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油料生產的潛力及對策初探

時間:2022-05-08 09:37:00

導語:縣油料生產的潛力及對策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油料生產的潛力及對策初探

農業技術推廣

摘要:油料作物是云陽縣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發展農村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長期以來,云陽縣油料生產因面積不穩、單產較低、總產不高、加工滯后、效益較差,導致發展緩慢。本文作者就云陽縣2002—2005年油料作物生產現狀進行調查,并分析其發展現狀及潛力,對發展我縣油料作物生產進行初步探索,以期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做大盤強我縣油料產業。

關鍵詞:油料生產現狀潛力對策

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結合我縣農業生產習慣及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發展油料(指油菜、芝麻、花生,下同)生產,對于促進種植業實現“四增”(產品增值、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作者對我縣油料生產的現狀、潛力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提出了對策與建議,以期促進我縣油料生產及產業化開發,促進油料產業持續發展。

1.云陽縣油料生產的現狀及潛力

1.1生產現狀

近年來,我縣油料生產因面積不穩、單產較低、總產不高、加工滯后、效益較差,導致發展緩慢。主要表現在:生產區位優勢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揮,以戶營為主,小規模、分散型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由此引起的油料產業層次低,安全優質產品少,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弱,是阻礙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油料結構調整仍沒擺脫傳統的小農經濟的桎梏,沒有按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市場需求的協調統一來規劃布局,多局限于低層次、局部性的微調,缺乏前瞻性和鮮明特色,規模小、成本高、檔次低、競爭力弱的問題日益凸顯;農村勞動力缺乏,耕作粗放,優質品種、增產技術難以推廣,不能高產增效;加工設備落后,導致產品質量差,加工效益低,影響了油料產業的開發。

1.1.1.生產現狀。根據農經統計,我縣2002—2005年四年間,油料作物播面與產量情況為(見下表):

2002—2004年云陽縣油料生產情況表

年度

面積(畝)

單產(公斤)

產量(噸)

合計

油菜

花生

芝麻

平均

油菜

花生

芝麻

合計

油菜

花生

芝麻

2002

150550

109900

22567

13491

85

93

59

66

12833

10180

1325

893

2003

146715

108195

24630

13590

120

130

92

83

17533

14139

2266

1128

2004

147540

110010

20700

16230

102

103

114

89

15118

11331

2350

1437

2005

1650000

120000

25000

20000

113

115

124

90

18700

13800

3100

1800

我縣四年間油料的面積、產量、單產波動情況是:面積上,總播面起伏較大,相差25%左右,最高年為2005年的165000畝,其中油菜相對穩定,三年間為11805畝,為9.8%,最高年為2005年的120000畝;花生相差較大,四年間為4300畝,占17.2%,最高年為2005年的25000畝;芝麻相差最大,四年間為6509畝,占32.5%,最高年為2005年的20000畝。產量上,因為播面差異性大,難以說明油料總產量的波動規律。單產上,四年間油料平均單產波動較大,相差35公斤,達29%,最高年為2003年的120公斤;油菜相差較大,三年間相差37公斤,占28.5%,最高年為2003年的130公斤;花生相差最大,三年間為65公斤,占52.4%,最高年為2005年的124公斤;芝麻相差較小,三年間為24公斤,占26.7%,最高年為2005年的90公斤。

1.1.2.加工現狀。據不完全統計:我縣有各類油料加工企業近百家,加工能力在2.5萬噸以上,加工產品主要銷到縣內外市場。除南溪糧油收儲公司和江口友祥植物油廠外,其余加工企業的規模小,而且較為分散,加工較為粗放,產品缺乏競爭力,特別是與大型加工企業爭奪加工原材料,造成我縣江口友祥植物油廠和南溪糧油收儲公司的加工能力達不到設計要求。江口植物油廠系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加工油菜籽、芝麻、油桐為主,其產品檢驗檢測規范,加工設備齊全,設計年加工油菜籽能力為15000噸,由于原材料缺乏,現每年只能加工5000多噸油菜籽;南溪糧油收儲公司是我縣經營量最大的糧油加工業,設計年加工油菜籽2000噸,實際只能加工800噸;重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以花生為原材料,生產花生奶、花生牛奶,年需花生仁1000噸左右,但本地花生與外地花生相比,質差價高,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按企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要求,必須要有自己的原料生產基地,才能得到認證。

