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基本要素

時間:2022-07-13 08:27: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基本要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相繼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新的理論成果。全國學術界圍繞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成果,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我和其他同志一起參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的研究。在研究的后期忽然閃出了一個新的念頭:怎樣把這些大經驗簡約化,根據鄧小平同志“少而精”的原則,給人一個簡而明的清晰概念,于是提出了“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素”的問題。

首要因素是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

試想:如果對馬克思主義沒有正確的認識,哪里有什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在于怎樣才能學懂馬克思主義、學好馬克思主義、真正領悟馬克思主義的實質。為此我們重新學習了、鄧小平、、同志的學習經驗。應該說,他們的學習經驗是各有特點的,都有著各自的個性特征,但他們學習的基本經驗是同一的,都是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這里,應該說同志的學習經驗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同志的學習經驗,基本的說有如下幾點:一是注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原著的學習,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經典作家創造的,只有讀原著才能取得“真經”。二、三手的著作不是不可以參閱,但不能作為根據。

二是注重基本著作的學習,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皆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基本著作中,最好是讀經他們親自審定出版的基本著作,因為這是經過反復推敲和深思熟慮的。專家們應盡力讀他們的全部著作,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則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讀他們的基本著作上,并在實踐上狠下功夫。

三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所謂理論聯系實際,就是帶著革命實踐中的問題讀馬列的書,為著解決革命中的問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到“親知”,在自己的親身實踐中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同志一生最討厭“教條主義”,看不起那些“言必稱希臘”者,認為教條主義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忠誠”,而是馬克思主義的“大敵”。只有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才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正路;只有沿著這條正路前進,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四是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體系性理解,在把握立場觀點方法上下功夫。同志一貫主張:學習馬列的書,不是僅僅記住他們的一些詞句,而是要善于“聯系起來思考”,從“系統”性上把握其精神實質,用其基本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同志特別強調立場觀點方法問題:所謂立場就是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立場;所謂觀點就是體現馬克思主義本質意義的基本觀點;所謂方法就是把基本理論化作方法論原則,搭起理論和實踐的橋梁。

五是注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品格,在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同志常說要講兩句話:一是“老祖宗”不能丟,否則就會背離馬克思主義;二是后來人必須寫出新的理論著作,以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需要。聽延安時期的老同志講,同志說過這樣的話:不如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同馬克思一樣,也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只有超過馬克思,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這里所說的“超過馬克思”,不是說在人品和學識上都強于馬克思,而是說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能夠解決馬克思沒有遇到過和解決過的問題。這就是同志敢于創新和善于創新的大氣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開拓,就是這種創造精神的集中體現。第二個要素是對中國國情的深刻了解如果說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前提,那么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基礎。如果說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了解,就沒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那么不了解中國的國情,同樣沒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什么是中國國情?國情是一個內涵深廣的范疇,但主要是社會性質、經濟狀況、政治結構以及文化傳統和發展趨向。其中最為主要的是社會性質問題。所謂社會性質主要是指社會的本質屬性、社會的發展階段、社會的基本狀況和社會的發展趨勢。從一定意義上說,它就是社會的經濟狀況、政治結構、文化傳統和發展趨向的內在聯系和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說到底,就是把現實的中國的社會性質作為出發點的問題。

對國情的把握離不開對世情的認識,即對世界發展時代條件的科學分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在“五四”運動后,即處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正是這個時代的主題和發展趨勢,決定了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地位和民主革命的社會主義前途。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的國際環境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正是這個時代的主題特征和發展主流,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時代條件。把國情和世情聯系起來分析,是從本質上把握國情、制定正確發展戰略的基本原則。

認識中國國情的根本方法有兩條: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國情,從規律性上把握其本質特征。二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全面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有的同志說,調查研究是理論和實踐的中間環節,是搭起理論和實踐的橋梁,這是很有見地的。

第三個要素是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綿延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現代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看現代中國的文化形態決不可割斷它和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如果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我國現代先進文化的標志,那么在這個文化形態中,就內在地包含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性淵源。我們說“老祖宗不能丟”,應包括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不能丟;二是說孔子、老子、墨子不能丟。丟掉了任何一個方面都沒有現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形態。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范疇,但就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而言,核心的東西還是儒家文化。中國的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對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華民族的凝聚、中國社會的發展,是起了重大歷史作用的。但到了近代它落伍了,在“西學東漸”過程中,它還站在了歷史發展的對立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打破了這種局面。是中國的先進分子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科學分析,批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人民性的精華,逐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形態,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在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形態中,我們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有:(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實行指導思想上的一元化。馬克思主義的這種“主心骨”作用,取決于它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取決于它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精神,取決于它的與時俱進的品格,取決于它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堅持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兩重性。作為封建意識形態的中國傳統文化,它不可能沒有糟粕的一面,而它作為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思想結晶,也必然具有普遍性價值,可以古為今用;(三)堅持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方針。挖掘傳統文化的寶藏,發現它的現代價值,使它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發揮學術民主,實行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在互相碰撞中吸取其精華,才能形成新的先進的文化形態。

同志最近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要求,提出了四個“堅定不移”:必須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必須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并且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為堅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正確方向。沿著這個正確的方向前進,排除各種思潮的干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