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造船業視察會發言

時間:2022-06-12 09:40:00

導語:領導在造船業視察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在造船業視察會發言

同志們:

今天,我們組織部分常委和委員視察了全市造船業發展情況。通過實地察看、現場觀摩、座談發言,通過親眼目睹、親身體驗、親耳聆聽,大家對全市造船業發展的認識由虛變實、由淺變深、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實現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大家實地察看的新船重工、三星重工(榮成)、黃海造船3家企業,先進的生產設備、全新的管理模式、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群體、如火如茶的生產場景,讓大家倍加振奮、倍感敬佩、倍受感動;光明主任的情況介紹,思想超前、思維多元、思路清晰,讓大家目標更明、任務更清、信心更足;各位的發言,表達了真情實意、真知灼見、真經實招,讓大家深受啟發、深受教育、深受鼓舞。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科學決策,經貿部門認真籌劃、精心組織、全力實施,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凝心聚力、全心全力,我市造船業突飛猛進、異軍突起、成就顯著。三星重工、三進船業、伽耶船業等一大批骨干企業迅速落地、快速崛起、加速發展,濟鋼啟躍船材、東港船舶配件、奔騰港航配套等一大批配套項目搶抓機遇、搶灘跟進、搶占市場,呈現集群發展、較勁發展、全面發展的生動局面。2007年,全市已形成造船50萬載重噸、船段23萬噸、修船(1000載重噸以上)300艘次的能力,分別比上年增長66.7%、76.9%、15.4%;造船完工量達29.4萬噸,居全省地級市之首??梢哉f,成績可嘉,精神可貴,功勞可表。成績的取得,可以說是“三高”會聚的結果。一是決策高水平。立足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立足全面發展海洋經濟,立足推進又好又快發展,市委、市政府將造船業作為支柱產業、優勢產業、重點產業來科學謀劃,作為當務之急、當務之重、當務之需來強力推進,主要領導高度關注、一線調度,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船舶工業發展問題,并專門成立了造船工業推進委員會。二是思路高起點。根據國家、省船舶工業發展規劃和我市十一五規劃,市經貿委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因地制宜,提出了實施"3111"工程的發展思路和建設造船強市的發展目標,完全符合上級精神,完全符合實際,完全符合發展需要,為我市船舶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三是隊伍高素質。全市經濟主管部門,特別是市經貿委領導班子充分發揮船舶工業主管部門的重要作用,帶領經貿委全體同志,敢干實干、定位高遠,想干能干、心齊勁足,會干巧干、措施得當,大干快干、進展迅速,在規劃指導、外引內聯、項目建設、協調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實踐充分證明,經貿委干部隊伍是一個作風嚴謹、紀律嚴明的好隊伍,是一個團結拼搏、勇于進取的好隊伍,是一個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好隊伍。當前,目標已定、思路已清、任務已明,我們一定要把目標當“燈塔”,找準定位、找準航道;當“指針”,明確任務、明確方向;當“引擎”,鼓舞士氣、形成合力,推進我市的造船業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大發展、大突破、大跨越。

下面,針對我市造船業發展現狀,結合前期調研和大家的座談發言,我談三點意見,供參考。

一、從“三看”提認識,增強責任感、緊迫感

造船業作為民族工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外向程度高等特點,對拉動經濟、促進就業、發展貿易和保障海防,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加快造船業發展,是歷史所示、形勢所迫、發展所需。

首先,看歷史,這是必然趨勢?;仡欀袊鴶登晡拿魇罚彩且徊吭齑瑯I曲折發展史。中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也是造船業、海運業快速發展時期,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位居世界領先地位。(我國曾是世界上造船、航海歷史最悠久、最發達的國家。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乘坐的寶船,長達140米,寬達60米,可容納千余人,造船技術和工藝登上古代造船史的頂峰。)明代中后期及清代采取“禁?!闭撸齑瑯I發展一落千丈。隨之而來的是經濟文化越來越落后,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近代中國長期積貧積弱。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造船業走上了全面恢復與重新振興之路,促進了貿易,加快了發展,展示了實力。歐洲一些海洋大國,如德國、挪威、西班牙等國家崛起,首先得益于造船產業的迅速興起??梢院敛豢鋸埖卣f,作為海洋大國,造船業的發展程度是國家興衰的“晴雨表”,是國力強弱的“顯示器”,是民族成敗的“溫度計”,造船業強大,則國力強盛;造船業落后,則國力衰微。

