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電化教育受眾心理淺析

時間:2022-07-14 04:37:00

導語:黨員電化教育受眾心理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員電化教育受眾心理淺析

所謂人的心理,就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要求、愿望等的泛稱,即客觀現實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對人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的現代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等幾十個門類,而黨員電化教育受眾心理的研究則屬于教育心理學的范疇。黨員電化教育受眾心理研究關系到黨員電化教育播放、收看工作能否貼近實際、有的放矢,從而有效地發揮現代化傳播手段的優勢,達到為黨的基本路線服務、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提高黨員素質服務的目的。

同志曾指出:“作宣傳工作的人對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通,是萬萬不行的。”所謂“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正是這個道理。黨員電化教育工作者只有認真和仔細地研究受眾的心理,并據此確定宣傳報道的方針和對策,才能吸引和贏得觀眾,用“他們的語言”打動他們的心靈,使其樂于接受并真正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黨員電化教育受眾心理研究的必要性.

黨員電化教育受眾是指各種黨員電化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饋源,由大量的、分布廣泛的黨員個體組成,他們心理特征既有明顯的個性,又具有鮮明的共性。

黨員電化教育的受眾之所以稱為信息的接受者,是因為在黨員教育通過音像教材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其宗旨和意圖只有在到達受眾這一目的地時才能得以實現;之所以又稱為信息的反饋源,是因為受眾與信息的發送者之間存在一種互動關系,受眾接受、消化、吸收的效果“決定于”也“決定著”黨員電化教育信息發送的效果,形成發送與反饋的信息回路。由此可見,黨員電化教育受眾是播放收看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的統一,舍此,則黨員電化教育便失去了生命力和存在的必要。受眾在黨員電化教育中的地位,使受眾心理的探討與研究成為必然。

首先,研究黨員受眾心理是黨員電化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制定工作目標、規劃的依據。黨員電化教育的對象是人,而歸根結底是人的思想,既心理狀態。信息源只有經過大腦的處理才是真正到達信息傳遞的目的地;也只有經過大腦的處理才能成為黨員受眾的自覺行動。不了解人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等心理因素,無疑將使施教者陷入盲人摸象、緣木求魚的窘境;

其次,研究黨員受眾心理是黨員電化教育增強有效性和針對性的前提。人是社會的人,而社會是不斷變化的,不了解在當今經濟和社會生活日益變化的情況下人的心理傾向及變化規律,無異于刻舟求劍,躲在象牙塔中獨善其身。比如,隨著黨員受眾經濟生活從溫飽過渡到小康,精神生活逐漸豐富,興趣變得極為廣泛;隨著文化結構、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思想水平進一步提高,簡單的說教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隨著求知欲望的不斷提高,黨員受眾對融知識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教材更感興趣。心理因素的復雜性要求黨員電化教育工作者在制定工作目標、原則、方法時,必須從實際出發,避免想當然的主觀主義。

黨員電化教育受眾的群體構成及其心理特征

黨員受眾基本可以分為黨員受眾個體、黨員受眾群體和黨員受眾總體等三個層次。由于群體是黨員電化教育針對性具體指向的目標,本文亦將從此入手做以分析,以期尋找出總體心理特征的規律性。

黨員隊伍是來自各行各業具有共產主義理想和嚴密組織性的先進分子集合的整體。行業上,有三百六十五行之分;職務上,有各種“長”、各種“員”之別;年齡、性別、民族等各有不同,興趣愛好更是千差萬別。由于他們工作性質、教育背景、生活經歷以及思維方式和接受能力存在較大差別,因此,對黨員電化教育教材的需求也就存在很大不同。這就要求黨員電化教育工作者必須因地因時制宜,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

工人黨員大部分集中于城市中,大都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具備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思想較為活躍,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和領悟能力較強,很少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且愛憎表達極為分明。因此,信息量大、節奏快、內容明白曉暢、說理清晰透徹的工業題材電教片比較受歡迎。同時,可考慮他們分布集中、易于組織、紀律性較強的特點,適當多安排一些系列性教材連續播放。

農民黨員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年齡普遍偏大,對政策理論的領會和把握有一定困難。他們居住分散,信息渠道較少,屬于信息傳播的邊緣和末梢,敏感程度較差。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情況,農閑時間跨度很長,為了使日常生活豐富而充實,他們也同時有著潛在的強烈求知欲望。因此,針對農村的黨員電教片應力求貼近實際,通俗易懂,解說詞力戒晦澀艱深,畫面節奏盡量平易舒緩,以留出思考的空間。電教片的內容應加大農業科技方面的分量,滿足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強烈愿望。從實踐中看,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將黨員電教片按農村版和城市版分別發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知識分子黨員具有比較突出的政策理論水平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易隨波逐流。他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與時代的契合度較高,思想活躍。針對他們的電教片應突出內容的知識性、形式的藝術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避免因空泛的說教造成逆反心理,力求在潛移默化中灌輸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

