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瓶頸問題的思考

時間:2022-06-09 09:36:00

導語:對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瓶頸問題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瓶頸問題的思考

自從80年7月參加工作,到現在二十多年,在這二十多年中,親眼目睹了興仁鎮中心學校基礎教育發展的狀況,學校變化之大,改革發展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發展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尤其今天在新的形勢下,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辦學體制的不斷完善,供需矛盾顯得尤為突出,也就是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瓶頸問題,是學校無法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一、教師結構問題

興仁鎮中心學校現有教職工151人,學歷職稱結構:專科

以上學歷71人,中師學歷80人;小學高級教師94人,小學一級教師48人,小學二級教師9人。和二十年前相比,教師數量翻了一番,學歷、職稱結構層次也有大幅度提高,呈上升趨勢。但年齡結構差異較大,現在教師平均年齡50歲,而二十年前教師平均年齡35歲,教師結構存在著斷層、青黃不接的局面。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教師年齡結構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已成為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最近“神舟六號”的發射,給國人很大鼓舞,更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有新突破就要有一支特別能創新、特別能吃苦的現代型人才,據有關新聞報道,一位專家說某科研單位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平均年齡35歲,已形成了中國航天事業研究的第三梯隊……我們目前面臨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面對信息技術教育逐步進入課堂,面對生龍活虎的未來接班人,要有一批知識面廣、好學、易動的學者型教師進入課堂,而我們走進教室的教師大多是一副老面孔。老教師雖然奉獻精神強,教學態度認真,但由于精力有限,工作幾十年,已有了厭倦情緒,惰性嚴重,不喜歡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使課堂出現“冷”的現象,教學方法陳舊,工作成效甚微,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差甚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教師缺編問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我們做過課時量的比較,十年前,150多人左右學生的完小,編制教師7人,周工作量人均18到20節;而今天同樣學生規模的學校,如果開齊課程,編制教師9人,人均周課時量24到26節,加之各種活動課等人均周課時量幾乎達到30節。教師每天進校從跟班、上課、搞活動連軸轉;下午放學除吃飯之外,不是批改作業,就是備課,常常工作到深夜。由于教師缺,年齡結構偏大,加之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使教師處于超負荷狀態,精神上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教育行政部門等多方面的壓力,積勞成疾,未老先衰,身體已成為亞健康。要把教師們從“艱難困苦”中解放出來,讓教師的聰明才智在寬松愉悅、和諧的工件環境中得到張揚釋放,惟有增加教師編制,減少教師的課時量,增加娛樂時間,讓教師精神和精力自由與開放,才能讓教師精力充沛,服務于教學,樂于教學,樂于奉獻。其次,由于缺編,各校都有2—3名雇傭教師,從知識結構、教學能力、敬業精神等方面和專任教師差距較大,這樣的教師隊伍是不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不適應新課程改革。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辦學經費十分困難的問題

學校經費是辦好學校的有力支撐,是提高學校辦學水準的

有力保障,是開展學校各項活動的基本條件。我們通過調查也作了一個比較,二十年前學校向學生不收一分錢。財政部門撥的教育公用經費,能夠維持學校的正常開支和正常運轉;而現在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后,同樣和學生不收一分錢,補貼部分全部到位。以興仁鎮中心學校為例,每學期補貼10萬元左右,海原縣屬貧困地區,地方財政也只是能保住教師工資,學校再無其它經費來源。支出項目有:雇用教師28名,每人每月300元,計4.2萬元。學校水、電、取暖、遠程教育維修等計4萬元,辦公用品1.5萬元,教師培訓差旅費2萬元,活動器材購置、桌凳維修2萬元,教育教學質量獎2萬元,共計需15.7萬元,每學期赤字經費達5萬元,各學校搞安全、少隊、各種知識競賽活動、教師福利經費幾乎沒有,學校只能負債辦學,拮據花銷。因此,經費的短缺,嚴重制約著基礎教育的發展。

以上這些瓶頸問題,是農村學校現實存在的問題,也是學校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上級各部門調整政策,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補充教師,否則基礎教育將得不到持續健康發展,嚴重影響“普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