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工業會議的講話稿(省)
時間:2022-05-15 05:11:00
導語:糧食工業會議的講話稿(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剛才,福升局長就如何提高對發展糧食工業重要性的認識、發展糧食工業的指導思想、需要把握的原則、主要工作任務,以及如何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組織領導作了重要講話,希望大家深刻領會,認真貫徹落實。下面,我結合全省糧食工業實際,就下一步如何啟動和發展我們的糧食工業講點具體意見。
一、*年以來糧食工業情況的簡要回顧
(一)基本情況及主要特點。*年糧改后,我省的糧食工業作為糧食的附營業務,從機構、資產、人員等方面與糧食收儲企業進行了徹底的分離,并全面走向了市場。到20*年末,全省共有糧辦工業企業164戶,比19*年增加了15戶。其中:獨立核算企業118戶,非獨立核算企業46戶。主要品種的年加工能力582萬噸,比19*年增加50萬噸。全省獨立核算糧食工業資產總計28.4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2.86億元,固定資產凈值9.5億元。在冊人員32888人,其中離退休6*0人,在職職工15513人,其余職工全部下崗、放假。20*年,全省糧食工業企業加工(生產)總量99萬噸,其中:小麥3.3萬噸,大豆54.6萬噸,水稻20.7萬噸,玉米4萬噸,飼料16.4萬噸;盈利企業17戶,盈利額1400萬元,持平企業7戶,虧損企業94戶,虧損額為18373萬元,盈虧相抵后,凈虧16*3萬元;企業的開工率平均為17.6%,開工率在10%以上的企業只有46戶,有83戶企業全年沒有開工。雖然整體形勢不容樂觀,但經過幾年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一些糧食工業企業在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生產規模以及產品結構等方面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涌現出了遼源裕龍、敦化美達、四平貴豐等典型企業。總結近年來糧食工業企業發展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特點就是改制使一部分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據統計,全省糧食工業現有股份制企業47家,其中:在原來國有企業基礎上轉制的企業30家。這些企業改制的形式不盡相同,但各有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種方式是職工全員入股,企業以現有存量資產折價后與職工股合在一起組建新的股份公司。這種形式比較普遍。遼源裕龍就是由原來的遼源市植物油廠改制過來的。19*年,遼源市植物油廠與省內其它糧食工業企業一樣,背著沉重的包袱走向了市場,企業的生產經營一度十分困難。在遼源市糧食局的直接領導和幫助下,油廠的293名職工出資72萬元作為職工股,企業以現有資產折價406萬元作為國有股,組建了遼源市裕龍油脂有限責任公司,并由全體職工投票,選舉出了新的廠長。新組建的企業由于引入了現代企業制度,經營機制有了很大的轉變,企業職工也由于有了員工和股東的雙重身份,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企業四年邁了四大步,由一個累計虧損575萬元,年加工能力不足3萬噸的小油廠,發展成為一個年利稅600多萬元,加工大豆30萬噸,銷售收入超2億元的“小巨人”企業。
另一種方式是職工集資入股組建新公司,反租原有廠房和設施,重新啟動生產。這類企業的代表有四平吉雪面粉有限責任公司和四平吉六面粉有限責任公司。四平吉雪就是原來的四平市第一面粉廠,計劃經濟時期,年利稅曾經上千萬,是全省面粉行業的排頭兵。糧油市場放開后,由于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一度成為四平市包袱最為沉重的幾個困難企業之一。這個企業改制之前,能夠變賣的資產已經全部變賣,院內雜草叢生,一片荒涼,企業的用水、用電、用汽以及電話全部中斷,職工連續28個月沒有開過一次工資,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2000年,在四平市糧食局的組織下,原四平一粉的部分職工東籌西借了40多萬元,合股成立了四平吉雪面粉有限責任公司,租賃了原企業一個車間,在無一分錢貸款、無一分錢投資的情況下,強行啟動了生產。改制后,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內部機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管理部門由過去的17個縮減到3個,干部和工人也打破所有制界限,實行擇優競爭上崗。重新走上工作崗位的職工,主人翁責任感大大增強,把企業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一心撲在企業上,生產時是車間工人,停產時是銷售人員,個個都身兼雙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他們付出的辛勤勞動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現在,職工不但每月都有一定的收入,而且,入股的錢也已經返回了一半。
還有一種方式是剝離不良資產,以有效的良性資產組建新的股份制企業。像長春益發合油脂有限公司就充分利用長春市政府加大企業轉制力度的大好時機,搭上了資產重組,買斷經營這班車,企業的老債務全部劃撥到原來的老油廠,新公司輕裝前進。四年來,不但保持了企業的正常生產,而且還兼并了通榆和伊通的兩個油廠,企業的規模和實力大大增強。
