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

時間:2022-02-11 10:25: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宏偉目標,這是在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原則和方略后,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做出的又一個重大決策。這對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體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是“五個建設”,即:新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以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按照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和目標要求,可以預見,“十一五”期間,以至今后一個時期,將在廣東全省,以及全國范圍內掀起一場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由此,也將引發一場全面觸動“三農”的偉大變革,一掃千幾百年來的農村陳規陋習、陳舊觀念和貧窮、落后、愚昧的舊面貌,代之以現代、文明、民主、和諧、富裕、安康的新面貌。這是繼農村家庭承包制之后,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社會的偉大變革,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將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和城鄉社會的協調發展。

廣東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先,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特別是在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基層組織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涌現了一批先進典型,如陽東縣的平地村,徐聞縣、德慶縣、云浮市云城區等,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全省以至全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這些啟示是:

一、堅持開拓創新、科學發展的縣黨政領導班子,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二、堅持以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特別是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三、充分發動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和首創精神,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四、在農民中樹立起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農民,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動力;五、規劃先行,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整村推進,是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六、建立健全農村黨組織、農民群眾自治組織,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可靠組織、政治保障;七、各級政府貫徹“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方針,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范圍,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八、動員社會力量,形成社會共識和良好的社會氛圍,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 當前,我省率先基本現在現代化正處于一個關鍵階段,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成為我省“十一五”期間的攻堅戰役。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的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全省現代化的進程。我就全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要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略,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農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具有現代氣息、經濟發展、農民富裕、文化繁榮、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原則上。要堅持五項原則,即: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堅持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堅持保護耕地和節約用地的原則;堅持尊重農民群眾意愿,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

三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會議的要求,結合廣東實際,推進具有廣東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一五”期間,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目標應主要放在如下八個方面:

(1)農業產業化經營蓬勃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得到有效增強。

(2)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得到有效轉移,建立起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農民達到富裕安康。

(3)農村社會事業繁榮發展。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得到普及和鞏固;農村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人口達85%以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

(4)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生活用水質量達標,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以上,農村住房安全美觀,廁所整潔衛生,村道、巷道實現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處理無害化,環境美化綠化,村容村貌整潔優美。

(5)農村社會和諧。社會秩序井然,農民安居樂業,鄰里和睦相處,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好人好事蔚然成風。

(6)在農民中普遍樹立起“勤勞、自強、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7)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具有新農村建設、維護、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實力。

(8)農村基層黨組織健全完善。“兩委”班子團結、堅強,具有較強的戰斗力,能夠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勞動致富。黨在農村的執政能力不斷增強,村民自治機制健康運轉。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務、財務公開,干部勤政廉潔,農民群眾滿意。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這是在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原則和方略后,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做出的又一個重大決策。這對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體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是“五個建設”,即:新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以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按照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和目標要求,可以預見,“十一五”期間,以至今后一個時期,將在廣東全省,以及全國范圍內掀起一場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由此,也將引發一場全面觸動“三農”的偉大變革,一掃千幾百年來的農村陳規陋習、陳舊觀念和貧窮、落后、愚昧的舊面貌,代之以現代、文明、民主、和諧、富裕、安康的新面貌。這是繼農村家庭承包制之后,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社會的偉大變革,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將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和城鄉社會的協調發展。

廣東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先,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特別是在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基層組織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涌現了一批先進典型,如陽東縣的平地村,徐聞縣、德慶縣、云浮市云城區等,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全省以至全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這些啟示是:

一、堅持開拓創新、科學發展的縣黨政領導班子,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二、堅持以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特別是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三、充分發動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和首創精神,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四、在農民中樹立起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農民,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動力;五、規劃先行,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整村推進,是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六、建立健全農村黨組織、農民群眾自治組織,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可靠組織、政治保障;七、各級政府貫徹“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方針,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范圍,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八、動員社會力量,形成社會共識和良好的社會氛圍,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

當前,我省率先基本現在現代化正處于一個關鍵階段,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成為我省“十一五”期間的攻堅戰役。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的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全省現代化的進程。我就全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要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略,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農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具有現代氣息、經濟發展、農民富裕、文化繁榮、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原則上。要堅持五項原則,即: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堅持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堅持保護耕地和節約用地的原則;堅持尊重農民群眾意愿,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

三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會議的要求,結合廣東實際,推進具有廣東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一五”期間,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目標應主要放在如下八個方面:

(1)農業產業化經營蓬勃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得到有效增強。

(2)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得到有效轉移,建立起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農民達到富裕安康。

(3)農村社會事業繁榮發展。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得到普及和鞏固;農村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人口達85%以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

(4)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生活用水質量達標,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以上,農村住房安全美觀,廁所整潔衛生,村道、巷道實現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處理無害化,環境美化綠化,村容村貌整潔優美。

(5)農村社會和諧。社會秩序井然,農民安居樂業,鄰里和睦相處,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好人好事蔚然成風。

(6)在農民中普遍樹立起“勤勞、自強、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7)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具有新農村建設、維護、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實力。

(8)農村基層黨組織健全完善。“兩委”班子團結、堅強,具有較強的戰斗力,能夠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勞動致富。黨在農村的執政能力不斷增強,村民自治機制健康運轉。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務、財務公開,干部勤政廉潔,農民群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