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地域文化發展會發言
時間:2022-03-23 11:03:00
導語:領導在地域文化發展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化旅游業進入了發展轉型期和重要戰略提升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內涵,提升特色文化品位,是旅游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實現差異化、品牌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就宜君而言,雖然旅游產業起步較晚,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自然、綠色、休閑、避暑”的特色,圍繞建設“中國避暑城”,重現昔日唐王朝宮廷“后花園”盛景這一目標,打造旅游景點,優化發展環境,開發旅游文化產品,積極開辦旅游文化節慶活動,旅游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宜君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但是,同省內和周邊旅游產業發展好的地方相比,宜君縣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產業的發展還仍然處在比較低的水平,旅游業占全縣經濟比重較小,帶動能力弱,遠未達到預期效果。特別是宜君地域文化文化與旅游發展的結合程度不深,特色文化沒有很好地融合到旅游中,文化提升旅游,旅游傳播文化的效果沒有發揮出來。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決定》精神,要建設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在此背景下,宜君旅游文化產業如何定位、如何做大做強,成為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做大旅游文化產業是推動宜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從自身條件來看,宜君屬傳統的農業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蘋果、核桃、蔬菜和養殖等特色主導產業,努力打造蘋果、核桃、畜牧、蔬菜等產業板塊,主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同時積極依托農業辦工業,走農工貿一體化、工業園區化路子,發展涉農加工和新能源加工,工業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第三產業主要以服務業為主,全縣三次產業比為32.8:41.1:26.1。但在整體上,經濟總量增長緩慢,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還不高,工業占GDP的比重僅為45.4%,發展第三產業成為縣域經濟最為可能的增長點。而旅游文化業由于產業關聯度高、涉及面廣,是第三產業中最有潛力的部分,并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部分,因而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成為我們的現實選擇。
(二)城鄉居民持續增收的需要。從農業發展角度來講。一方面,由于受傳統農耕文化影響,群眾對特色產業管理粗放,對于發展科學化、商品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引導和轉化。另一方面,近年來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發,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嚴重影響了農民持續增收。2010年,受倒春寒的影響,核桃絕收,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人均少收入近2000元。而傳統服務業由于受人口規模、物流發展水平等制約,增收空間不大。旅游文化業由于在第三產業中屬關聯度最大的新興產業,對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有很大的帶動作用,也有很大的潛力挖掘,必然成為宜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選擇。
(三)拓展宜君發展空間的需要。其一,在地緣上,宜
君是全市五個區縣中唯一遠離市區的縣,受氣候、地形地貌、資源缺乏、生態環境約束等多方面影響,在發展思路和方向上與市區存在差異,與全市在基礎設施、城鎮化建設等工作部署上不能同步進行,可謂“四區為城我為鄉”,市區對宜君民生工程的布局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其二,相比五個區縣的發展總量,宜君最小,對全市的經濟貢獻最少。在工業發展緩慢、農業抵御風險能力弱的條件下,宜君如不能實現跨越發展,會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獨辟蹊徑,而以旅游文化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兼具消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雙重屬性,是現代服務業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不僅可以增加季節性流動人口數量和消費,拉動諸多相關服務業的發展,還可以推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并能催生出許多現代服務業的新業態,不斷拓寬現代服務業的內涵,培育和帶動出一大批新興市場,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無限生機和活力,所以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成為宜君拓寬發展空間、避免被邊緣化的重要途徑。
二、找準定位發揮特色是宜君做大旅游文化產業的關鍵
