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思路探討

時間:2022-02-11 10:30: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思路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思路探討

決“三農”問題,促進我國農村社會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期間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從戰略高度作出的正確決策,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社會的第五次改革。與前四次改革不同,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涉及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四個大的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對農村現有問題的系統解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較大改觀。

1.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努力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最為迫切的要求和關鍵所在。因此,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培養出千千萬萬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從影響農村發展的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率先發展。全面推行九年義務教育,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方面的事權,中央和省級財政要承擔起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徹底改變“義務教育不義務”、“農民教育農民辦”的情況,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加大對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使農民高度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加快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另外,要不斷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使農民也能有機會邁入管理者階層。

加大對農民的免費技術培訓力度,這是培養有技術的新型農民的關鍵。農民缺乏相應的技術,無論是搞種植、養殖,還是進城打工,他們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長的人。農業科技人員要堅持走到田間地頭,把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送到農民手里,手把手地教會他們;國家應該建立專項資金用于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尤其要加大對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的力度;加大對外出打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快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

2.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奠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滿足農民衣食住行的需要,農村社會再生產的需要,農村擴大生產的需要。這三個層次的需要是一個遞進的關系,第一個需要是低層次的,第二個需要是中層次的,第三個需要是高層次的。而就目前農村物質生產方面的現實來看,我國大多數農村處于第二層次,在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其剩余剛好夠再生產需要,所以農民手里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現金,導致了農民看病難、孩子上學難、養老難的現象。

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宏觀調控手段,合理部署城鄉再生產所需要的基本生產資料,調整國民收入再分配結構,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良好環境;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探索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鼓勵東西結合,制定有關東部發達地區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投資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全面免征農業稅,要從源頭上降低農村生產的成本,進一步嚴格控制與農業生產投入相關的各種工業產品的價格(如果農民的收入增加速度與其生產投入增加的速度相當或者低于其生產投入增加的速度,那么,農民生活狀況就會永遠停留在第二個需要層次,城鄉收入差距就會日益加劇。);加大政府對農村資金的投入力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中央和省級整隊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快形成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財政和投融資體制,增加對農村基本生產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強對農村擴大再生產的扶持力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強農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尤為重要。就目前來看,首先要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按照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土地使用權依法流轉的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其次要允許和鼓勵農民組織起來,加大農村有組織化生產的力度,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有效的克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局限性,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使農民享受到生產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平均利潤。

3.繼承與發揚并重,促進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中央這次把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項重要內容提出來,抓住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法律解決不了的問題有時可以通過親朋好友就能夠很好地解決。因此,繼承并發揚農村純樸鄉風,建設農村精神文明,是解決農村社會內部矛盾的重要途徑,為農村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鄉風文明是在“破”與“立”的過程中形成的。鄉風文明建設,首先要破除目前部分農村出現的不良風氣,重點要破除“一私一毒”,即破除部分農民思想上存在的私利當頭的個人主義和封建殘余思想的遺毒。鄉風文明重在建設,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要繼承并發揚或者是重建并強化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使農民在思想上樹立“我要文明”的自我約束意識,形成你文明,我文明,大家都文明的文明鄉風,以社會公德來制約個人私欲,以文明鄉風來增強村民和諧。

另外,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態良好的農村。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農村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農村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加大對農村道路建設、環境美化建設的投資力度,在鄉風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潔的自律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4.提高民主素質,促進民主參與、管理民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近年來,農民參政意識不斷增強,他們用淺顯的語言表達了對村務公開、村民自治、知情權、決策權等的參與愿望。事實上,管理民主,就必須培養農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尤其是科學的民主參與意識。

通過教育提高農民的民主素質。一要開展文化教育,提高他們對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二要開展民主參與的權利意識教育,使農民明白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樹立民主參與、當家作主的權利意識,使農民具有民主主體的首要人格素質;三要開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觀念教育,使農民強烈認識到自己利益、權利的主體性和不可侵犯性,樹立較強的民主責任感;四要開展民主知識和民主技能教育,使農民了解民主活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則,懂得民主活動的規則、程序和技能,從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通過民主實踐提高農民的民主素質。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使民主知識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實踐活動中得以應用和體驗,成為農民的生活體驗和習慣。身教大于言教。在民主實踐過程中,農民通過民主參與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使自己獲得了切實的利益,有利于調動他們民主參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讓農民真正能管理本村的事務。

5.努力保持農村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與當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要把開展農村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與如何推動農村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進一步堅定農村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和黨性意識,不斷增強其服務群眾、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和能力,使農村共產黨員始終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進一步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村里具有一定威望、知識水平、致富能力、責任心強的人吸納到組織中來,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實新鮮血液,不斷增強其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的作用。