另外,由政府出面,對企業國有資產有償轉讓,實行國退民進也是比較常見的改制方式。這種情況大多存在于一些資產總量較小的企業,如:汪清申聯、敦化美達都是個人出資把企業的產權買下,企業整體轉制為民營。
第二個特點就是靠招商引資,吸納外來資金合作經營。糧食工業企業走向市場后,在資金、市場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為了求得生存,一些企業依靠當地良好的軟環境,借船出海,借雞下蛋,依托省外、甚至國外一些實力較強的大企業尋求發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比如:乾安縣淀粉廠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以現有的存量資產以及諸多的優惠條件,招來了吉安生化年產50萬噸酒精的大項目,企業閑置多年的資產得到了盤活,大部分職工得到了安置,形成了投資方、企業職工和政府多贏的局面。四平市飼料公司也是通過招商引資,在主管部門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硬是把山東六和在東北唯一一家飼料廠從哈爾濱拉到了四平。
第三個特點就是靠產業化經營,求得新的發展。從前期糧食工業調查和統計的情況看,去年,系統內開工率最高的是油脂加工業,達到了38%。全系統盈利的17戶糧食工業企業中,油脂加工企業占了7家。全行業1400萬元的工業利潤中,有三分之二是油脂企業創造的。這與去年大豆及油脂市場的復蘇雖然有一定的關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系統內有6戶油脂加工企業進入了省政府的玉米-大豆輪作計劃,建立起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正是由于有了這樣一種新型的產銷形式,才使得企業能夠按照自己生產的需要組織原料,同時,由于原料基地毗鄰生產車間,企業在原料運輸上節省了相當大一筆費用,這是企業增效的重要因素。
第四個特點就是依托現有資源,開發新的項目。在糧食企業整體陷入低谷,舉步維艱,經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一些企業不等、不靠,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搞養殖、加工等項目的開發,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如:敦化美達就是利用企業靠近農村市場,自身又生產飼料的優勢,搞起了“飼料、飼養、屠宰一條龍”生產,每年可為當地市場提供80萬只肉食雞。*年新組建的四平貴豐米業,也是利用梨樹沈洋糧庫閑置的廠房、設施以及較多的水稻庫存,先是與糧庫搞聯營,站穩腳跟后,又發揮公司和糧庫兩個方面的優勢,發展釀造業和養殖業,延長糧食的產業鏈條。經過幾年的發展,資產已在原有基礎上翻了兩番,其產品遠銷廣東、海南等地,成為當地的明星企業。還有永吉縣的糧食收儲企業利用地處水稻產區的優勢,近幾年新上了11條大米生產線,2001年生產銷售大米10多萬噸,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據統計,近年來,系統內共新建了26戶糧食加工企業,其中有16戶企業是糧庫自辦的加工廠。這些企業都是以市場為導向,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盡管我們的糧食工業有一定的基礎,近些年,部分企業通過自身努力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按照新時期糧食工作的要求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來衡量,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我省糧食工業現實存在的問題還是十分突出的,也是不可回避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糧食主管部門對糧食工業企業進入市場研究不夠,指導不力,影響了糧食工業的發展。*年以來,受諸多因素影響,包括省局在內的許多市、縣糧食主管部門都對糧食工業在認識上產生了嚴重的偏差,放松了對糧食工業的行業管理和指導,許多地區的糧食部門把糧食工業作為包袱“甩”了出去,并片面地認為糧食部門只要把糧食收好、管好、能銷出去,不再發生新的虧損就行了。個別地區的糧食部門和企業還把過去糧庫發生的虧損也掛在工業企業的帳上,增加了糧食工業企業的負擔,糧食工業由此而一蹶不振,多年形成的糧食工商聯營的產業鏈條也被迫中斷。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對糧改的精神還是沒有完全“吃透”。糧改的政策取向和最終目標是糧食流通市場化,這就意味著包括糧食收儲企業在內的所有糧食企業,最后都要走向市場。而糧食加工業是糧食與市場接觸最為廣泛、銜接最為緊密的重要環節,是延長糧食產業鏈條的關鍵所在,丟棄了糧食工業就等于是丟棄了大半個市場。山東省糧食系統的作法可以充分地證明這一點。在我們按照國家和省里的要求搞主附營業務分離的時候,山東省糧食局就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發展糧食工業上。去年,山東全系統盈利1.5億元,糧食工業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事實證明,糧食企業僅僅靠經營原糧,很難在市場上立足,更談不上發展。因此,重新審視糧食工業企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糧食工業企業的指導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二是相當一部分糧食工業企業領導思想僵化,觀念陳舊,在體制上缺乏創新意識。