其次,看大勢,這是必由之路。(有專家預言:2015年前這一階段是發展造船工業的最佳時期,誰在這期間搶占了市場,誰就會居于造船業領先地位;錯過了這一階段,就將在造船工業的重組和調整中被擠出市場。)目前,世界各國都把造船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快速推進。如日韓等國通過政策性融資等辦法,大力支持造船業發展,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國也高度重視造船業發展。2006年8月,國務院通過《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顯示了建設世界造船強國的堅強決心。省委、省政府也加緊出臺了船舶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以及關于加快我省船舶配套業發展的《意見》等;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積極培植造船等高成長性產業,抓住當前世界船舶市場需求旺盛的大好時機,集約利用岸線資源加快造船基地建設步伐。加快發展造船業,是貫徹決策部署的緊迫任務,也是客觀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看差距,這是必須選擇。盡管我市造船業制定了長遠規劃、優化了長線布局、實現了長足發展,但相比先進地區、相比發展需求,差距客觀存在、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五個差距”上:一是在政策扶持上有差距,與江浙等地區相比,扶持造船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相對滯后,二是人才隊伍上有差距,高級管理人才、熟練技術工人需求較大,制約著造船業層次的提升;三是在船舶設計上有差距,技術研發中心為數不多,大多數企業船舶設計依賴外地力量;四是在產業配套上有差距,我市船舶配套率僅10%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韓國的本地配套率超過90%,日本則達到98%;江浙一帶造船基地的本地化配套率則為40%);五是在企業融資上有差距,融資渠道單一、發展資金緊張等問題,都是我市造船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制約著船舶制造業發展壯大。我們必須認識重大意義、認清形勢任務、認準差距不足,切實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大力發展造船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識“三增”抓機遇,提升自覺性、主動性

當前,無論從國內外發展形勢看,還是從市內外優勢條件看,造船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們要牢固樹立機遇意識,不偏不倚地認準認清機遇,不失時機地抓緊抓實機遇,不遺余力地用足用好機遇,促進我市造船業做大做強。目前,機遇主要看“三增”:

一是新船需求急劇增量。隨著世界經濟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快速發展,必將帶動資源能源的龐大需求,帶動海運市場的持續振興;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分工所帶來的全球采購,使海運周轉量大幅增加,許多國家為確保能源供給安全,選擇液化天然氣海上運輸,導致了對原油運輸船需求的非常規增長。同時,國內需求旺盛拉動了造船業的發展。據日、韓、歐有關機構對2020年以前世界新船需求量的最新預測,今后5年新船年均需求量將達到5000萬載重噸左右。據中國船舶協會預測,2010年以前全球每年造船需求量可保持在7000萬載重噸左右。

二是產業轉移日益增速。據統計我國目前的造船能力達4000萬載重噸以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承接日韓等國產業轉移。(國際造船基地50年代開始從西歐轉向日本,70年代轉向韓國。日本以10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韓國以9年的時間超過歐美成為世界第二大造船國?;趯κ澜缭齑a業轉移大勢的分析,我國國防科工委在一份報告中稱,到2015年,中國的船舶產量將達到2400萬載重噸,可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35%,在造船噸位上達到“世界第一”。)目前,世界造船業主要集中在中日韓,三個造船大國占世界造船90%以上的份額。近年來,日韓兩國受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影響,加大了對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船舶市場的開發和壟斷,加速對外轉移常規船舶制造產業,為我們進一步膨脹規模、加快造船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契機。(相比其它國家和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我國優勢明顯,除了地域相近外,中國造船業具有人工費用低和大型船塢等方面優勢,特別是中國勞動力成本僅為日、韓的1/10到1/15,而人才成本在造船成本中占到了30%左右。)

三是優勢條件不斷增加。造船業成為我市最具發展優勢的產業之一,三個優勢非常明顯:一是地理區位優勢,處于連接日本、韓國、大連和上海的世界造船“金三角”地區腹地,成為連接大連與上海的紐帶和承接日韓產業轉移的前沿;二是海域資源優勢,擁有千公里海岸線,海域資源豐富,有多處天然良港,可建造30萬噸級以上大型船舶,是世界上最適合造修船的地區之一;三是產業基礎優勢,我市作為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現已有10多家船舶造修重點骨干企業,可建造萬噸以上船舶企業已達7家,有4家造船企業被列為省級重點扶持發展企業,其中1300TEU集裝箱船、大型客滾船、萬噸級不銹鋼化學品船已在國內外船舶市場形成較強的品牌優勢、競爭優勢。我們要充分發揮優勢,變潛能為動能,化優勢為強勢,加快我市造船工業發展。

三、以“三度”強措施,找準切入點、突破點

按照我市加快船舶工業發展的總體部署,當前,我們要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層次布局、高水平發展的原則,分清主次、區別輕重、弄清緩急,集中抓好影響全局、關系根本的重點工作。突出把好“三度”:

