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科技獎勵推進會發言

時間:2022-03-18 08:52:00

導語:領導在科技獎勵推進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在科技獎勵推進會發言

同志們:

今天,我們隆重召開全市科技獎勵暨自主創新推進大會,表彰為我市科技事業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部署推進我市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工作。剛才,向杜振新、應廣東同志頒發了年度全市科學技術最高獎,表彰了獲得2009年度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的科技工作者和十大優秀創新團隊。省科技廳翟魯寧廳長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我市科技工作取得的新成績,深刻闡述了科技創新對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的重要作用,就我市進一步深化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獲得表彰的同志們表示熱烈祝賀!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科技發展的省科技廳各位領導表示衷心感謝!

去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挑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科技廳的幫助指導下,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總基調不動搖,始終把科技進步與創新擺在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重要位置緊抓不放,緊緊圍繞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持續加大工作力度,不斷完善政策措施,科技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創新型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在全市工業經濟速度效益先抑后揚、逐步回升的過程中,高新技術產業一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完成產值1183.1億元、同比增長19.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較去年初提高2.4個百分點,增幅和占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創新平臺建設扎實推進。全市新建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5處,49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國家認定。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95項,引進、轉化科技成果350項,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3項、省級29項,獲獎級別和數量均實現歷史性突破,“如意紡”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填補了建國以來紡織行業的空白;授權專利2961件,順利通過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驗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四是產學研合作更加緊密。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大院大所的對接洽談活動成效顯著、合作關系日益鞏固,啟動建設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成功引進我市第一家國字號研發機構“數控技術研發中心”。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切實加強,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科技事業的進步與發展為我市戰危機保增長、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做出了突出貢獻。

今年是我市蓄勢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機遇之年、關鍵之年、大干之年。搶抓后危機時展先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新興產業加速成長,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及早實現打造區域發展新高地的宏偉目標,關鍵在科技、希望在科技、潛力也在科技。國家、省里對科技創新工作高度重視,國家六部委作出了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的重大決策,并將山東省列為試點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確定大力實施“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為貫徹落實好國家、省最新部署,切實把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推動我市經濟發展盡快步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市委、市政府結合我市實際,決定啟動實施“市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總的要求是:以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和節能環保等行業和領域為重點,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目標,加快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與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爭取到2012年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150家,其中產值過50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10家、過10億元的3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以上,市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新建企業重點實驗室20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80家,院士工作站20家,引進、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各級各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把握科技經濟發展新形勢,切實把思想統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深入實施,促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創新人才大量增加,爭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智力保障。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要在企業創新能力建設上下功夫。科技長入經濟的結合點在企業,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戰場也在企業。我們要通過實施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積極引導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需求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一是大力開展創新型企業創建活動。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扶持的原則,在我市確定的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內,選擇100家經濟效益顯著、綜合創新能力較強、在國內同行業中具有領先地位的企業進行試點,認真總結和推廣試點企業創新發展先進經驗,發揮好示范作用,帶動更多企業走上以創新謀發展的道路。二是集中實施自主創新引領戰略轉型重大專項。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資源綜合利用及節能環保和高技術服務業等重點產業,每年組織實施20個左右高新技術自主創新項目,重點攻克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掌握一批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轉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壯大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創建一批創新發展戰略聯盟和產業集群,以此支撐引領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戰略轉型。三是積極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引導行業重點企業與市內外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共建研發機構,共同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推動創新與創業、技術與資本、科研成果與市場有機對接融合,形成以項目為紐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學研長效合作機制。大力支持企業加強標準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指導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自主品牌戰略,積極打造國家、國際知名品牌。鼓勵企業探索建立創新激勵機制,推動創新要素參與分配,實行成果收益利潤分成、量化配股等,調動企業創新創優的積極性。

