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經驗的深刻總結執政規律的科學揭示
時間:2022-07-14 06:33:00
導語:執政經驗的深刻總結執政規律的科學揭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從半個多世紀黨的執政實踐中,總結出執政的六條主要經驗。這是我們黨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兩大問題,長期實踐、艱辛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站在時代高度把握歷史的光輝結晶。它深刻揭示了我們黨執政的本質和規律,體現了時代精神和發展趨勢,再一次表明我們黨是一個善于總結和汲取經驗,努力認識和把握規律,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黨。
這六條主要經驗,深刻闡述了把握執政規律、提高執政能力、完善執政方略、改進執政方式、鞏固執政基礎、完成執政使命等重大問題,是對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經驗的堅持和發展,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依據和重要遵循,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的繼往開來,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必須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黨55年執政的歷史反復證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要順利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逐步實現,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立足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著眼于對重大問題的理論思考,正確回答現實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這是我們黨首要的執政經驗。
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科學的徹底性,反對任何封閉的終極的理論體系,是一種開放的、發展的理論。同時,馬克思主義不是單純的學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具有革命的實踐性。它強調,正確的理論總是在實踐中產生,又用來指導新的實踐,同時又為實踐所檢驗、所證明;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理論也不能凝固靜止;徹底的科學的理論,應當是隨實踐而發展創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這些本質特征,決定了與時俱進是它最根本的理論品質。
當然,這并不是說有了這種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就可以“自發地”得到發展。中國共產黨80多年來的歷史證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推進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進程。
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只是在遵義會議和后,才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思想,從根本上扭轉了過去多次失敗的局面,使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進入到一個不斷發展并最終取得勝利的歷史新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以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此后,黨又以蘇聯為鑒,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長期艱辛的探索,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重大問題上,提出了正確的或有價值的觀點,進一步豐富了思想。在探索中,黨在指導方針上也有過嚴重失誤,一度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實現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黨所處的歷史方位,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縱觀黨8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55年的執政歷史,我們黨正是堅持了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才創立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黨的指導思想隨著歷史的發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才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開創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嶄新局面。
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永遠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不動搖;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立足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著眼于對重大問題的理論思考;要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站在時代前列,體現時代精神,反映時代要求,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要堅持把新理論、新思想變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人民群眾的新實踐,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必須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作出的基本結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要通過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充分地發揮出來。這是黨長期執政的又一條主要經驗。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不失時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要形式和特點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繼續發展完善,人民司法制度逐步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進一步健全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全國的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廣大人民的社會主義意識明顯增強,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逐步樹立,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建設繁榮發展,涵蓋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多方面事業在內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基本建立。這些上層建筑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制度體系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綜合,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此后,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同志曾經指出:“社會總是充滿著矛盾。即使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也是如此”。當然,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與一切舊的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在性質上是根本不同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總體上是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也存在著這種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狀況。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相矛盾”的狀況,是非對抗性的,因而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不斷得到解決。這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做到自我完善的客觀依據。這就要求黨必須認真研究和把握國情,根據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對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不適應生產力狀況,不適應經濟基礎的某些環節,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革,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制度既有不斷完善的需要,又有能夠不斷完善的必要條件。正是這種“相矛盾”狀況的不斷產生和解決,成為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同志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提出了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正確思想,為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重要探索。但由于“左”傾錯誤的干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進程受到了嚴重影響。
改革開放后,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領導全國人民對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進行了全面、廣泛而深入的改革,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在經濟制度上,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特別是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制度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斷推進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體現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性質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鞏固和完善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司法制度,政治體制改革邁出了新步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在改革的同時,我們實行對外開放,大膽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經濟建設的經驗。所有這些,都進一步發展完善了社會主義制度,增強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為不斷開辟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注入了強勁動力。
黨的執政實踐表明,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具有內在的自我完善的功能,這使我們在實踐中能夠使之不斷完善并充滿生機和活力。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最好的堅持,也是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改革是增強社會主義生機和活力的根本途徑,只有通過改革,不斷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在積極弘揚中華文明的同時,努力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和優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必須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大國,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只有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黨才能更好地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
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一思想的確立十分不易。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黨的八大,我們黨提出了許多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并指導我們取得了一系列建設成就,展現出新中國的蓬勃生機和旺盛生命力。但是,由于我們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對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還在初步探索之中,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還遠沒有得到解決,加上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黨的八大之后,我們黨重提以階級斗爭為綱,偏離了發展這個主題,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定“發展是硬道理”。即使在發生國內政治動亂和蘇東劇變的嚴峻形勢下,我們仍然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避免了重蹈歷史覆轍,成功實現了現代化建設前兩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實踐證明,發展是人民群眾的根本愿望,是當代中國的迫切要求,是社會主義本質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集中體現。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前進中的一切問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措施和關鍵所在。這是我們黨執政的一條寶貴經驗,也是我們黨在政治上保持高度清醒的表現。