綜合分析我縣油料生產的現狀,主要是因為市場、技術、價格等因素的制約,導致面積不穩、單產較低、總產不高、加工滯后、效益較差,極大地制約著我縣油料生產的發展。

1.2.優勢與潛力

油料作物是我縣種植業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也是我縣商品率最高的糧油作物,其生產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大。因此,充分利用優勢,挖掘潛力,大力發展油料生產,對于調整農業結構,實施產業開發,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增收增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2.1.自然條件。我縣屬北回歸線以北的東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小氣候、小生態環境復雜多樣,年平均氣溫18.7。C,年降雨量1145.1毫米,年平均日照1528小時,其光照充足、熱量充裕、雨量充沛,土壤宜耕性好,熟地化程度高,既有發展油料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又是發展專用油料作物的生態環境區域。

1.2.2.生產習慣。我縣農民有種植油料作物的傳統習慣和生產經驗,農民現實觀念比較強,由于種植油料作物的比較效益高,既省工又省時,還有利茬口銜接,能與很多作物合理搭配,同時又可培養地力,深受群眾喜愛。同時,我縣油菜生產被列為“重慶市百萬畝優質糧油產業黃籽油菜開發”項目縣之一,通過近幾年的實施,為今后油菜實行產業化開發,提供了可鑒經驗。我縣是重慶市芝麻重點之一,所開發的純白、純黑芝麻,在1991年就被評為四川省優質農產品,有很好的市場聲譽,曾受到上海、廣東等客商的喜愛和求購。

1.2.3.經濟效益高。油料作物的比較效益高,據2004年調查,小春油菜與小麥相比,種1畝油菜比種1畝小麥多收入56元左右;大春花生與玉米對比,種1畝花生比種1畝玉米多收入340元,種1畝芝麻比種1畝玉米多收入110元。油菜作物除直接給農民帶來增收外,潛在的效益也很大,由此產生的加工、生產、銷售等產業鏈條,既吸納了剩余勞動力,又為財政增收開辟了新的增長點。

1.2.4.技術力量高。我縣發展油料產業在技術指導上有保證,全縣科技力量強,服務體系健全,能保證良種良法技物配套。2005年,縣鄉農技部門在雙土鎮、九龍鄉,聯合進行了優質良種“渝黃1號”的產業化開發已初見成效。同時,南溪糧油收儲公司、江口植物油廠等龍頭企業,積極配合,在創品牌的同時,也主動出擊,提供各種條件,大力發展原料生產基地,也將促進我縣油料產業的開發。

2.發展我縣油料生產的對策與建議

2.1.抓認識,理思路,發展主導產業

認識是轉變觀念的基礎,思路決定出路。針對近幾年來大宗農產品相對過剩的特點,要充分利用油料作物的發展潛力大、相對價值高的優勢,使油料作物的發展,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主導產業。結合我縣油料生產的現狀、潛力和優勢,應著力將油料產業確定為增效產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因此,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圍繞油料產業廣闊的市場前景,制定油料作物的發展目標。要搞好宣傳發動,讓農民形成共識,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集中成片,調整品種,改變小規模、分散型的種植方式,形成區域化的生產格局,充分發揮規模經營的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帶動效應,促進全縣油料生產及其產業的形成。建議指標是:2007年全縣油料作物面積18萬畝,產量2.48萬噸,其中,油菜12萬畝,產量1.8萬噸;花生3萬畝,產量0.45萬噸;芝麻3萬畝,產量0.23萬噸。到2008年,全縣油料作物面積達到20萬畝,產量2.82萬噸,其中,油菜面積14萬畝,產量2.1萬噸;花生3萬畝,產量0.48萬噸;芝麻3萬畝,產量0.24萬噸。