近年來,宜君全力打造“中國避暑城”品牌,突出“自然、綠色、休閑、避暑”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底蘊,積極發展生態觀光、休閑避暑、民俗風情三大旅游產業,不斷加強重點旅游景點基礎設施和服務游樂設施建設,堅持每年舉辦“中國避暑城文化旅游節”,現已基本形成“一湖(福地湖)、三園(太安森林公園、南山公園、龜山生態園)、一山(云夢山)”的發展格局,被全市168旅游總體規劃確定為旅游目的地之一,我縣旅游業的知名度有了較大提升。但景點多而雜、小而單、浮而淺,有說頭、沒看頭、少玩頭是宜君景區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各景點資源挖掘不深入,文化內涵淺,觀賞程度不高;娛樂活動少,參與性不強,游客逗留的時間短;景區管理、服務質量與旅游業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賓館、購物、娛樂等旅游供給能力較低,遠遠達不到需求;旅游產品、紀念品銷售品種少,無層次,還沒有拓展到大眾游客層面。由此形成了游客少,旅游市場疲軟,對第三產業帶動力不強。陷入第三產業欠發達,進而旅游市場不景氣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裹足不前”的被動局面。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思路是找準旅游開發定位、市場定位,尋找突破口,打破被動局面。解決好我們靠什么吸引游客、游客為什么要來宜君,旅游第一市場是哪些?第二市場是哪些?只有弄清這些問題,才能有的方矢,突破發展,逐步推開,進而做大。
(一)從旅游目的地入手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中國國內旅游抽樣條產資料》顯示,休閑觀光﹨游覽度假占全部9種目的的46.9%,說明以休閑觀光﹨游覽度假為主要旅游目的的旅游者占主導地位。宜君生態優勢明顯,森林覆蓋率46.4%,植被覆蓋率91.8%,是秦嶺以北最大的一塊綠洲,被譽為“西安的一葉肺”,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縣、省級文明衛生縣城等榮譽。對于生活在繁華、緊張、喧囂的現代都市人們來說,滿目蒼翠,碧綠生輝,一種置身于青山綠水,漫步于山間小徑,感受天然氧吧、回歸自然的感覺是都市人所向往的。同時,避暑特征鮮明,在炎熱的夏季,這里有綠蔭遮頂、涼風拂面、云山霧海,有“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的寧靜、幽遠,全縣年平均氣溫9.3℃,夏季平均氣溫19℃,獨以涼爽備受省內外游客青睞。為宜君發展旅游產業提供了不可或多的自然資源。
(二)從旅游市場的培育上抓旅游文化產業。隨著關天經濟區的發展,涵蓋六市一區近3千萬人將會逐步走向小康,加之關中率先發展、陜南突破發展、陜北跨越發展戰略的實施,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追求精神享受、探究另類文化、閱覽異地風情、感受大好河山等方面的需求將會創造強大的客源市場。宜君周邊東有白水的倉頡造字、北有黃帝陵、南有避暑勝地玉華宮,這些都能夠輻射帶動客源流入。2009年,全縣接待入境游客總數突破16.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406.54萬元。在游客當中,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是來宜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以觀光度假、探親訪友、商務避暑為主游客占據主導地位,份額占到48%。宜君要鞏固這一客源市場,努力用3-5年的時間努力把旅游產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并以此為基礎,有計劃地“滾雪球式”發展,逐步擴大范圍。
(三)從文化與旅游緊密度上推動旅游文化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文化的旅游沒有魅力,沒有旅游的文化沒有活力”。宜君自古就有“負北塞,阻環慶”,南下故都長安之稱,地當要沖,多雄關險隘,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悠久。公元前2600年,宜君與北臨黃陵縣同為人文初祖軒轅氏活動區域的橋國,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黃帝的正妃嫘祖曾在宜君教民養蠶織布、推廣稼穡、發明桑椹造酒等,完全可以借助于白水的倉頡造字、黃陵祭祖和嫘祖的古文明文化構成大的黃帝文化圈,利用人們尋根華夏情結,吸引游人探究、紀念、傳承古文明。宜君縣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有仰紹文化遺址,有彭祖故里、哭泉姜女泉、北魏石窟、云夢山道教勝地等名勝古跡,太安森林公園、福地湖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縣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308件。宜君民間剪紙、農民畫構思精巧,做工精美,有“藝苑奇葩”和“中國的畢加索”的美譽,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宜君剪紙被省旅游局推介為全省旅游紀念品。歷史文化的積淀造就了其資源的不可替代性。宜君民風樸實,民情淳厚,長期的勞作過程中人們創造了鄉間村野文化,民諺、順口溜、秧歌膾炙人口。因此,宜君完全有條件靠挖掘提升深厚的歷史文化,準確把握旅游發展的方向,抓住旅游的看點,提高旅游發展水平。
基于此,要立足于獨特的生態、氣候、文化特征,以嫘祖文化為依托,以、西安、咸陽、寶雞、延安為游客圈,重點突破,唱響“黃陵祭祖、宜君避暑”旅游宣傳主題,打響“中國避暑城”品牌,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游覽度假游,加強宣傳推介,提高知名度,在大的黃帝文化圈中吸引游客觀光旅游、休閑避暑。
三、挖掘特色文化,用地域文化推動宜君旅游產業大發展
(一)以文化創意提升旅游價值。地域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發展旅游業依賴于地域文化。而要體現宜君地方文化特色,就需要把握宜君本土文化的內核和特質所在,以現代形式、大眾方式來詮釋和表達,打造宜君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營造地方文化氛圍,找到旅游的經濟屬性與文化屬性的最佳結合點,目前,要在已編制完成了全縣旅游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做好景區詳規的研究編制工作,要體現出宜君的文化內涵,有文化創意。要圍繞黃帝文化和道教文化深入挖掘嫘祖和鬼谷子傳說,在縣城開發建設中,充分體現嫘祖文化元素;在云夢山景區建設中體現鬼谷子故事,以發揮文化的持久魅力,將適合旅游業開發的文化資源直接轉化為具有市場效益的文化旅游產品。一方面要搜集整理民間傳說,從多層面挖掘,形成反映其人其事的一整套故事傳說,滿足游人獵奇心理;另一方面要提煉豐富,把嫘祖養蠶織布、推廣稼穡、發明桑椹造酒以及鬼谷子在云夢山傳道授業、發展軍事理論等古文明與現代文明結合起來,用生動的文化產品提升景區建設水平。同時,要加大文化創意。創作反映嫘祖、鬼谷子等名人和民俗文化的文藝演出和歌曲,償試類似桂林的“印象劉三姐”、河南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等實景演出,還可以修建抽絲、織布、釀酒等手工作坊和設立模擬古代軍事戰場,增強游客的參與性,以本土文化創意提升宜君旅游價值。