干部黨員對政治的敏感性較強,對政策的把握較準,知識面廣,接觸面多,視野開闊。因此,有助于吃透中央的有關精神、對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有一定指導和啟發作用、具有思辯性和哲理性的電教片比較受干部黨員的歡迎。

黨員電化教育受眾的總體統一性及其心理特征

黨員電化教育的受眾個體和受眾群體的心理特征有存在差別的一面,但由此組成受眾總體后又有和諧統一的一面,形成了特有的內在規律性。

作為黨員電化教育的受眾總體,其心理特征與其他媒體受眾心理特征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

首先,黨員電化教育受眾心理傾向有較多主動性、較少隨意性。黨員受眾在受教育之初即把自己與一般受眾明確區分開來,這是由“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的本質特征決定的。他們明確地意識到,接受黨員電化教育的目的是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學習黨的基本知識,提高黨性修養和加強黨性鍛煉,并把這一活動作為享受黨員權利和履行黨員義務的需要,作為體現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需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其次,黨員電化教育受眾心理有較多的思考動因和較少的消遣傾向。黨員電化教育首先是“黨員教育”,其次才談得到“電化”,也就是說,“教育”是根本,“電化”是表象,黨員電化教育受眾接受教育的心理出發點構成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的思考動因。普通電視觀眾觀看電視節目一般只是尋求消遣娛樂,放松身心,消除緊張的工作與生活帶來的疲憊感,即使面對具有教育和認知功能的電視節目也抱有靠直覺接受的輕松心態,并有很大的選擇自由。而黨員電化教育受眾的心理則不同,他們既是“要我看”,更是“我要看”。黨員電教片對受眾群體的明確指向性及其內容的灌輸性,特別是理論性和思想性優與藝術性和娛樂性的特點,使黨員受眾有意識地進行思考和辨析,以消化和理解教育內容,在內心深處產生觸動,并在現實工作與生活中見諸行動。

再次,黨員電化教育受眾心理受較多的群體接受心理影響,個人認識誤區較少。黨員電化教育有組織的播放收看使黨員受眾產生心理的互動和共鳴,在相互的交流與溝通中,集體無意識的求同心理將個體的認識抽取出來加以系統化和條理化,再回饋到個體認識,形成了螺旋性的上升,從而避免了普通電視觀眾自我認識循環易產生偏激和盲目反映的弊端。

黨員電化教育受眾總體心理與其他媒體受眾心理比較又有許多相同點,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喜新厭舊。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反復、單調、一成不變的信息發送易使受眾產生麻木和厭倦心理,求新求變是人的一種本能欲望。黨員電化教育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應運而生,而廣大黨員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斷經受洗禮,黨的建設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熱點、難點問題層出不窮,黨員受眾期待著通過黨員電化教育這一現代化的傳播媒體,聽到黨的聲音,感受時代的脈搏,從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不斷校正前進的方向。單一的主題、陳舊的內容、八股式的結構,必然使黨員受眾感到味同嚼蠟,敬而遠之。

二是喜真厭假。實事求是是黨的生命線,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共同理想,黨員受眾希望在黨員電化教育中看到真實可信的先進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的形象,可親、可近、可學,而不是高高在上、虛無縹渺的“神靈”。子虛烏有的捏造、夸大事實的渲染、捕風捉影的臆斷既損害了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形象,也容易造成黨員受眾的逆反心理,而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則使黨員電化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與施教者的初衷背道而馳。

三是喜導厭訓。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潛移默化與好為人師,發號施令,喋喋不休,頤指氣使是宣傳工作中兩種思維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黨員受眾能夠接受的顯然是前一種。黨員也是人,他們同樣追求平等和自尊,平起平坐、促膝談心般的黨員電化教育節目,將使他們的心理產生認同感,更容易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四是喜近厭遠。黨員受眾對黨員電化教育的關注程度同其內容與自身接近程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越是與切身有關、感同心受的節目越受黨員受眾的歡迎。他們對有相似情感與境遇的信息,對如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往往會迅速引起共鳴,而對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去甚遠,不著邊際的形象則感到如隔靴搔癢,興味索然。

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人的心理狀態也日趨復雜,黨員受眾的心理也自然在變化中為黨員電化教育工作者提出不斷探索和研究的新課題。研究黨員受眾的心理,不僅僅是技術或方法的問題,而是關系到黨員電化教育工作者對黨的事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的問題,更關系到黨員電化教育能否在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真正發揮窗口和陣地的作用,黨員電化教育工作者應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并不斷進行探索,以期在“兩個服務”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