認真學習黨的科技思想
時間:2022-07-09 10:35:00
導語:認真學習黨的科技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的科技思想,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而形成的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年8月5日,同志在英國首相布萊爾所作的《科學至關重要》的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同志,召集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和國家科教辦的有關負責同志進行了座談,研究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提出了制訂我國科學技術發展長遠規劃的建議。黨的十六大將這一建議寫進了大會文件。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戰略研究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編制工作。2006年1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的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作出了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我國迎來了又一個科學的春天。在全面貫徹落實《規劃綱要》、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程中,同志的科技思想更顯示了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一、踐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思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確定了依靠科技進步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的治國方略。
1988年,鄧小平同志在總結當代科技發展趨勢及其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的時候,提出了著名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他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著名論斷,準確揭示了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建設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在1995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同志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總結歷史經驗和根據我國現實情況,對我國跨世紀發展的重大部署,是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的治國方略。
在建黨80周年大會上,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世界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未來的科技發展還將產生新的重大飛躍。我們必須敏銳地把握這個客觀趨勢,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這是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重要職責。”同志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指明了科學技術在先進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地位和決定性作用,豐富和發展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為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指明了方向。
作為一個執政黨,我們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核心是要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特別是提高黨領導科技發展的能力。在1995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同志提出:黨的領導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政治保證,抓好科技進步的關鍵在于各級黨委和政府。他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把抓科技進步作為重大任務,擺到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要求黨政第一把手都要親自抓第一生產力。同志的這些重要論述和要求,使加快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有了組織保證,能夠扎扎實實地把科教興國戰略落到實處。
二、關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的思想,奠定了自主創新的思想基礎。
重視科技創新,是對科技和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同志特別強調的重要思想。1992年10月,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就講了創新問題。以后又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創新問題。他在中國科學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多次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要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沒有創新能力,能不能進行創新,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在1999年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同志指出:“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如果不能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對這個問題,不僅各級領導干部要有很強的政治意識,而且要使全社會都樹立這樣的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實踐證明,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是加快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最先進的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同志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在1999年全國技術創新大會講話時就指出,我們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時,當然不能跟著別人亦步亦趨,或者一味依賴外國的現成技術,而必須進行我們自己的探索和創造。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一些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上,必須依靠自己,必須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不能靠別人,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如果在這些方面我們不能盡快取得突破,一味依賴別人,一旦發生什么情況,我們就很難維護國家安全。他明確要求“要在學習、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強自主創新,加強人才培育,加強創新基地建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同志的這些重要論述正是我們今天形成自主創新國家戰略的重要思想基礎。
全國科技大會以后,全社會對自主創新的認識不斷深化,形成了加強自主創新的良好氛圍,堅持自主創新已經成為科技進步的戰略基點。日益形成共識的是,在日益開放的國際環境下,我國有更多的途徑和方式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科技成果。但我們不可能只依靠引進技術滿足自身發展的科技需求,不能指望別人來解決我們自身發展面臨的核心技術和戰略性科技問題。要實現我們既定的發展目標,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奠定雄厚的科技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條件下,國與國之間在經濟、科技、貿易、人才等方面既存在著競爭,也存在著合作。同志曾經強調指出,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難以在封閉的狀態下得到發展。中國的科技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科技的進步也需要中國。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提出堅持自主創新,是建立在對外開放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戰略思想之上的。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更加積極地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為加速建設創新型國家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三、將“面向國家現代化建設、面向市場經濟發展、面向廣大人民需求”作為中心環節,形成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框架。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怎樣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關系到我國科技改革和發展的戰略定位。同志指出,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各項配套改革。首先要處理好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處理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技術創新機制的關系。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就是要面向國家現代化建設、面向市場經濟發展、面向廣大人民需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夠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有利于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充滿活力的體制和機制。同志的這一思想,是多年來指導我們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基本原則。上世紀80年代末,以技術成果商品化為改革突破口,改革撥款制度,開拓技術市場,鼓勵科技人員到生產第一線進行有償技術服務和技術經濟承包,引導獨立科研院所成為面向社會、自主經營的研究開發實體。上世紀90年代初,以“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為科技體制改革方針,展開結構調整和人才分流,鼓勵科研機構以多種形式進入經濟、長入經濟,具有研究開發優勢并已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或具備產業開發實力的科研機構,可以興辦企業或直接轉變為企業,具備條件的科研機構直接進入企業或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從1999年起,以加強科技創新和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為重點,對科研院所體制進行根本性變革,推動應用型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制,對公益類科研機構實行分類改革,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經過十多年來富有創造性的實踐,在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同志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結構和功能等問題有過深入的論述。他明確指出,要確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加強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建設,努力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要優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資源的配置,加強政府、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的有機聯系和分工合作,使技術創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積極鼓勵和推動應用型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改制成科技企業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科研機構和大學在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中的作用。另外,同志還特別強調寓軍于民國防科技建設體制。他指出:堅持寓軍于民,是一個關系國民經濟和國防科技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堅持寓軍于民,才能貫徹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走一條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民養軍的發展道路,形成充滿活力的國防科技體系。同志的這些重要思想,形成了我們建立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基本框架,已經在今天的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中得到充分體現。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改革還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問題需要解決。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領會同志關于科技改革的重要論述,根據《規劃綱要》的部署,進一步深化應用院所的企業化轉制和社會公益類院所的分類改革,增強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積極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各方面的建設。
