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黨建領域
時間:2022-07-14 05:14:00
導語:拓展黨建領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是農村市場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黨員流動性增強的新形勢下對基層黨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自2003年以來,我縣結合農村改革發展的實際,改進農村單一的以行政區域設置黨組織的方式,在產業鏈上設置黨組織,加強對兩新組織的黨組織組建力度,依托黨員科技文化中心戶設置功能型黨小組,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工作緊密結合,拓展了農村黨建工作新領域。
一、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促進黨建與經濟發展的相融互動
堅持以產業為依托、以農戶為基礎、以富民為目標,圍繞特色產業,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首先,設置產業黨組織。按照區域經濟布局和產業化經營發展需要,一般以鄉鎮為單位設置產業黨總支。黨總支根據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要求設置,管理范圍為產業趨同的多個村和產業化中的加工、營銷等不同行業。在產業黨總支領導下,在產業發展的科研加工和市場營銷行業成立黨支部。同時,根據產業基地現狀和產業布局需要,建立產業基地黨支部。行業黨支部突破村級建制區域管理范圍,產業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其次,理順組織關系。產業黨總支隸屬于鄉鎮黨委,行業支部隸屬于產業黨總支。產業黨總支的主要職能是制定并落實產業年度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規劃;協調各行業支部的關系并組織活動;對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技術培訓。行業支部主要是促進本行業發展壯大,開展黨組織活動,做好本行業黨員的發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目前,全縣已成立各類產業黨組織38個,從村級和其他黨組織中轉入黨員402人。產業黨組織把黨的活動滲透到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改進了工作方式,幫助解決了企業、基地和農戶之間常常因為信息不暢通、利益不均衡、協調不及時等問題,推進了特色產業的發展,真正讓農民得到了實惠。采花鄉12個茶葉科研加工黨支部、茶葉營銷黨支部和茶葉基地黨支部及時協調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關系,解決農戶的技術推廣、資金投入等難題,推進了茶葉特色產業的發展。今年,全鄉茶葉基地面積達到3.5萬畝,農民人平茶葉現金收入680元;采花毛尖、虎獅系列、天麻劍毫躋身湖北省名牌產品之列。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使一批從事生產科研和營銷活動的流動黨員找到了組織,有了施展才華、發揮作用的舞臺。該鄉星巖坪村農民黨員高炳山,以前長年在外跑生意,加入茶葉營銷支部后,年組織銷售茶葉20多噸,銷售金額達600多萬元,成為連接市場與農戶的營銷能人。
二、組建與管理并重,增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活力
近幾年,我縣兩新組織發展迅速。目前,全縣非公企業達125家,各類產業協會、專業經濟協會、個體工商戶協會、中介服務組織、合作經濟組織達102個。這些兩新組織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的組織化、市場化程度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兩新組織的發展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如有的經營管理不規范,工作機制不健全,甚至將市場風險轉嫁給農民,有的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等。
為了擴大黨建工作覆蓋面,我縣堅持“建管并重,幫促結合”的原則,加強對兩新組織的黨組織組建力度。一是抓指導。縣委成立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指導組,指導兩新組織成立黨組織機構,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在非公企業集中的漁洋關鎮成立了非公企業黨工委,具體負責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已對符合建立黨組織條件的48個兩新組織均建立了黨組織,對不符合建黨條件的兩新組織中的46名黨員,接轉“安家”到了產業行業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積極在兩新組織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和發展黨員,去年以來,已發展黨員34名,培訓入學積極分子183名。二是抓服務。積極創造條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非公企業兩新組織的品種改良、無公害產品、技術改造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其發展壯大。支持基層黨員干部領辦、創辦各類協會,引導、鼓勵農民加入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現有56名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和村級組織負責人在協會中兼職,1.5萬多農民加入了專業經濟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開展了縣直機關黨組織與兩新組織共建活動,結對幫扶兩新組織中的困難黨員,引導他們發揮作用。
三、依托黨員科技文化中心戶設置黨小組,提升黨組織服務功能
我縣根據地域相近、產業趨同的客觀實際和農村黨員文化科技中心戶素質高、思路新、實力強、信息靈、路子廣、服務好的特點,延伸黨組織的觸角,以此為依托設立黨小組,進一步完善“黨支部+黨小組”的黨建模式。按照“一個帶頭人,一間活動室、一塊示范園”的標準,由農民申請、村黨組織篩選推薦、鄉鎮黨委審核上報、考核驗收、縣委縣政府授牌等五個步驟產生,使農村黨員文化科技中心戶成為黨組織活動的新陣地。一是建設活動室。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整合人力物力資源,加強文化屋建設。縣級領導帶頭辦點,每人負責建設1—2個黨員文化科技中心戶。縣直部門協作,加大人力投入,共發送黨員電化教材光碟3000余張,發展電腦農業戶40戶,捐贈種養殖書籍書8.5萬余冊,捐贈電視機、VCD、書柜等物資80多萬元。目前全縣已建成的178個黨員文化科技中心戶,做到了家中有黨報、文化科技信息資料、電視機、VCD和文化娛樂設施等。二是建好示范園。與培育特色產業相結合,按照產業經濟帶布局,圍繞全縣的茶葉、煙葉、魔芋、蔬菜、馬鈴薯、中藥材、生豬等產業,按照一村一品、幾村一品,一鄉一業、幾鄉一業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地制宜,因戶制宜,依托黨員文化科技中心戶建基地,選擇在當地有代表性、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帶動力強的黨員戶,發揮示范作用,為周圍農民出點子、引路子,引導他們合理調整產業布局。長樂坪鎮白巖坪村充分發揮黨員文化科技中心戶的陣地作用,推動了茶葉、蔬菜、牲豬、魔芋四大產業的快速發展,今年全村村民人平可增收150元以上。三是完善好機制。縣委組織部制定下發了農村黨員文化科技中心戶《黨小組活動細則》、《黨員學習制度》、《黨員議事制度》等十余項制度,規范黨小組開展各類活動。
依托黨員科技文化中心戶設置黨小組,有效解決了農村稅費改革和村組建制改革后,因山大人稀,居住分散,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難,黨員管理難的問題。去年以來,村黨組織以黨員文化科技中心戶為活動陣地,動員組織黨小組成員采取多種形式,把中央、省委一號文件宣傳到了千家萬戶;組織“一事一議”301場,共有7849人參加,討論議題156個,現場解釋和解決問題1548件,承諾限時解決622件;開展技術培訓286場次,參培人員11200余人次;發展茶葉、蔬菜、魔芋基地面積856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