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務實促進黨風建設
時間:2022-07-13 04:43:00
導語:求真務實促進黨風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切實改進黨的作風”,“優良的黨風是凝聚黨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深入開展黨風黨紀教育,積極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使領導干部模范遵守黨紀國法,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新風正氣,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如何抓好黨風建設,筆者談談幾點看法。
一、必須抓好思想教育這個基礎
黨風的實質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思想教育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指導作用,對優良作風的保持和發揚起著固本奠基的作用。思想教育是黨風建設的基礎,但“教育一定要聯系實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44頁)。李光耀(新加坡前總理)說過:一個國家的政府要培養出優良的“行政文化”,也就是“清正廉明”的政風。筆者認為,黨和政府應通過“教育”培養各級黨政官員“清正廉明”、“求真務實”、“依法辦事”、“熱情高效”等等行政文化觀。可以說,現在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的學習教育并不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道理他們都清楚,黨紀國法,社會倫理等要求他們也明白,但不少的人就是學后“不信”,“不行”,耐人尋味,令人思考。目前思想教育中的大量概念性、口號性、大道理的,缺乏針對性、現實性,不能不敢聯系當地實際的黨員干部的實際的形式主義、空洞的說教及“大吃大喝者臺上宣講大道理,不能吃喝的臺下接受警示教育”,“領導有病,平民黨員及群眾打針吃藥”的教育方式,使得黨員、干部們聽得耳朵起繭,往往是左耳進右耳出,難以使黨員群眾信服認同,它也給目前黨員(干部)的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筆者認為,目前,我們黨員教育效果不明顯的另一個最根本原因,就是領導干部言教重于身教,或者有言教而沒有身教,其結果是不良的身教抵消了言教。“理論一大套,行動不對號”、把“馬列主義當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嚴不律己、言行不一、表顯不一”。群眾認為這些“領導干部”是“口言善,心行惡,國妖冶也”。因此必須求真務實,創新學習載體,豐富學習內容,領導干部必須發揮以身作則的“身教”的帶頭示范作用,使黨員的認同信服,從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
二、必須抓好制度機制建設這個保障
實事求是而言,現在我們黨員干部的教育不少、特別領導干部的學習教育更加不少。但腐敗蔓延的勢頭卻沒有得到遏制,何故?這是我們的制度存在問題。如果我們的教育(化),其行為、結果在現實中是相反或是要受到懲罰的(如守紀律的人要吃虧),那這樣的教育(化)還有什么用處。筆者認為,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只能影響人們的選擇,而不能決定人們的選擇。當制度體制給人們(特別是有權的不良官員)留下較多的作惡空間,又不容易被發現時,教育是必然失靈的。這是人的弱點。所以,教育還必須以良好健全的制度作保證,用制度去懲罰違章者,用制度去表彰守紀(法)者,教育才有可能有實效。鄧小平說過:“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28頁)。
黨風建設既要解決無章(法)可依的問題,又要解決有章(法)不依(守)的問題。其實,制度建設的重要性,鄧小平早有論述;其實,制度的作用的大道理,大家都明白;其實,制度用來擺設,用來“做秀”已是許多單位部門的慣例――嗚呼。可以說現在我黨和政府的制度并不少,問題是怎樣在實際中保證制度的執行,使“有形的制度”遇到權力的“一把手”不成為虛設,不成為空文一條,如“光管干部吃喝的,建國后就有500多個文件,但最后就沒管住這張嘴”(馬昌博:《鮮為人知的反腐研究者》,《南方周末》2006.6.29.A1)。另為,不同制度在運行中存在相互脫節的現象,如與制度運行密切相關監督制度滯后,對制度運行過程監督乏力,以及監督機構在體制運行中的地位與其職能不符,存在不執行制度由誰來監督的問題――這才是致命的。
可以說,現實中常違反制度措施的許多的是我們的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逾越、規避、破壞制度,不但輕而易舉,而且長期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官場中的“潛規則”及個別領導干部的有章(法)不依(守)的問題,已使有形的健全的制度似乎成為管理平民黨員及群眾“專利”,使得黨的良好形象受到嚴重的影響,使得我黨許多的優良作用正在付之東流。這一現象必須改變。必須明白管理中有“法”不依,影響的是“法”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有“法”不依,比無法可依的后果更嚴重。筆者認為,我們制度的設計必須要完善,我們的各級黨政官員要形成“人人遵守制度,執行制度和維護制度的政治習慣”(中共廣東省委第十次黨代會報告)。
三、必須抓好對黨員干部的監督這個關鍵
“監督”是察看并督促或監察、督促,是對權力運作是否正確合法的檢查和評定。監督的功能是防錯糾偏,成功的監督可以起到事前防范作用和阻止某種錯誤的繼續運行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對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監督,既是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的本質的體現,也是黨章(法律)賦予黨員人民群眾的一項基本的權利。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形成主動接受監督的習慣。
筆者認為,黨風中監督應像超市或銀行里使用的無所不在的監視器那樣,不論你是人還是賊,通通置于監視器的監督之下。影響監督的因素許多,但其中關鍵之一是公開透明,所以,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必須完善公開透明制度。只要不是黨和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及個人隱私都要向社會公開;將國家機關、領導干部及公職人員的權力、義務、責任、制度規范等具體事宜向社會公開;將權力的授予、權力的行使過程、權力的運行結果公開。讓人民及時、全面、清楚地了解公共利益的信息,讓權力廣泛置于廣大人民的關注之下,讓百姓知曉、讓百姓監督。筆者認為,沒有公開透明,沒有充分的真正的知情權,就沒有監督;敢于真正全面及時準確地將信息公開透明,是對黨和政府以及為官者的一個重要的考驗,它是黨和政府光明磊落、公正無私、能力強的表現,也是為官者黨性和人格力量的顯現。
四、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自覺是根本
這里所說的自覺即自覺學習,自覺遵守制度,自覺接受監督,自覺發揮表率作用。筆者認為,黨員作為高覺悟的社會優秀分子,各級黨政官員(包括公務員)作為社會的精英分子,并掌握著國家公權,應當是遵守黨紀國法、遵守社會公德、公平正義的社會表率,“如果社會精英分子都腐敗了,人們將從哪里尋找善良呢?”(德國哲學家費希特言)。“公德來自于政德官德,權力中心,總是正義與美德的源頭”(東東:《雜文月刊》,2007.12(上),第11頁)。現實生活中領導干部的信譽、形象、作風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群眾常常是看黨員,黨員常常是看干部”,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對群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正如鄧小平所言:“群眾對干部總是要聽其言,觀其行的”,“高級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則,影響是很大的。現在不正之風很突出,要先從領導干部糾正起。群眾的眼睛都在盯著他們,他們改正了,下面就要辦”(《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77頁;第124、125頁)。
制定政策制度,是為了實現如何把紙上寫的東西變為實踐,把墻上貼的掛的東西更為工作必須遵循的東西。如何才能變為“實踐”,變為“必須遵循”的東西,這除了“覺悟”外,還需要靠健全的制度,靠完善的監督,靠真正的落實。而真正的落實――必須健全獎懲機制,“盯住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使不干事的人有所失、有所畏,同時,對干事的人獎賞,使干事的人有所得、有所獲。
可以說,黨風好,政風不會差,民風自然也會好起來。筆者認為,良好黨風的形成,教育是基礎,制度是保證,監督是關鍵,而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自覺是根本。黨員特別黨員干部應該“增強黨員意識”,“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黨的十七大報告),成為學習的模范,執行制度的模范,成為遵守和實踐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模范,“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