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時間:2022-07-21 04:29:00

導語:努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努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六大任務。優先發展教育為首要任務,因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因此,作為民生之基,教育一直是各級政府傾注心力的關鍵領域,不斷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充分體現了教育是民生之基,特別是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及各項保障措施后,徹底解決了農村子女、貧困家庭子女的讀書問題。免費義務教育政策惠及了廣大農村學子、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為了更深入了解城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推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我們開展了相關調研和召開相關人員座談會,并實地考察了一些農村學校。現就這個問題談點個人看法和建議。

一、我市義務教育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534所,在校生81萬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268所,在校生647689人。其中,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867所,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68%,農村中小學在校生47.3萬人,占全市學生總數的71%。全市專任教師4.4萬人,其中,中小學專任教師3.66萬人。農村中小學校教師2.1萬人,占全市中小學教師總人數的48.3%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學校公用經費缺口增大。根據《關于核準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和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的通知》(粵財教[2005]149號)文件,廣東省核定我市生均公用經費定額為初中600元/年,小學為460元/年。這是根據物價部門核算的學校培養一個學生每年所需的成本,低于這個成本,教育質量會受到影響,甚至不能正常運轉。一直以來,農村學校公用經費短缺問題比較嚴重。從我市情況來看,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初中60元,小學35元每年。免費義務教育以前,學校的日常辦學經費主要來源是向學生收取的雜費和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這兩部分。按原“一費制”收費標準,普通學校小學書雜費是每生482元/年;初中書雜費是每生716元/年。但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后,財政補助給學校小學生每人288元/年,初中生每人408元/年。即使再加上省規定的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小學生每人每年35元、初中生每人每年60元),也與“一費制”的收費標準有較大的差距。造成農村學校公用經費進一步減少。以小學每學年每生為例,免費前普通小學雜費312元,免費后,財政補助288元,雜費與補助之間的差額為24元;縣(區)一級學校差額為144元;市一級學為166元。而初中學校差額則更大。普通初中學校為128元,區一級為200元,市一級為236元,省一級為308元。以一所1500人的市一級農村初中為例,免費后,每學年少收約35萬元和需墊付13萬元的課本、測驗試卷費。學校除正常的水電費、辦公費、電話網絡費、校舍設備維修等支出外,還要承擔學校教研和教師培訓等費用,如果說免費前還可從雜費里開支,免交雜費后此項就成為學校大的經濟負擔。總之,免收雜費以后,農村學校公用經費實際上是減少了,本就捉襟見肘的經費缺口進一步增大。農村學校公用經費缺口增大,使原本就發展不平衡的城鄉義務教育差距進一步擴大。

(二)城鄉義務教育差距進一步擴大。我市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在資源配備、教育質量、教學設施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農村學校公用經費減少后,城鄉學校教育環境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村學生享有的教育資源相對更少。而在城市不斷加大等級學校建設,現代化教育設備配置升級、校園文化建設提升等改善教學環境的同時,農村學校卻不得不盡量減少開支。如,擔心電費高和增加設備維修費不敢讓學生使用電腦等設備,或取消許多功能課,部分教學設施不敢更新或不敢使用,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出現了城市越來越發展,農村越來越困難的現象,長此以往,將陷入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惡性循環,城鄉教育差距還將不斷擴大。

(三)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偏低,學科結構不合理。一是工資待遇偏低。目前,我市農村中小學教師收入表現出區域的差異和學校類別的不平衡:城鎮中學教師月平均工資2147.99元,農村中學為1584.96元;城鎮小學教師月平均工資1997.25元,農村小學為1692元。全市農村中學教師最高月工資為1949.57元,最低月工資為1393.42元;農村小學教師最高月工資為1801.34元,最低月工資為1405.7元。二是住房、醫療保險等生活保障低。雖然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教師生活待遇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全市仍有60%多的農村教師住房有困難,個別縣(區)仍沒有給教師辦理住房公積金;農村教師醫療保障水平低,整體醫療保障狀況也不盡人意。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教師安教樂教的積極性。三是學科結構不合理。農村教師部分專業不對口,教非所學,學科分布不平衡,大部份農村學校都出現結構性學科缺編,尤其是英語、計算機、美術、音樂教師缺乏。

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義務教育要均衡發展,特別是要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來保證教育公平。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程度顯著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權利保障問題,教育的公平問題。各級政府要對當前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差距要有清醒的認識,將縮小本地區義務教育城鄉差距擺上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成果的重點,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確立在發展中縮小差距的義務教育均衡觀,努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把義務教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作為督導評估政府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并將督導結果納入各級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作為表彰獎勵和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

(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機制。一是強化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確立義務教育財政撥款在公共財政中的優先地位,繼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提高義務教育保障水平,確保2010年前后實現國家“十一五”規劃和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二是要提高農村學校公用經費水平,保障義務教育的基本經費需求。《教育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我市近年來財政增長速度超過20%,各縣區財政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實行義務教育的同時,各級政府應同步提高學校公用經費標準。要增加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提高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確保學校的正常運作。真正體現公共財政向農村、向教育、向基礎義務教育傾斜的執政方向。

(三)推動城鄉教育聯動,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要促進教育公平,就要促進城鄉教育和諧協調發展。一要合理配置整合優化農村教育資源。在統籌規劃、整體布局上合并一些麻雀學校,重點建設農村標準學校,真正發揮教育資源最佳效益,使農村學校在資源配置上逐步向城市學校靠攏,逐步推進農村學校城市化。二是實施城市與農村學校結對幫扶。用城市學校先進的教育管理經驗、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帶動農村學校全面進步,建立英語、計算機、美術、音樂等學科的專任教師人才庫,對農村學校稀缺學科采取定向走教和巡回教學制度,形成“聯動發展,資源共享”的城鄉教育新格局。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資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一是著力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為他們扎根農村安居樂教提供保障。要適當提高鄉村教師崗位津貼標準,切實保障他們的工資福利待遇到位。同時建立和完善針對農村教師的各項社會保障機制,包括在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住房等方面提供保障。二是在保證教師數量基本能滿足要求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教師素質,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加大農村教師的在職培訓,全面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三是選拔一批優秀校長到農村學校任職,引進一批教學骨干到農村學校任教,制定措施鼓勵和吸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為農村教師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并注意解決當前稀缺科目的教師,優化農村教師隊伍結構。

農村義務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協調發展,最終才能實現教育全面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