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必須不斷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特別是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必須保持對發展的堅定性和自覺性,牢固樹立發展意識,堅決排除一切干擾,任何時候都不偏離這個主題。必須牢固樹立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戰略思想,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放松,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當然,我們所講的發展,是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是指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更高層次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堅決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按客觀規律辦事,不斷總結發展的新經驗,開拓發展的新思路,豐富發展的新內涵,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是決定我國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深刻地揭示了黨的本質屬性和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的根本目的,是黨的全部歷史所表明的基本結論,也是黨對執政規律的最本質的把握。
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帶領人民群眾進行艱苦奮斗的歷史。我們黨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黨員,長期處在敵人的包圍之中。黨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與群眾同甘共苦,才能生存發展。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以能夠帶領人民戰勝國內外各種敵人,建立新中國,開創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全國執政后,黨掌握著國家政權,擁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資源的支配權,產生了脫離群眾的可能性。廣大黨員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能否仍然像戰爭年代那樣,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一個需要認真解決的歷史性課題。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這一問題。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同志就提出“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要求全黨經受住執政考驗,防止因脫離群眾導致人亡政息的危險。后來,同志多次重申這一思想,并開展了“三反”、“五反”和多次整黨整風。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都對這一問題發表過許多重要論述,把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高到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黨的十六大閉幕不久,同志就率領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到西柏坡學習考察,再一次向全黨提出堅持“兩個務必”的要求。
我們黨執政55年來,正是由于警鐘長鳴,常抓不懈,堅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的標準和依據,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衡量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全部工作,黨才始終保持了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經受住長期執政的考驗,并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嚴峻形勢面前巍然屹立。歷史證明,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和長期執政才有根本的保證。
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兩個務必”,堅決懲治腐敗,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是黨對國家政權、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進行領導的體制、機制、途徑和方式。它具體表現為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如何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如何組織協調各方力量,圍繞經濟建設開展工作;如何通過科學民主的方法,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如何保證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機關、經濟文化組織和人民團體積極主動地、獨立負責地、協調一致地工作,等等。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是否科學,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就曾提出“凡屬政府職權范圍的事,應由政府討論決定并頒布實行”等重要思想,并通過在國家政權機關中建立黨組、推薦干部、提出政策主張和實行監督等富有創新精神的措施,實現了對國家政權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領導。但由于執政初期國內外形勢的復雜性,也由于受蘇聯模式及戰爭年代領導方式的影響,逐步形成了黨政不分的一元化領導體制,并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得到強化。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領導體制對于集中力量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全面建設的展開,其固有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從而影響了社會主義民主和黨內民主的發揚,影響了國家政權機關效率的發揮,也影響了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這種體制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現象及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必須“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同時,依據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和改革開放的新情況,對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進行了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強調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方式,主要是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明確提出實行黨政分開、政企分開,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大力加強法制建設,等等。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重申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強調要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堅持黨的領導同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大力加強制度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得到進一步的完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水平不斷提高。這對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提高領導水平和決策水平,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改革開放的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結55年來的執政實踐,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結論是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堅持科學執政,就是要用科學的思想、理論和科學的制度、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建立在更加自覺地運用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堅持民主執政,就是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依法執政,就是要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
必須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黨的團結統一,是黨和人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這是被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全部歷史所證明了的真理。重視和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們黨的一個重要法寶。
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后,始終把加強自身建設作為重要任務,大力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增強了黨的團結。黨的八大第一次提出加強執政黨建設問題,強調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在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等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的思想,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以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繼續向前發展。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面臨的形勢、任務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正面臨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兩大歷史性課題。為適應新情況、新變化,保證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保持黨的團結統一,就必須堅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方針,以改革的精神加強自身建設,保證黨帶領全國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以改革的精神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適應時展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以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持之以恒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的各方面建設的成效最終都體現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完成黨的執政使命上來,使我們黨始終成為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具有蓬勃生機和旺盛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我們黨執政的六條主要經驗,科學地回答了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和怎樣執政等重大問題,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它科學地揭示了共產黨長期執政的規律,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六條主要經驗強調,共產黨長期執政必須堅持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深刻地揭示了能否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決定執政成敗的規律;強調共產黨長期執政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揭示了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生機和活力的規律;強調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揭示了只有加快發展、全面發展才能完成執政使命的規律;強調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揭示了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執政基礎和必須始終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規律;強調不斷完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揭示了共產黨長期執政必須實施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規律;強調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是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根本保證,揭示了共產黨作為執政的主體,在長期執政中既要抓住重點又要全面推進,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規律。
我們黨執政55年來,成功領導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成就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六條主要經驗以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出發點,既全面、深刻、科學地總結了我們黨55年執政的成功經驗,又站在時代高度,面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現實和未來進行了理論思考和回答。這些經驗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取得的新認識,得出的新成果,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必須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長期堅持、運用并繼續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