2.2.抓調整,優結構,做大油料基地

油料基地是加工、流通的基礎,是做大做強油料產業的前提。根據我縣的生產優勢和區域,在不同的鎮鄉建立油菜、花生及芝麻基地。

2.2.1.油菜基地。在油菜優勢區域的毛壩、棲霞、鳳鳴、院莊、鳳橋、里市、龍角、泥溪、耀靈、云峰、票草、普安、堰坪、紅獅、洞鹿、龍洞、長洪、南溪、雙土、塔棚、青山、富家、團壩、桑坪、大陽、石門、盛堡、路陽、農壩、千丘、帆水、后葉、文龍、高陽、渠馬、建全、新陽、養鹿、白龍、關市、龍塘、魚泉、沙市、水口、黃石、九龍等鎮鄉,發展優質油菜10萬畝,產量達到1.5萬噸。

2.2.2.花生基地。在我縣花生優勢區域的白龍、關市、路陽、文龍、后葉、泥溪等鎮鄉,發展花生0.5萬畝,產量達到0.12萬噸。

2.2.3.芝麻基地。在芝麻優勢區域的寶坪、龍角、泥溪、耀靈、普安、故陵、新津、堰坪、紅獅、龍洞、江口、盛堡、高陽、雙水、渠馬、養鹿等鎮鄉,發展優質純白、黑芝麻1.5萬畝,產量達到0.11萬噸。

在基地建設上,以業主負責制的方式運作。按照誰需要、誰發展、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兼顧好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有關企業要按照自身的需要,組織力量,與當地政府和農技人員一道,在適種區域,逐村、逐戶落實面積,簽定訂單,提出收購保護價,引導農民根據訂單組織生產,并實行保護價收購油料產品,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民種得下、收得回、賣得出、有效益。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企業可向農民提供用于種子等生產資料的部分啟動資金或定金,在產品收購支付貨款時扣回,這樣,既能保證企業生產原料,又保證農民的產品銷售。為了將油料基地做大做強,還要做到:一是算帳對比、前景分析、典型引路。使廣大農民群眾明白種植油料作物收入高、效益好,并能自發地通過結構調整來調減增收不顯著的糧食作物面積。要通過現場會、座談會、新品種新技術考察總結會,請油料種植、加工、經銷大戶現身說法,靠多方教育、引導農民,達到“一花引來百花開”的效果。二是抓好示范樣板,各地要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高產攻關和示范樣板,讓廣大農民在看中學,在干中學,達到以點帶面、輻射全面、循序漸進,推動全縣的目的。三是采取轉包、轉讓等土地流轉方式。在優勢區域內引導種專大戶,利用有限耕地資源,發展油料生產。四是采取政府引導,企業讓利、技物配合、群眾響應等激勵措施,激發各地群眾調整結構,種植油料作物的積極性,形成規模、批量和特色。

2.3.抓銷售,擴市場,健全流通組織

發展壯大油料產業,種植是基礎,銷售是關鍵。如果將油料作物確定為主導產業,就必須著力部署“固本土、搶外地、強縣內、爭市外”的“大貿易、大流通”戰略。

2.3.1.抓中介組織促銷。通過有效措施,在保證本地加工企業加工增值和市場需要外,要積極依靠中介組織、專業協會、專業大戶的優勢,鼓勵其投入到“跑銷售、闖市場”,將油料作物產品,進行外銷;充分利用現有銷售手段,拓寬銷售渠道,擴大銷售數量,同時有關領導和部門要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宣傳、推介、銷售包括油料作物在內的所有農產品,形成干群齊心、上下一體的銷售增效的營銷策略。