一是自主創新提高度。自主創新決定發展水平、決定發展高度。自主創新,對造船產業尤為重要。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們的造船企業只能是別人的生產基地、組裝車間。(日韓等國已把造船業發展重點轉移到新興造船國家所不能生產的高科技、高附加值船舶上,對外產業轉移的都是常規船舶,2011年前,國際船東的高附加值船舶訂單大都已經交給日韓的造船企業;歐洲一些國家盡管造船產業市場份額不大,但保持了高附加值的船用設備優勢,現在船舶配套的一流產品、品牌大多仍集中在歐洲。中國造船業的現狀依然主要靠低成本優勢取得訂單,配套設施大多依靠國外進口,這些設施的國內研制生產尚處于初級階段。)(而且目前情況看,會不會自主創新、能不能降低成本,也是解決生存危機的必然選擇。按目前我國船舶工業的生產規模和生產水平計算,人民幣對美元每升值1%,整個造船行業的利潤就下降近11億元;而2007年全年中國造船業全行業利潤也只有200多億。這意味著在不采取措施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超過10%,中國造船業全年的利潤將損失大半。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船用鋼材價格大幅上升,而且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旺盛,船用鋼材價格仍會繼續上揚。另外,由于行業的快速擴張,勞動力、船舶配套材料等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市委、市政府把2008年作為“自主創新年”,提出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總體目標,把自主創新列入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我們要按照市委指示精神,加快船舶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加強與國內外重點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合作,建立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聯合研發平臺,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我市船舶工業的整體研發能力,形成研發設計、船舶制造、配套服務等完整的產業體系。同時,在招商引資工作中,特別重視選擇那些愿意在船舶建造技術上與我方進行合作的公司,提升我市造船業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產業鏈條延長度。“獨木不成林,單人不成群”。一個產業的發展,不可能僅僅依靠幾個龍頭企業獨領風騷,就像劉翔即使可以獲得奧運會田徑跨欄運動的冠軍,卻無法拉動整個亞洲田徑水平的提高;一個產業的發展,除了要有一批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還需要大批企業當好配角、分工協作、配套生產,形成大樹與小樹共生共促共榮的“森林經濟”現象??v觀世界經濟發展,產業集群和產業集聚已成為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環境和先決條件。(國內外有名的產業集聚地區如:硅谷是美國的IT產業集聚基地,形成了IT產業的研發創意、生產銷售和配套服務的產業體系;底特律是美國汽車產業高度集聚的基地,美國著名轎車品牌如福特、克萊斯勒、通用等在這里實現了研發、生產與組裝。國內產業集群高度發達的江蘇昆山已形成以筆記本電腦產品為主體,電腦、鼠標、顯示器等相關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產品鏈,目前,昆山生產的筆記本電腦已占國際市場總量的1/3,成為國際上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福建晉江生產的運動鞋從鞋跟、鞋幫、鞋機到面料、款式設計、銷售展示等都可以在晉江市幾個鎮內完成。造船產業鏈涉及近百個行業。)當前,要按照“壯大一批、開發一批、引進一批、轉型一批”發展思路,以我市現有配套企業為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加快技改投入,創建優勢品牌。同時,積極引導江浙船舶配套企業和民間資本來我市投資建廠,增強我市船舶配套業整體競爭實力。

三是政策扶持強力度。(據專家統計,船舶工業在國民經濟所有行業中,關聯度高達84%,對工業化和現代化有很強的拉動作用。因此,歐盟和日韓都曾給予造船工業以補貼,以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加快船舶工業發展。我們要積極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加大對造船業的扶持力度。)在服務上,要加強宏觀指導和綜合協調,建立完善各級船舶工業協調管理、指導服務體系,做好信息提供、項目督導、綜合協調等工作;在政策上,積極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制定出臺我市的優惠政策,在用地用海、融資擔保、人才提供、配套產品認證等方面給予傾斜;在資金上,繼續發揮金融機構在企業融資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民間融資步伐,盡快組建股份制傳播配套融資擔保機構;在人才上,加強與國內重點院校,特別是駐威高校的聯合,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加速我市船舶工業急需技術管理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的培養,為造船產業發展提供強力人才支撐。

同志們,全市造船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我們經濟戰線的同志們,也為各級政協組織以及參加政協組織的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展示了美好前景,搭建了廣闊舞臺,提供了服務契機。希望各級政協組織繼續發揮人才薈萃、智力雄厚、聯系廣泛的優勢,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造船業發展,繼續利用提案、調研、視察等有效方式,積極出主意、想辦法、獻良策,為造船業的迅速崛起吶喊、造勢、助威,為造船業的科學發展把脈、問診、開方,成為造船業發展的支持者、參與者、推動者,為建設創新開放宜居幸福的現代化新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