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要提高自身修養(6)

時間:2022-07-25 10:39:00

導語:領導要提高自身修養(6)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要提高自身修養(6)

自身修養

以前周成王年少登基,又有管、蔡等四國叛亂;漢昭帝八歲即位,也有燕王旦、益長公主和上官杰的謀反。成王不懷疑周公的忠誠,昭帝委任大將軍霍光攝政。二人誰做得更好呢?

魏文帝曹丕認為,周成王體現了武王美善的氣質,繼承了賢母的德行,召公為保傅,呂望為太師。會說話的時候,負責朝見的官員就教他辭令,能走路的時候,負責宮庭禮儀的官員就引導他學習禮節。所以他從小就養成了儀容要威嚴壯美、言談要合乎德義的習性。也就是說,成王是沐浴在德行的清風中長大的,其骨肉里淀積著高貴的血液。即便如此,他還誤聽管叔、蔡叔對周公的誹謗,迫使周公率兵東征,去平定叛亂,致使上天震怒,顯出兇兆來,然后他才幡然悔悟。他一直不相信周公的高尚品德,卻相信秘藏在金柜里周公的禱告,這不是很糊涂嗎?

而漢昭帝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的父親漢武帝不像周武王那樣仁德,母親鉤弋夫人也不像成王的母親邑姜那樣賢惠,伺侯他幼年生活的是大姐蓋長公主,輔相是上官杰和霍光。當老師的沒有仁孝的品質,作輔臣的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能,他完全可以說是出生在深官之中,成長于婦人之手。然而,他的美德天性生成,其高尚品行系與生俱來,在十四歲的時候,他就表現出早熟和素有的明達,發現燕王劉旦誣陷霍光的書信有詐,不但不懷疑霍光,而且表揚了他的忠誠。昭帝可不是等到開啟了類似的金柜,看了史官的記錄后才醒悟的。假如讓成王和昭帝都是從壯年才開始執政,換個時代,再換了輔臣,并改變原來的文化氛圍,治理國家,那么漢昭帝可稱贊的地方不見得會比周成王少。

大將軍霍光和上官杰共同執政輔佐昭帝,上官杰妒恨霍光受寵,一心要除掉他,就以燕王的名義起草了一封偽書,誣陷霍光以帝王的儀仗檢閱羽林軍,做了種種意欲謀反的事,但昭帝沒有相信。

有人說:“漢宣帝明察政事,難道不是漢光武一類的國君嗎?”

虞世南說:“漢宣帝在市井里巷長大,知道民間的疾苦,所以對政務非常留心,提拔重用有才能有學識的人。他之所以采取嚴刑重法的政策,探究其中的原因,其根源在于法家申不害、韓非子那里。古人說過:‘圖王不成,用其有弊病的權謀足以稱霸;圖霸不成,霸術中有弊病的權謀將會是什么后果呢?只有身敗名裂。’漢光武大仁大義,是位成就王道的皇帝;漢宣帝以法治國,是位成就霸業的皇帝。將此二人相較,恐怕不能類比。”

元帝在做太子時,曾向宣帝提意見,認為他執法太嚴。宣帝變了臉,說:“我漢家向來交錯使用霸道、王道,怎么能只用仁德感化來危害政權呢!”雖然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宣帝的謀略不夠遠大,但是他采用或寬容或強硬的法制還是有原因的。從前漢高祖進入秦國,曾約法三章,秦人非常滿意,這是從和緩刑法的好的一面去講的。

曹操的軍師郭嘉曾經勸曹操說:“漢末的政治失敗在太寬松,袁紹卻以寬松去救偏,所以不得要領。你用強硬的法規來糾正,上下就會知道制度在哪里了。”這里是說法制運用得當的效果。

《左傳》里說:“政策寬松,國民就會散漫,這時就應當用猛烈的法令來糾正;太猛烈了,民眾又會變得殘忍,這時就應當再實施寬松的政策。用寬松來調濟猛烈,用猛烈來調濟寬松,政治才能平衡。”《尚書》說:“刑罰的使用,要時輕時重,審時度勢。”《周禮》里說:“治理新建的國家要用輕典,治理動亂的國家要用重典,治理安定的國家要用中典。”由此看來,法制的使用,要看在什么時候。時機適宜,怎么可以輕視嚴刑峻法的作用呢!

有人問:“漢元帝多才多藝,溫文爾雅,是保持文治的好皇帝嗎?”

虞世南說:“帝王的才華,應該表現在文德武功上。論文則應體察、把握自然法則,以此為指導思想來制定政策法令;論武則應制止暴亂,平息戰火,穩定社會,團結人民。這才是做帝王的宏圖大略。至于鼓瑟吹蕭,和詩譜曲,這是文人墨客、歌伎演員們的事情,做天子哪能去鉆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