我省的糧食工業企業大多是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計劃時期的思想意識、工作思路在一部分企業領導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一說要啟動糧食工業,先問能給什么政策?能給多少錢?“等、靠、要”的思想比較突出。在這種思想主導下,企業的體制和機制都很難有所突破。目前,系統內“國”字號的糧食工業企業(獨立核算)還有68戶,占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57.6%,企業改制的步伐還是很慢。體制上的弊端,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才的流失。一些有抱負的人才由于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紛紛流向系統外的合資或私營企業。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分到糧食工業企業的大學畢業生,60%以上都流失了,這些人原來都是企業的骨干,工作上可以獨擋一面。其次是管理的松懈。一些企業由于體制問題,職責不清,管理粗放,假公濟私甚至盜公現象時有發生,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個別企業的有效資產已經所剩無幾。
三是企業資金短缺、包袱沉重的問題十分突出。*年糧改后,糧食工業企業作為糧食的附營業務,其原來在農發行的賬戶全部轉到了商業銀行。由于糧辦工業企業過去一直都是負債經營,分家時,還替糧食購銷企業背了一些債務包袱,其平均負債率高達129%,所以,按照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有關規定,我們這些高負債率的企業要想貸款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由于貸款無門,流動資金嚴重短缺,許多企業紛紛陷入停產、半停產的困境,生產難以為繼。另外,糧食工業企業的冗員問題也很突出。據統計,全省糧食工業平均每個企業要養活200多個職工,個別企業的職工達到1000多人,按照現在的生產需要,有一多半的人員需要分流。如此沉重的負擔,對一些企業來說,別說是啟動生產,就是破產也很難進行。
四是企業現有的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產品單一,缺乏市場競爭能力。多年來,由于糧食工業企業在技改方面基本沒有投入,許多企業的設備都是上世紀80-90年代出廠的產品,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的問題比較嚴重。受此影響,企業的產品始終跳不出“米、面、油”糧食初加工這個圈子,而且在價格、質量和檔次上都缺乏市場競爭力,原有的市場份額也越來越萎縮,像面粉市場,已經被省外企業完全壟斷,大米和豆油的銷售也大部分局限在省內,企業的生產經營很難打開局面。
二、啟動和發展糧食工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
為了扭轉糧食工作的被動局面,使糧食企業在大糧食、大流通、大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局黨組審時度勢,提出了重新啟動和發展糧食工業的工作思路,并把啟動糧食工業作為今年八項重要工作之一,予以了高度重視。前一階段,省局對全省糧食工業的情況做了一次系統的摸底調查,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啟動糧食工業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
省局這次啟動糧食工業的總體目標是:經過3-5年的發展,培育和發展一批技術起點高,帶動能力強,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并以這些骨干企業為核心,實施品牌戰略,整合產品相近的加工企業,帶動周邊的糧食購銷企業,搞活糧食流通,推進糧食市場化進程。同時,通過啟動和發展,使糧食工業產業布局更趨合理,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生產規模、經濟效益等指標明顯提高,增加糧食工業在我省農產品加工產業中的比重,并通過加工業的發展,對全省糧食系統擺脫困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省局將突出重點、搞好示范,集中精力抓好“四個一批”:
(一)集中力量,做大做強一批。這次啟動糧食工業的工作重點就是通過培育和發展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產品技術含量高、有一定帶動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帶動全系統、全行業的發展。為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省局準備從兩個方面入手,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
