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決民生問題為突破口促進社會和諧
時間:2022-07-09 04:40:00
導語:以解決民生問題為突破口促進社會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決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近年來,澧縣縣委、縣政府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突破口,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困難和問題,盡最大努力維護和保障群眾利益,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
一、強化措施,在化解群眾難題中關注民生
堅持把解決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路、就業等方面的難題作為工作重點,集中力量落實。
一是認真解決群眾飲水難問題。針對全縣山丘區資源性缺水和湖區水質性缺水問題,從2005年開始,在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的基礎上,縣財政每年投入300萬元,并采取“誰投資、誰經營、誰收益”的辦法,實行“以獎”,充分激活民資,著力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2006年,全縣共完成改水工程投資868萬元,興建集中供水工程13處,新建以打水井、建集水池為主的分散供水工程2061處,擴建堰塘191處,解決安全飲水人口2.6萬人。到目前為止,全縣農村共興建大小自來水廠67個,受益群眾21.3萬人,占全縣農村總人口的30.4%。
二是認真解決群眾用電難問題。針對部分群眾反映的用電難問題,縣財政投入資金400萬元,組織全縣88個縣直后盾單位資助200多萬元,對35個因國家停止電力網改工程貸款而未進行網改的村,全面進行了電網改造,每年減輕農民電費負擔300多萬元。
三是認真解決群眾行路難問題。為方便群眾出行,積極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時機,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共硬化通鄉公路44.2公里、通村公路310公里,全縣有172個村通上了水泥路,通村率達到32%,并新開通農村客運線路17條,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坐上公共汽車。
四是認真解決群眾就業難問題。一方面,結合再就業培訓工程,縣財政每年投入40多萬元,在工會職校、勞動技校等9家職業培訓機構常年開設下崗職工免費培訓班,組織縣直單位采取出資購買公益崗位、招引新上項目等方式,開發新的就業崗位。同時按照優惠政策,對興辦經濟實體的下崗職工一律給予稅費優惠,引導企業下崗職工依靠自己的“雙手”脫困。2006年,全縣共免費培訓下崗職工3572人,新開發就業崗位1090個,安置失業人員776人,向外輸出下崗職工756人,為創辦經濟實體的下崗職工減免各項稅費200多萬元。另一方面,結合“陽光工程”,加大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力度,并在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設立勞務輸出中心和同鄉會,帶動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2006年,全縣新轉移農村勞動力1.3萬人,外出務工人數達到13.62萬人,占全縣勞動力人口的43%。
五是認真解決群眾生活難問題。針對部分群眾生產生活資金缺乏的問題,定期組織縣直單位開展“四送下鄉”活動,為群眾免費贈送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解決群眾的燃眉之急。今年3月,全縣共組織120多個縣直后盾單位、10000多名機關干部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萬名干部進鄉村”活動,為群眾送去化肥300多噸,種子2000多公斤,幫助群眾解決生產資金100多萬元。并建立健全了困難群眾幫扶機制,組建了“愛心超市”,及時救助困難群眾,并積極組織開展“送溫暖”活動,2006年,全縣共救助6700多名困難群眾,發放救濟款物230多萬元。
二、創新理念、在維護群眾利益中關注民生
在工作過程中,牢固樹立“和諧理念”,凡是與群眾利益相關的事,都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堅持“立足本地實際、尊重群眾意愿、立足長遠發展”三大原則,盡可能地選擇群眾滿意率最高、群眾受益最大的方案決策,并充分尊重群眾的生活習慣,盡量選擇群眾能夠接受的方式執行。如在解決征地拆遷難題過程中,我們針對以往拆遷工作難度大、矛盾多、群眾長遠生計無法保障的問題,縣政府今年研究出臺了《澧縣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試行辦法》,一改過去“一補了之”的做法,推行資金補償、就業援助、社會保障綜合安置方式,在嚴格按國家相關政策落實征地補償資金的基礎上,讓農民以土地換社保,將法定勞動年齡段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社會養老保險范圍,保險費按個人60%、村15%、縣25%的比例分擔,個人和村級部分在土地補償費中各自列支;對生活貧困的拆遷戶,轉為城鎮戶口后納入城鎮低保。同時,積極推行“和諧拆遷”,采取“先建后拆、先補后拆、產權轉換、差額找補”的辦法操作,規劃設計了占地面積60畝的護城、關心兩個安置小區,實行多層公寓式小區集中安置,先由財政投入建好后提供給拆遷戶使用,拆遷戶搬遷后再拆除老房。目前縣財政已投入資金500萬元,啟動一期工程建設。還積極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援助,確保失地農民失地不失居、不失業、生活水平不降低,較好地保障了失地農民的根本利益。
三、加大力度、在健全社保體系中關注民生
著力完善和健全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機制,切實加強對特殊困難群眾的救助,保證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底線,盡力把群眾都裝進“保險箱”,確保困難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幫,堅決不讓一個因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失去希望。重點在“四保”上下勁。
一是擴大社保。重點是對原國有、集體改制企業下崗職工參保、續保給予直接補貼,擴大社保覆蓋面。2006年,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310萬元,對“4050”以上人員參保續保給予12%的補貼,對“4050”以下人員給予8%的補貼,并對已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尚未參保的大集體職工,實行分檔繳費的辦法參保,共新增參保人員2300人。
二是提高低保。由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逐年提高城鄉低保月補差標準。2006年,全縣城鎮低保月補差標準由57元提高到75元,低保保障人數達到了16664人;農村低保月補差標準由6月提高到20元,低保人數達到了10001人。
三是抓好醫保。一方面,對1500名已改制困難企業“二五”人員及退休人員,實行一次性繳納2500元納入城鎮職工醫保范圍。另一方面,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穩步提高參合率的基礎上,大幅降低住院費用起付線,縣級醫院由原來的600元降為200元,鄉鎮衛生院由400元降為100元,報銷費用封頂線由原來的1萬元提高到2萬元。2006年,參合率達到68%,共有22268人得到醫療補助,達到參合人數的38.5%,共兌現補助金1928.7萬元,106人享受到了1萬元以上的大額補助,有效地減輕了群眾的醫療負擔。
四是養好五保。在及時足額發放4798名五保戶養老金的基礎上,積極籌集資金,從2005年開始,全面開始興建鄉鎮敬老院,目前已完成26所,集中供養人數達到798人,其余6所正在改造過程中,今年可以全面實現“一鄉一院”。同時,著力解決五保老人的就醫問題,由民政部門全額資助五保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縣合管辦按每人每年30元的標準報銷門診醫藥費,并免除住院起付線,報銷比例提高到70%,另30%由民政部門在城鄉特困醫療救助資金中解決,實現了實報實銷,從根本上解決了五保老人看病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