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家庭教育問題
時間:2022-06-08 09:22:00
導語:淺談家庭教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在的家庭教育越來越引起我們家長的關注。確實,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絕大多數的家長對教育子女有很多的困惑,感覺到家庭教育問題是個現實的問題是個嚴峻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家庭教育”,到底“家庭教育”指的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當中,家長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和影響。家長根據自己的期望對孩子實施的一種通過多種方式,包括家庭環境、心理氛圍、長輩語言等行為去影響孩子,孩子根據自己的表現反作用于家長的雙向的互動過程。家庭教育比較完整的涵義是它不是單獨的講家長對孩子有什么要求,對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語言、環境等綜合因素對孩子施加影響的過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點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顯的啟蒙性、長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1、啟蒙性。我們的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點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是有區別的,孩子在沒有上學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思想形成、智力發展、品格形成至關重要。比如說小孩愛發脾氣,如果開始引導的好,他就變得比較平和,就會變成他穩定的人格個性,如果啟發引導得不好,他就變得脾氣暴躁,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性格。
2、長期性。家庭教育的時間最長,遠遠超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隨著孩子從出生、上小學、初中、高中、上大學、參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個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和家庭的距離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響仍然存在,家庭教育從某中意義上來說,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學校教育還有大得多。
3、感染性。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除了理性,還有很強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強烈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對于家庭教育來說就比較弱。
4、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內容極其廣泛。學校要管的,家長要管,學校不管的,家長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愛好、審美等都離不開家庭對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蓋面很寬,正是因為家庭教育具有這些特點,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
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我們先談學校教育。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有學校的、有社會的、有家庭的,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對孩子施加影響。在一個孩子最終發展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過程中,有兩個主要方面的因素,一個是遺傳性因素,比如性格、智商、身高就具有遺傳性,另一個因素就是環境。環境因素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時更重于遺傳因素。好的教育環境和差的教育環境所造就的一個人是差別很大的,比如說我們父母一定要選擇好的學校讓孩子讀書,這就是在選擇好的教育環境。環境因素有自發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我們把這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環境叫做教育環境。所有的學校都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環境。學校教育是指以育人為宗旨,經過有訓練的教育者,有確定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的一種可控的教育環境。學校教育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起到了主導和導向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是一個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響非常重大,對生活、學習、勞動等各項習慣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資源,是整個教育的起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可不是孩子學習的教師,是對孩子成人的教師,是孩子全面發展的教師。
社會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廣泛,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影響越來越大,社會教育包括國家、社會有目的有計劃的主流的教育,也包括大量無序、雜亂的影響。現在國家比較重視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從一個角度來看,是說明這些問題的嚴峻性。現在的社會發展給未成年人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比如互連網,一方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一方面在網絡中也充斥著大量有害的信息。這些大量的有害信息讓人防不勝防,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我們。
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社會教育影響最廣泛。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好,形成的對孩子教育的合力。
四、家庭教育的現狀
對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我們的孩子是怎么看的?來自孩子的調查顯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滿意。在有心里話選擇跟誰說時,很多孩子選擇和同學說或好朋友說,選擇和父母或老師的太少了。北京市的一次調查后認為有70%的孩子并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報報道說:全國有6000萬對父母承認自己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并對怎樣教育孩子感到困惑。這些數據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不滿意,一方面家長對孩子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五、家庭教育的誤區
1、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的內容幾乎全部是圍繞著學習內容,其他的教育內容不在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計劃之內,那么家長的教育觀念一定是錯誤的。我們的家庭教育不是要讓孩子只知道學習,即使我們的家長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課都教好了,因為你只是熟知一門功課,并不能對孩子的各門功課都有能力來輔導,所以家長的主要責任不是在于幫助孩子補習知識,所以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長不要擔心和自卑,覺得自己幫不上孩子。家長在對孩子的學習方面更多是要孩子樹立職業的理想和興趣,能夠主動學習,如果孩子在高中還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即使孩子考上大學,也還是問題,大學校園要比高中復雜的多,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主要靠自己安排,沒有人去緊跟著學生提醒督促學習,所以學生高中前就應該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美國人一度相信“智力決定論”,但美國人現在不這樣認為,他們更相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水平。智力因素是一個人發展的必要條件,非智力因素是一個人的充分條件,智力因素是一個人能不能干的問題,非智力因素是一個人肯不肯干的問題。所以家長不要把眼光老盯在孩子的智力發展方面,應該更重視孩子的非智力發展的培養上。在如培養孩子的誠實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多下工夫。
2、教育方式的誤區。
溺愛型。家長對孩子愛得過分,愛得無原則,無限制的愛超過了理智,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自私、依賴的孩子,不會有什么出息的。家庭教育應該堅持理性,否則孩子就會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最壞的習性。
專制型。孩子沒有自由獨立的空間,家長搞一言堂,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這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不是過于暴力,凡事喜歡暴力解決,就是過于順從,聽人呼來喚去,沒有主見。專制型的家長不僅指父母采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長用“我就是對的,你就得聽我的”這樣的態度對待孩子,其實嚴重一點說,這都可以說成是對孩子的一種心理虐待。
放縱型。有的家長抱著“樹大自然直”的想法來教育孩子,對孩子聽之任之,不加管理。有的確實是家長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來管理孩子,他們嘴上說的是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動上是工作最重要。
六、家庭教育的對策
1、樹立全面發展觀
家長注重對孩子的身教、言教相結合,要不僅重視孩子的文化課,也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2、加強養成教育
養成孩子各種良好的習慣,比如孩子第一次和大人頂嘴,大人也沒有及時的教育和制止,不了了之,那么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了和大人頂嘴的習慣,大人可能還很奇怪,自己的孩子什么時候養成了頂嘴的毛病呢,其實就是在孩子的不良習慣剛開始萌發的時候,我們的家長沒有足夠的教育意識,讓孩子逐漸形成了頂嘴的壞習慣。孩子的壞習慣在開始的時候沒有及時的糾正過來,在形成穩定的習慣以后,糾正起來就非常困難。
3、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
比如孩子要擔任班級干部,父母怕耽誤學習時間,堅決阻止,這樣的事不少,其實父母都不知道,孩子當了班級干部,自豪感增強,他對自己的要求就高了,讓自己的學習也要比別人好,成為別人的榜樣,擔任班級干部的學生一般也都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分歧,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間里商量好統一的原則,然后共同的面對孩子,否則父母教育不一致,孩子就不知聽誰好,有的孩子可能還鉆空子,誰的意見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父母教育沒有形成合力,長期下去,孩子肯定發展的不夠好。
家庭教育不僅是關系到一個家庭幸福的小事,更是關系到整個國民素質的大事,我們的學校、社會和家長都有責任使教育形成合力,培養讓父母放心的孩子,培養國家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