一方面要選擇一批生產有規模、產品有市場、經營有效益、信譽有保證的糧食工業企業,集中一些優惠政策重點向這些企業傾斜,支持和鼓勵這些企業依托資金、技術和品牌的優勢向外擴展,跨區域、跨行業實施兼并或重組,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油脂行業,利用玉米-大豆輪作的優惠政策,重點扶持遼源裕龍、四平紅嘴等企業,幫助企業搞好訂單大豆的基地建設,推進企業的產業化經營,著力打造省內油脂行業的“航空母艦”;大米行業,要從產品的市場開發入手,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品牌戰略,突出已經有一定影響的禾豐、梅河、萬昌等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加大企業兼并重組力度,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包括水稻的生產、加工、銷售網絡等各個方面,逐步統一目前品牌混雜的大米市場,形成合力,擴大吉林大米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飼料行業,利用山東六和、廣東恒星等飼料企業在東北擴張的有利時機,協助有關企業搞好新建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力爭通過這次合作,新建一個大型飼料加工企業,把我們的原料優勢與市場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
另一方面通過加大技改投入,靠項目拉動,把企業做強,把品牌做響。今年,省局將對20*年已獲國家計委批準立項的遼源裕龍50萬噸/年大豆深加工項目搞好項目跟蹤與服務,促其盡快施工并投產。同時,對今年已通過國家糧食局審核的九臺九實玉米多肽系列產品項目、雙陽飼料綠色環保專用飼料項目、梨樹糧食收儲公司年產6萬噸無水酒精項目等3個項目加大協調力度,爭取能有1-2項在國家計委批準立項。今年上半年,省局已向國家糧食局推薦了20多個技術改造和科技成果項目,是歷年來最多的。現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項目也已經啟動,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技改項目列入計劃,省局將在省糧科院建立糧食工業項目儲備庫,收集國內外相關方面比較前沿的科研成果,指導各地的技術改造工作,同時,對各地申報的技改和新開發的項目進行檔案式管理及前期論證,做到開發一批、儲存一批、成熟一批、推薦一批,增強企業發展的后勁。
(二)因企施策,扶助啟動一批。這次省局提出啟動糧食工業,不是把系統內的糧食工業企業都扶起來,而是按照分類啟動的原則,有重點、有選擇地啟動。這項工作的重點在各市、縣糧食局。啟動的基本條件是:企業有一定的基礎,人員和債務包袱不大,機制相對靈活,產品適銷對路。啟動的方式和渠道,可以結合企業自身條件及周邊可利用資源,因企制宜,多方位啟動。由于目前糧食工業企業困難較多,基礎薄弱,所以,單憑企業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啟動的。各地糧食部門在這個時候應伸出手來拉一把,扶一下,幫助企業把好關、引好路。可以結合當地政府為擴大招商引資而出臺的優惠政策,創造條件,筑巢引鳳,為企業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在這方面,糧食主管部門首先要解放思想,要像山東禹城糧食局那樣,只要是能引來資金和項目,不管企業姓“公”姓“私”,誰能干,就讓誰干,一切用“三個有利于”的標準看問題。基層企業也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辦法,投親靠友,攀高結貴,主動尋求合作伙伴,借助外力,把生產啟動起來。也可以組織和引導企業開展多種經營,拓寬企業經營渠道。糧食工業企業,尤其是飼料加工企業在發展養殖業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各地糧食部門要因勢利導,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按照標準化管理的要求,指導企業建立自己的飼養基地,搞飼、養、加一條龍生產。當然,也可以因地制宜,圍繞當地資源特點搞醫藥、建材、山野菜等項目的開發,跳出糧食求發展。還可以利用現有的便利條件,探索廠庫聯營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同處一院的糧庫和加工廠,雖然掛的是兩個牌子,但兩家的關系聯系緊密,能夠共享的資源很多,可以優勢互補,況且,企業的人、財、物還都歸市、縣糧食局管,更有條件開展工作。因此,各地糧食主管部門要圍繞工商結合,廠庫聯營多作些文章,要敢于突破環節限制,與當地農發行搞好協調,組織糧庫與加工企業搞一些委托加工、代加工或聯營,實現糧食購銷企業與加工企業的合作和聯合,這樣,不僅可以啟動糧食工業企業,還可以搞活糧食購銷企業。
總之,各地在啟動糧食工業方面要拓寬思路,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多領域、多品種開展生產和經營,形成以工為主,多業并舉的糧食工業新格局。
(三)瞄準市場,開發新建一批。繼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之后,國家又批準了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連續投資5年的計劃,國家糧食局也要圍繞“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出臺技改專項計劃。各地糧食部門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有針對性地組織一批起點高、技術新、市場前景好的技改或新建項目,以項目帶動資金,以項目調整結構。在項目的組織中,各地糧食主管部門要充分尊重基層企業意見,由企業根據市場需要,自主開發,自下而上提出項目,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為了搞形象工程下派任務,盲目投資。要對企業上報的項目充分論證,科學決策,避免“一哄而上”,造成新一輪的重復建設和資金的浪費。需要強調的是,各地在向省局申報項目的同時,還要及時向當地政府匯報本部門在技改投資方面的工作和打算,爭取新建項目能夠列入當地經濟發展計劃,使新建項目能夠早立項、早投產、早見效。