二要在創新平臺建設上下功夫。平臺是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高端人才創新創優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們實施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的一項基礎性工程。要立足我市主導產業振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重點支持建設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中介服務三大平臺。在源頭創新平臺建設方面,主要是發揮好“兩院”的作用,魯南煤化工研究院要強化與重點企業集團的聯合協作,爭取在承擔、突破國家、省重大科技專項方面有新作為;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要有機整合科技資源,啟動實施“四個一百”工程,即依托100家高校科研院所,依靠100家科技型企業,舉辦100場產學研合作對接活動,實施100項重點科技項目,力求盡快發展成為對接大院大所的高端平臺、高新項目的孵化基地和區域創新的重要“推手”。在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方面,重點是鼓勵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采取多種合作形式共建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著力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力爭今年再建成3個省級以上技術研究中心,高標準建設好數控研發中心。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努力推動大院大所的重要公共科技資源面向企業開放共享。在成果轉化和中介服務平臺建設方面,重點支持各類專業創業服務中心、自主創新促進中心、大學科技園、農業高新技術園區、留學人員創業園等機構建設,提高科技中介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網絡化水平。進一步加強對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的建設和管理,使之真正成為資源配置、技術轉移、創業孵育、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要深化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試點工作,把高新區作為改革和創新的試驗區,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深化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改革,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力爭盡快躋身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行列,在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三要在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上下功夫。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們推進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必須高度關注、認真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各級要牢牢把握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三個關鍵環節,加快培育造就一批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規模較大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一是多種途徑培養人才。支持駐濟高校立足加快規模擴張、提升辦學層次,在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的同時,面向關鍵領域,依托重大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有針對性地培養更多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發型科技人才。深入推進職業教育資源優化配置,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調整專業課程設置,與大企業搞好戰略協作,培養更多急需型實用人才。積極利用市內外高等教育資源,組織相關企業開展對口培訓,有計劃地培養技術開發、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人才。二是更大力度引進人才。完善相關政策辦法,以啟動實施“511”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和國內人才集聚“百千萬”工程為重點,依托創業基地、創新平臺和重點園區、優勢企業,加大對各類人才尤其是領軍型研發人才、高層次創新團隊的引進力度,爭取招引到更多自主研發、外經外貿、城市規劃與管理以及科教文衛等領域的高端人才。抓住海外高端人才大量回國創業的機遇,吸引支持更多留學歸國人員、專利技術持有人及學科帶頭人,帶項目、帶成果來我市興業發展。三是完善機制用好人才。按照“事業留人、感情留人、適當待遇留人”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改善各類人才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在編制、職位、薪酬、住房以及子女入學、家屬就業等方面,為高層次人才落實相應待遇。要改進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創新評價機制,更加注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問題,更加注重項目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繼續落實完善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期權和股權激勵、科技獎勵、職稱評聘等人才激勵政策,對重大科研成果和發明創造繼續給予重獎,充分發揮科技獎勵在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激勵自主創新中的導向作用。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建設創新型的中堅和脊梁,希望大家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跨越崛起為已任,以這次受到表彰的科技功臣為榜樣,學習他們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的探索精神,善于開拓、推陳出新的創新精神,尊重事實、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熱愛、熱愛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光輝業績。

四要在創新環境建設上下功夫。推進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密切協作、狠抓落實。各級要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第一生產力”,發揮好各級科教領導小組的協調指導作用,及時研究解決自主創新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要把科技進步與創新的目標任務逐一量化細化,層層分解落實到部門、單位、行業、企業,強化對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的跟蹤調度督查,健全完善相應的考核獎懲機制。當前要按照省里的統一部署,盡快建立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職責,及時研究解決行動計劃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確保行動計劃扎實推進。要認真做好第十屆專博會的籌備工作,定期召開調度會議,交流通報各縣市區及相關部門籌備工作進度,督促有關方面細化落實措施,高效統籌推進各個環節的工作,確保本屆專博會獲得圓滿成功。要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今年市級財政科技人才投入將達到1億元,今后三年將多渠道籌集資金10億元,重點保障市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的實施,各縣市區也要從實際出發,切實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要著眼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圍繞企業最關心、最能得到實惠的實際問題,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實。要建立風險投資機制,支持企業在創業板上市融資,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投入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項目,規范開展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試點。要積極做好輿論引導,在全社會大力宣傳自主創新典型企業和杰出人才,倡導創新精神,保護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使全社會創業活動蓬勃開展、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依靠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加速推進,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打造區域發展新高地增添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