2.3.2.抓培育市場擴銷。要針對資源優勢強,產業基礎好的鄉鎮或地方,重點進行中心交易市場的建設和培育,創造有利條件,強化市場管理,規范市場行為,吸引外來客商“乘興而來、滿意而歸”,達到“種得下,銷得快,賺錢多”的目的。

2.3.3.抓營銷網絡拓銷。我縣油料生產,無論是初加工產品,還是精加工產品,都應該瞄準市外國內市場,組建與產品、產量相匹配的營銷網絡。油菜、花生滿足縣內加工企業的需要,經過精細加工、包裝后,使產品占領市內外市場;芝麻經過精選包裝后,可以直接進入國內外市場;如果加工成小磨香油進入市場,其效益更高、前景更廣。同時,要努力以開發連鎖超市為主要經營的銷售模式,形成高中低相結合的營銷體系,滿足市場不同消費群的要求。

2.4.抓招商,優服務,扶強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油料產業做大做強的希望所在,龍頭興則產業活。因此,各級政府要堅持用工業化理念,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的觀念,謀劃油料產業,對原有遍及全縣各地的大小油料加工企業,進行精心整合,集中優勢,特別是對年加工能力達1000噸以上,獲得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南溪糧油收儲公司雙土加工廠、江口友祥植物油廠等重點企業,要全力扶持,不斷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和吞吐能力。

2.4.1.在強化服務上傾斜。據統計,目前我縣從事50噸以上油料加工的企業較多,但多數是臨時性、季節性的家庭作坊式,其資質較差,小敲小打,加工的產品安全性較差,更不能進入市場流通,準許進入市場的龍頭企業不多,針對這些情況,縣里要按照扶大扶優的原則,對龍頭企業進行重點引導幫扶,采取基地+農戶+企業的方式,幫助龍頭企業建設原料基地,保證企業加工的原料需要,搭建農戶主動、基地聯動、企業推動的平臺,實現“市場帶龍頭,龍頭接基地,基地聯農戶”,協助企業簽定訂單合同,有效地解決企業加工原料不足的矛盾,加快油料產業的開發步伐。

2.4.2.在扶持政策上傾斜。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群眾,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幫助企業申報國家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使其可能享受相配套的政策扶持。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和鼓勵企業立品牌、創名牌,最大可能地過品牌和名牌效應,來拓展市場,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2.4.3.在招商引資上傾斜。結合我縣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實施,按照有利于增效增收,圍繞油料基地建設把引進農產品加工項目納入優先考慮的范圍。對有一定投資規模和發展前景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縣上應在軟硬件投資環境上實行優惠政策,實行“筑巢引鳳”,達到“引行進、放得穩”的目的。

2.5.抓科技,促發展,打響油料品牌

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產業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因此,我縣在油料生產上,要按照“打響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發展思路,全力實施品牌戰略。要通過用科技、促發展,達到創品牌、增效益的目的。目前,我縣的食用菜油、花生牛奶及芝麻新產品在市內外已有一定市場,但仍需在抓品牌的內涵上狠下功夫,要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嚴格農新產品生產質量關,大務發展無公害食品。各級財政要投入一定的啟動資金,用于新品種、新技術的開發,促進優質品種、保優技術的迅速推廣應用。農業部門要重點抓好技術培訓和生產全過程的技術指導,積極搞好優質良種的調進及試驗示范,抓好品種和技術儲備,為農民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油料生產的技術含量。要按照產業化和無公害食品的要求,建立一批標準化示范基地,重點推廣無公害的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程,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嚴禁使用高毒殘留農藥,推廣使用專用肥、生物肥和高效低毒農藥,實行統一環境質量,統一關鍵技術,統一規程標準,統一監測方法,統一產品標識,做到從田間到車間的全程監控,確保油料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加快我縣油料產業的發展步伐。

二〇〇七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