(二)加快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互動。文化提升旅游,旅游傳播文化,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必會產生很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要改變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導致景點散而小,形不成核心的局面。在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將文化與景區發展融合互動,加快核心景區建設,帶動其它景區發展,形成合理配置的格局。當前,宜君旅游景區建設要抓住以避暑文化為主的縣城旅游建設、以鬼谷子道教文化為核心的云夢山景區建設和以山水休閑文化為主的福地湖建設,全力以赴打造“兩山一湖”核心景區。縣城建設要充分發揮山城特色,遵照“山林為本、文化為媒”的思路,將黃帝文化與避暑文化共同融入其中,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好縣城,拉大框架,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整治環境,提升品位,建設園林生態旅游縣城。云夢山景區建設要打響道教勝地品牌,突現道教文化魅力,深入挖掘鬼谷子故事,保護和恢復原有遺址,設立古代軍事文化實景和道教布道場,精心打造西北第一個融道教與軍事文化為一體的景區。福地湖景區要抓住山水特色做足文章,挖掘馳名省內外的北魏佛道石龕石窟的文化價值,打造具有佛道文化、休閑垂釣、旅游觀光三大功能于一體的省級AAA級風景名勝區。只有通過打造核心景區,才能使宜君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三)抓好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的宣傳促銷。宜君自北魏建縣制以來,歷經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仰韶文化遺址、北魏石窟以及孟姜女、鬼谷子傳說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6處,宜君的剪紙和農民畫久負盛名,這些歷史文化已經成為宜君的一種寶貴資源,成為重要的資本形式和經營對象,開發的價值日益顯現。要樹立科學辯證的發展觀和抓文化建設也是抓經濟、抓發展的觀念,牢牢把握文化具有參與性和能動性的特點,立足于宜君歷史文化資源,把加快特色文化的發展放在與經濟建設同樣重要的位置,挖掘潛力,深度開發,變文化資源為經濟資源,從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中尋求新突破,把特色文化產業上升到接替產業甚至支柱產業的地位,為實現宜君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動力。
旅游是典型的形象產業,只有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創新宣傳營銷方式,把自己的旅游產品推出去,把自己的特色優勢介紹出去,才能增強游客對景區景點的熟悉了解,誘發游客的興趣和消費需求。要認真學習外地經驗,積極開展旅游促銷宣傳活動,在縣內外新聞媒體上設置一個旅游欄目、制作一套光盤、印制一本畫冊、出版一本書籍、堅持辦好一個節會、設立一批廣告、設立一處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向外推介一批歌頌宜君的歌曲。定期開展歌手唱宜君、畫家畫宜君、作家寫宜君和攝影家拍宜君活動,編輯出版系列文化旅游叢書和光碟,在西安等大城市舉辦宜君風景畫展,編排推出大型地方特色文化旅游演唱會,傳唱民歌,打造歡樂城鄉,著力提升旅游文化內涵。要立足周邊城市,實施對點營銷,定期組織高校師生、機關干部、企業職工、社區群眾游宜君和游客品宜君農家樂等促銷活動。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宜君、關注宜君、走進宜君,提高宜君旅游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美譽度。
(四)積極實施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整合創新。按照“積極參與、平等協商、共同開發、互利互惠”原則,走區域合作聯動發展的路子。積極與周邊城市洽談銜接,以黃帝文化為紐帶,努力構建區域旅游圈,在文化產品開發、旅游市場營銷等方面,把各地景點放在整個區域旅游的大格局中去統籌考慮,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相互輝映,相互襯托,借助大旅游、大景區、逐步帶熱帶活小旅游、小景區,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五)創新機制,凝聚合力,營造發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圍。堅持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建立健全部門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將原分屬于不同行業、不同部門管理的景區統一納入一個機構管理之中,形成資源統一管理、統一運作,整合各種行政管理資源,實現資本與資源的最佳結合。強化旅游發展績效考核。建立旅游產業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把旅游經濟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分解到相關鄉鎮、部門進行考核,各行各業圍繞旅游聚合力,齊心打造旅游產業。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素質的旅游專業人才,進一步提高全縣人民群眾的文化旅游服務意識,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的良好氛圍,促進旅游文化產業實現更大發展。
- 上一篇:森林保護管理通知
- 下一篇:廣播電視局作風建設年活動方案
精品范文
10領導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