四、重視基礎研究在科技進步和創新中的先導作用,對于發揮科學技術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代科技發展歷史表明,重視科學的長遠價值,對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進行超前部署,實現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協調發展,對于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決定性意義。在科技領域進行超前部署,也是先進國家保持領先地位和后進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共同做法。同志作為一個有著科技背景的領導人,深刻地理解基礎研究對于一個國家發展的深遠意義。他多次強調指出,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和技術之源,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先導和源泉,它的發展水平是一個民族的智慧、能力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的基本標志之一。同志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專訪時指出,基礎研究的成果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突破和進步,也促進了應用科學的發展;而應用科學的不斷發展,也必然對基礎科學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關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系,同志贊成實行“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方針。他指出:我們既要穩定和保證重大基礎性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科技攻關任務,使之持續發展;同時又要調動大批科技力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推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沒有基礎研究,就沒有科學技術發展的后勁。反過來,只搞基礎研究,不能把與經濟建設有直接聯系的科技開發工作搞好,也是空的。兩者之間要有一個很好的配置,使之各得其所。為此,他還明確指出,基礎研究和高科技產業化同時并舉,是科技發展戰略之舉。
面對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挑戰,面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提出的巨大科技需求,同志反復強調,我們必須開闊眼界,緊跟世界潮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抓住那些對我國經濟、科技、國防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抓緊攻關,自主創新。對于一些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的重點項目,我們應當結合自身的優勢,做到有所為,否則就要受制于人。
這次《規劃綱要》的指導方針明確提出引領未來,是規劃綱要的又一個亮點。科技要引領未來,就必須對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進行超前部署。這正是對同志重視基礎研究有關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十一五”期間,國家要調整科技投入結構和支持方式,大幅度增加對基礎科學、前沿技術和社會公益類研究投入力度,在統籌項目、人才和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對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隊伍給予相對穩定的支持,使之有一個更快更好的發展。
五、提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確立了科技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大量創新型人才的時代,也必將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未來。同志對于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多次強調指出,科技進步的關鍵是人才,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也是第一資源。科學技術的競爭,關鍵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是開發和創新能力的競爭。要在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必須有一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高新技術的高素質科技專家。有了人才優勢,又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完全可以更快更好地把我國科學技術搞上去。加速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黨在新時期做好人才工作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需要營造有利于人才施展聰明才智的良好環境。同志特別強調,黨的科技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歸結到一點,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指出,科技人員是新的生產力的重要開拓者和科技知識的重要傳播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我們要充分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創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社會環境,不斷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要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勵機制,實行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學習貫徹同志的科技人才思想,使我們充分認識到,中國科技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把發現、培養和凝聚各類科技人才特別是尖子人才作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作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務。這里特別強調三點:一是要高度重視尖子人才的培養。在當今科技資源全球流動和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大批尖子人才和戰略科學家。有了一批尖子人才和戰略科學家,我們就可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科學前沿、把握重大的科技發展方向獲得更多具有開創性的科技成果。二是要堅持更加開放的人才觀念。對人才國際流動持開放態度,要采取更開放的人才政策,不論國籍、膚色,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堅持來去自由,參與中國科技創新。三是充分發揮企業和市場吸引人才作用,用市場機制的辦法吸引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大的背景下,人才問題完全靠政府操作有相當大的局限性。我們要研究各種策略,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在全球網羅發現、挖掘人才,為我所用。
六、將科技文化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創新。
加強以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為主要內容的科技文化建設,是先進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同志曾經指出,先進的政黨不僅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且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大力發展和繁榮先進文化,才能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他同時指出,先進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兩個組成部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不僅在其擁有先進的思想道德,還在其擁有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他還強調指出,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大力提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展科學文化事業。科學文化知識是社會文明的基礎,人類進步的階梯。沒有科學文化知識的積累,我們就不能攀登科學的高峰,也不能攀登思想道德的高峰。如果我們缺乏緊迫感、使命感、危機感,不及時吸收和擁有最新成果,不占領科學文化的制高點,就不可能走在時代的前列,就會失去自己的先進性。很長一個時期,我們在講科學技術的作用時,更多地強調了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而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強調不夠,對科學文化在推動社會先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強調不夠。同志有關科學文化的論述,極大地擴展了我們視野,提高了我們的認識水平。
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不僅要看其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成就,而是要看全體社會成員的科技素質和文化水平。一個國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從根本上決定著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科學素質的高低,對人們利用知識、進行科學思維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社會生產力和精神文化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同志高度重視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問題。他指出,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不僅需要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而且需要億萬人民群眾的參與。只有全國人民群眾自覺地投入新科技革命的行列,增強科技意識,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參與科技實踐,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必須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社會工程,全面加以推進。要在廣大干部和群眾中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用科學戰勝迷信愚昧,以利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
學習同志的科技思想,大力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堅持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堅持誠實守信的科學守則,堅持整體和諧的科學觀念,促進形成尊重科學、崇尚理性、實事求是的價值觀念,形成關注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創新文化氛圍。
今天,中華民族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關鍵時期,我國科技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和艱巨。我們要以同志的科技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振奮精神,扎實工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
精品范文
1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