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局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12-22 05:06:00
導語:畜牧局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按照會議的要求,我就畜牧業承接產業轉移的一些認識作一簡要發言。
一、承接產業轉移是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的重要實現途徑
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確定了“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總體工作取向,提出了打造“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目標。就畜牧業而言,主要任務是建設全國畜牧資源開發基地和畜產品深加工基地,主動承接省內外產業轉移是重要實現途徑。近年來,全省畜牧業在政策引導、市場拉動和承接產業轉移的共同推動下,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省肉類總產量達到272.69萬噸,同比增長5.2%,禽蛋產量39.3萬噸,同比增長9.03%,奶類產量10.15萬噸,同比增長5.37%。畜牧業產值446.2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340.55元,同比增長27.45%。
客觀分析我省畜牧業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在政策有力、市場有利和主要畜產品供求趨緊的形勢下,省內二、三產業大量社會資本向畜牧業規模養殖和加工業轉移;省外發達地區畜牧業受土地、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制約,發展受到限制,不斷把資金、技術、人才、市場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當前,我省正處于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跨越的關鍵時期。搶抓新一輪產業轉移重大機遇,要實施充分的開放合作,創造和發揮我省畜牧業比較優勢、資源優勢,打造承接載體,優化承接產業發展環境,加強信息溝通和畜牧業項目規劃、包裝、推介工作,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畜牧業產業轉移,最大限度地把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生產要素引入四川,把我省建設成為集生產、加工、飼料、獸藥為一體的全國畜牧產業轉移重要承接地;積極引導省內部分實力雄厚的二、三產業企業向現代畜牧業規模化生產和深加工環節轉移,構建畜牧業多梯度、多層次承接轉移新格局,是加快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省、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最佳路徑和必然選擇。
二、我省畜牧業承接產業轉移優勢明顯
畜牧產業轉移中,我省畜牧業的承接條件在中、西部地區擁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近年來,省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一是明確發展思路。提出了“把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突破口,努力實現畜牧業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場畜牧業現代化革命”的要求,投入大量資金在資陽、遂寧、眉山三市進行現代畜牧業建設試點,營造了加快推動畜牧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二是加強規劃引導。制定了生豬、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和資陽、遂寧和眉山三個丘陵市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啟動了全省《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制定工作。三是強化政策激勵。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育肥生豬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和生豬貸款擔保風險補助制度試點工作,為我省加快發展以生豬為主的現代畜牧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去年,省財政投入38850萬元支持以生豬為主的現代畜牧業發展,同比增長2.5倍以上。市縣也加大了財政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力度。如去年成都市對2007年投資新建常年存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小區(場),按投資總額10%予以補助,共安排專項資金1.3億元,扶持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1000個。同時,金融系統加大了畜牧業信貸投入。去年1至10月,省農行、農發行、農村信用社投放生豬養殖、收購和加工貸款225.7億元。五是創新融資投入方式。成都、資陽、遂寧等許多市(州)建立了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通過擔保、投資等方式,粘合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生豬等畜牧產業,為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搭建了良好的融資平臺。