當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的動態過決“三農”問題,促進我國農村社會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期間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從戰略高度作出的正確決策,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社會的第五次改革。與前四次改革不同,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涉及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四個大的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對農村現有問題的系統解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較大改觀。

1.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努力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最為迫切的要求和關鍵所在。因此,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培養出千千萬萬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從影響農村發展的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率先發展。全面推行九年義務教育,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方面的事權,中央和省級財政要承擔起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徹底改變“義務教育不義務”、“農民教育農民辦”的情況,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加大對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使農民高度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加快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另外,要不斷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使農民也能有機會邁入管理者階層。

加大對農民的免費技術培訓力度,這是培養有技術的新型農民的關鍵。農民缺乏相應的技術,無論是搞種植、養殖,還是進城打工,他們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長的人。農業科技人員要堅持走到田間地頭,把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送到農民手里,手把手地教會他們;國家應該建立專項資金用于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尤其要加大對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的力度;加大對外出打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快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

2.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奠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滿足農民衣食住行的需要,農村社會再生產的需要,農村擴大生產的需要。這三個層次的需要是一個遞進的關系,第一個需要是低層次的,第二個需要是中層次的,第三個需要是高層次的。而就目前農村物質生產方面的現實來看,我國大多數農村處于第二層次,在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其剩余剛好夠再生產需要,所以農民手里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現金,導致了農民看病難、孩子上學難、養老難的現象。

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宏觀調控手段,合理部署城鄉再生產所需要的基本生產資料,調整國民收入再分配結構,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良好環境;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探索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鼓勵東西結合,制定有關東部發達地區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投資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全面免征農業稅,要從源頭上降低農村生產的成本,進一步嚴格控制與農業生產投入相關的各種工業產品的價格(如果農民的收入增加速度與其生產投入增加的速度相當或者低于其生產投入增加的速度,那么,農民生活狀況就會永遠停留在第二個需要層次,城鄉收入差距就會日益加劇。);加大政府對農村資金的投入力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中央和省級整隊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快形成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財政和投融資體制,增加對農村基本生產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強對農村擴大再生產的扶持力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強農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尤為重要。就目前來看,首先要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按照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土地使用權依法流轉的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其次要允許和鼓勵農民組織起來,加大農村有組織化生產的力度,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有效的克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局限性,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使農民享受到生產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平均利潤。

3.繼承與發揚并重,促進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中央這次把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項重要內容提出來,抓住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法律解決不了的問題有時可以通過親朋好友就能夠很好地解決。因此,繼承并發揚農村純樸鄉風,建設農村精神文明,是解決農村社會內部矛盾的重要途徑,為農村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鄉風文明是在“破”與“立”的過程中形成的。鄉風文明建設,首先要破除目前部分農村出現的不良風氣,重點要破除“一私一毒”,即破除部分農民思想上存在的私利當頭的個人主義和封建殘余思想的遺毒。鄉風文明重在建設,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要繼承并發揚或者是重建并強化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使農民在思想上樹立“我要文明”的自我約束意識,形成你文明,我文明,大家都文明的文明鄉風,以社會公德來制約個人私欲,以文明鄉風來增強村民和諧。

另外,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態良好的農村。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農村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農村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加大對農村道路建設、環境美化建設的投資力度,在鄉風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潔的自律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4.提高民主素質,促進民主參與、管理民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近年來,農民參政意識不斷增強,他們用淺顯的語言表達了對村務公開、村民自治、知情權、決策權等的參與愿望。事實上,管理民主,就必須培養農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尤其是科學的民主參與意識。

通過教育提高農民的民主素質。一要開展文化教育,提高他們對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二要開展民主參與的權利意識教育,使農民明白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樹立民主參與、當家作主的權利意識,使農民具有民主主體的首要人格素質;三要開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觀念教育,使農民強烈認識到自己利益、權利的主體性和不可侵犯性,樹立較強的民主責任感;四要開展民主知識和民主技能教育,使農民了解民主活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則,懂得民主活動的規則、程序和技能,從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通過民主實踐提高農民的民主素質。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使民主知識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實踐活動中得以應用和體驗,成為農民的生活體驗和習慣。身教大于言教。在民主實踐過程中,農民通過民主參與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使自己獲得了切實的利益,有利于調動他們民主參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讓農民真正能管理本村的事務。

5.努力保持農村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與當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要把開展農村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與如何推動農村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進一步堅定農村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和黨性意識,不斷增強其服務群眾、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和能力,使農村共產黨員始終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進一步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村里具有一定威望、知識水平、致富能力、責任心強的人吸納到組織中來,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實新鮮血液,不斷增強其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的作用。

當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的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預備走艱苦的路,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敢于迎難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強戰勝各種困難的信心。我們深信,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預備走艱苦的路,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敢于迎難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強戰勝各種困難的信心。我們深信,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