在新建項目方面,省局也有一些想法:一是支持和鼓勵省儲備糧公司、省糧科院等局屬單位發揮自身優勢,創辦實業,為啟動糧食工業做出示范;二是為山東六和、廣東恒星等省外企業在我省擴張牽線搭橋,搞好服務。三是走訪一些國內玉米、大豆深加工方面的科研單位和專家,選擇2-3個有一定發展潛力的新項目,爭取國家技改投資,為我省的糧食工業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國退民進”,放開搞活一批。目前,系統內相當多的加工企業,尤其是縣一級辦的企業問題很多,體制不新,機制不活,規模不大,資金不足。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加大改革的力度,思路要新一點,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能股則股,能租則租,能退則退,能賣則賣,能破則破,只要是有利于糧食工業的發展,能安置職工,保系統安定,誰能養,就讓誰養。不能抱著傳統的觀念不放,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他的,在企業的歸屬上過多糾纏。全省糧食系統內有一定規模的加工企業現在有160多家,這么多的企業都從事糧食初級產品的加工,不利于糧食加工業的集約化生產,也不利于整個行業現代化、產業化水平的提高。所以,有些企業該放就得放。只有這樣,才能集中精力,搞好我們能夠搞好和應該搞好的事情。省局建議各地對這類企業要多搞些調研,多下些功夫,幫助企業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推進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考慮到企業改革涉及到政府各部門方方面面的因素,各地在進行這項工作時,一定要與當地政府搞好協調,扎實穩妥地推進糧食工業企業改革。
三、加強指導,搞好服務,全面推動糧食工業的啟動工作
啟動糧食工業,關鍵在組織和引導,糧食主管部門在這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各地要深刻領會、認真貫徹這次會議的精神,集中一段時間,抽調骨干力量,進一步搞好本地糧食工業企業情況調查,結合各自實際,盡快制定出各地啟動發展糧食工業的規劃和工作方案。在規劃和方案中,要對現有的糧食工業企業排好隊、分好類,明確下一步啟動工作從哪里入手?重點搞點啥?怎么搞?規劃和方案形成后,要上報省局,以便我們掌握情況,統一規劃,對下指導。
在啟動過程中,各地糧食主管部門要發揮指導、協調、服務、監督的作用,圍繞福升局長強調的幾個問題,積極開展工作,力所能及地為企業多做一些實事。一是要加強企業改組改制工作的協調和指導,因地制宜地推進糧食工業企業的戰略性改組,并對企業的轉制、“進退”實行全過程監管,幫助企業卸掉包袱,輕裝前進,早日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二是要主動與有關部門協調,積極爭取“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技改投資以及國家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而出臺的金融及稅收政策;三是要發揮政府部門信息多、接觸廣的優勢,為企業招商引資牽線搭橋,搞好服務;四是要定期調度情況,及時反饋信息,對布置的工作做到有督促、有檢查、有落實。為了及時掌握情況,省局將對各地啟動工作一月一調度,對各地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一季度一調度,對綜合情況半年一調度,同時,對20*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進行重點調度,并在技術、信息等方面重點提供服務;五是會同工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加強對省內成品糧油現貨市場的規范管理,為系統內企業重新啟動和下一步的市場開拓,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六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行業競賽、技術交流等活動,促進企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為配合這項工作的開展,省局準備在系統內開展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創最佳效益杯”競賽活動,對在啟動糧食工業工作中業績突出的企業予以表彰。七是注意發現和總結典型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用典型引路,推動各地糧食工業的整體啟動。明年初,省局將根據實際情況,召開一次全省啟動糧食工業現場經驗交流會,介紹一批在啟動工作中成績突出的企業,以點帶面,促進啟動和發展糧食工業工作的開展。
同志們,啟動和發展糧食工業的序幕已經拉開,更艱巨的任務等待著我們去完成。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心,鼓足干勁,迎難而上,真抓實干,就一定能打開新局面,取得新突破,走出一條自我發展的新路。
- 上一篇:合作教師教育模式論文
- 下一篇:女子教育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