(二)產業發展基礎好。我省是傳統畜牧業大省,也是全國最大的畜產品生產基地。長期以來,生豬和水禽存出欄、肉兔出欄、蜜蜂存欄及肉類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畜牧業是我省農業的優勢產業,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經濟的半壁江山;生豬產業是我省畜牧業中比較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生豬年出欄占全國1/8,世界的1/20,其中省內需求近70%,30%的豬肉產品外銷和出口。2007年,外調豬肉117萬噸,出口5萬噸以上,占全國豬肉外銷出口總量的1/3以上。良好的產業基礎,悠久的生產發展歷史,重大動物疫病的有效防控和畜產品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長期以來在京、滬、粵、港、澳等省外市場和俄羅斯、新加坡和中亞、東南亞、歐盟等國際市場形成的影響力,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優勢條件。
(三)后發優勢突出。一是自然稟賦優越。我省大部分地區處于亞熱帶氣候帶,有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適宜畜禽生產發展,有利于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降低養殖自然風險。二是生產增量空間大。散養仍是我省畜牧業生產的主要形式,生豬的家庭零星分散飼養占養殖總量的70%,生豬的規模飼養面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比河南、江蘇、湖北分別低23、13、11個百分點。通過科學規劃,發展規模養殖的增量空間大。三是加工業發展潛力大。我省畜牧業龍頭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只有內蒙的68%;畜產品綜合加工率不到30%,低于全國15個百分點,低內蒙、山東省35個百分點;精深加工率不到5%,總量不及河南雙匯集團的一半。穩定、優質、豐富的畜產品加工資源和流通加工的發展滯后,為精深加工業強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四)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在全國率先總結推廣了“六方合作+保險”運行機制和“寄養、托養”等生產模式,探索建立了推進產業化進程的利益分享機制、多方投入的投融資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構建了一個功能強大、產業互動、多方共贏、良性發展的產業發展框架體系,為承接畜牧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的體制機制保障。
三、畜牧業承接產業轉移應避免兩個誤區堅持四個結合
承接產業轉移中,我們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要避免兩個誤區,堅持四個結合。
(一)承接產業轉移,就是承接別人的落后項目。有的同志擔心我們承接的是別人淘汰的、落后的、對可持續發展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產業轉移。實際上,這種擔憂大可不必。在市場經濟下,任何產業在地域間的空間轉移,都不會是原物原樣原水準原機制的復制,所轉移的項目,為適應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市場競爭新的要求,總會自覺站在新的平臺上去建設發展。同時,先進與落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前提下,凡是市場認同、接受或者歡迎的項目,就不是落后的產業。成都“十五”期間實施的東郊工業企業調遷就是一個例證。因此準確地說,產業轉移是發達地區產業快速升級,為欠發達地區留出的成熟產業空白和發展機遇。
(二)承接產業轉移主要是承接工業項目轉移,與農牧業關系不大。毫無疑問,我省承接產業轉移應當以工業為主導,但這并等于其他行業沒有產業可以“承接”。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是工業,也決不僅僅是抓工業項目的轉移。承接產業轉移應當堅持一二三產業并舉。在第一產業的種植、養殖業中和第三產業的物流、金融、信息、服務等產業領域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近年來,廣東溫氏集團、河南雙匯集團、南京雨潤集團、蒙牛等龍頭企業紛紛進入四川,就是畜牧業承接產業轉移的結果;浙商、浦發等地方性銀行進入四川,就是金融業承接產業轉移的結果。
(三)堅持承接產業顯性轉移和產業隱性轉移相結合。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將發達國家或地區需要更迭的產業搶抓、吸引過來,這是我們一般認識的顯性產業轉移。隱形產業轉移則是指發達地區已經不斷弱化或者退出的、但具有巨大市場空間的產業,我們在現有基礎上加以扶持,做大做強,去填補發達地區留下的產業空白。比如生豬產業,一些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近幾年產業規模明顯縮小,有的省市甚至明確表示限養生豬。而四川則應抓住這一機遇,轉變畜牧生產方式,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從“品種——養殖——加工”整個產業鏈做強做大,填補沿海退出的產業空間,這也是一種產業轉移的承接。
(四)堅持承接國外、省外的產業轉移與省內市州間的產業轉移相結合。決定產業轉移的因素包括區域位置、資源要素狀況、基礎設施、政策軟環境、產業聚集配套狀況、消費市場等因素,各個市州情況不同,各具優勢和制約,因此應當揚長避短,因地制宜抓承接。同時省內成都經濟相對發達,在成為全省承接產業轉移主陣地的同時,不在市州間爭奪項目,而應該主動擔負起“成都責任”,成為全省承接產業轉移的“接件窗口”和“會客廳”,并促進成都經濟區向省內市州的產業轉移。
(五)堅持承接產業在地區間轉移與在層次間轉移相結合。我們不僅要抓好產業在空間上的轉移承接,而且要注重承接一二三次產業之間的流動、轉移。近年來我省一些在房地產、建設施工、礦產開發等行業獲得巨大經濟效益的企業,我們注重引導他們抓住主要畜禽產品價格高位運行的機遇,將資金投向規模化養殖,既增加了畜禽產品的有效供給,又實現了企業資本的合理轉移。
(六)堅持承接“引進來”與輸出“走出去”相結合。既要注重把知名企業、重大項目、急需行業門類引進來,壯大全省產業規模和實力,又要鼓勵省內大企業走出去發展連鎖經營,組建企業集團,提高企業外向度。我省農牧業界的新希望、通威等企業集團已在這方面先行一步。
- 上一篇:我國農地制度改革論文
- 下一篇:農村醫療制度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