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在農村能源匯報大會發言

時間:2022-01-31 09:25:00

導語:市長在農村能源匯報大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長在農村能源匯報大會發言

近幾年來,我們正確把握“速度、質量、效益”三者關系,視質量如生命,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比率配套、高效益利用,實現了沼氣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現全市戶用沼氣池達41萬戶,使用率穩定在90%以上,48%的農戶生活能源基本實現沼氣化,既極大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提高了農民生產生活質量,也得到社會和群眾的廣泛贊譽。

一、嚴把沼氣池建設質量關,讓農民能長期使用

沼氣使用率的高低,建設質量是關鍵、是基礎。長期以來,我們始終堅持質量重于泰山的理念,始終把建設質量當成我們事業的生命線,常抓不懈,“重標準、重質量、重配套、重使用、重效益”已形成共識。

1、科學規劃、合理設計。建設中始終堅持“群眾自愿、條件具備、三結合配套、執行標準”等四個原則,確保建設的科學性。大力推行集體規劃和設計的制度,即建設前要求業務干部、施工隊長和技術員一起現場制定設計方案,確保設計的前瞻性和實用性。嚴格實行先設計后建設的制度,基本做到了村村有規劃,戶戶有設計,每戶有一張圖紙,為農戶的長久和方便使用奠定基礎。

2、高起點示范,高標準推進。我們連續多年把創建示范點的工作列為重中之重,采取措施強力推進。研究下發了示范點創建的管理辦法、建設標準和驗收辦法,市辦帶頭辦點,樹立榜樣;項目計劃實施之前必須在每個項目村選擇10個以上的農戶,按照“三統一”、“一區別”的辦法創辦示范戶,“三統一”即統一“一池三改”標準、統一技術規范、統一建設施工,“一區別”即根據不同經濟狀況建設不同檔次的示范戶,滿足不同層次的農民需求。示范之后,再召開農戶現場會推開。通過多年的努力,全市做到了市有示范區、縣市有示范鎮、鄉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戶的目標,“一池三改”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標志性品牌。

3、堅持標準,精心施工。嚴格職業準入制度,堅持持證上崗,確保建設質量。堅持質量技術標準,按照“四統一”的辦法,全面進行“一池三改”,即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組織管理、統一組織施工、統一檢查驗收。積極推行標準化施工,如枝江市、當陽市等地推行鋼模現澆建池,宜都市、遠安縣等地推行預制塊組裝建池等。同時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推廣,提高建設的科技含量。我們多次組織開展技術創新的競賽,激發了各地創新熱情,取得了一批成果,如夷陵區研究的農村無動力節能衛生組合灶獲區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技術已經編成圖集,在全市推廣,覆蓋率達到30%以上。

4、加強督查,排除問題。建立了經常性的檢查機制和質量責任追究制,組織督查組不定期進行現場督查,重點督查沼氣建設質量和配套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提高建設的優質比率。

二、積極開展綜合利用,讓農民愿意使用

是多種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區,我們把開展沼氣綜合利用與發展主導產業相結合,充分發揮沼氣的綜合效益,成了提高沼氣使用率的最佳舉措。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讓農民在開展綜合利用中看到前途,得到實惠,農民才愿意使用。

1、調整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徹底摒棄過去“就沼氣抓沼氣、就能源論能源”的理念,實現由“以氣為主”向“肥氣并舉”、單純用能向綜合利用的轉變,全力抓好兩個結合,一是抓好沼氣建設與循環經濟相結合,引導農戶利用沼氣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大力開發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二是抓好沼氣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實現村容整潔、家居環境清潔,實現了在全市新農村建設規劃、板塊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循環農業試點里都有沼氣配套建設的規劃,從而為沼氣開發利用提供廣闊空間。

2、廣泛試點,積極探索綜合利用模式技術。我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出了“豬-沼-果”、“豬-沼-茶”、“豬-沼-菜”、“豬-沼-魚”等多種綜合利用模式。在此基礎上,各地集成噴灌、滴灌等技術,開展沼氣綜合利用的創新示范,不斷拓展應用領域和層次,形成了一批創新成果。宜都市發明的“農村沼氣多功能生態調節器”、“生態微灌”等技術廣泛,實現了沼液的自流微灌,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品質和效益。該項技術榮獲市2010年技術發明三等獎。宜都市長嶺崗村吳建平年出欄生豬1000頭,建有150立方米的沼氣池,將產生的沼氣供給周邊的農戶,在山頂建起生態微灌塔,240畝柑橘靠利用“豬—沼—果”技術,不僅每年節省了2萬多元的灌溉費用,而且使柑橘產量和品質都大大提高,今年收入可達100多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農莊。

3、積極推廣,規模發展,創辦綜合利用示范區。緊緊圍繞農民增產增收目標,主動融入到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建設之中,試點示范、配套建設、規模發展。據統計,全市沼肥綜合利用規模達到120萬畝。初步形成了長江、清江流域“豬-沼-果”循環農業示范區,武陵山區“豬-沼-茶”循環農業示范區、城郊“豬-沼-菜”循環農業示范區。五峰、長陽等地組織農民利用沼肥生產“綠色菜”,秭歸、興山利用沼肥生產的“綠色果”產品供不應求。沼肥綜合利用規模的日益擴大,使我市沼氣為紐帶的高效種養模式成為當地循環農業發展的風向標。

三、采取多種形式搞好服務,讓農民放心使用

“三分建、七分管”,加強農村沼氣后續服務與管理尤為重要,讓農民放心使用,無后顧之憂,是提高沼氣池使用率重要保障。

1、加強培訓,普及知識,實現技術員服務與農戶自我服務相結合。我們組織實施了“一村一名沼氣生產工培訓計劃”,建立了一只活躍在沼氣池建管領域技術員隊伍,從技術上基本滿足了建設和管理的需要。同時我們還啟動和實施了“一戶一個沼氣‘明白人’工程”,使每一個建池農戶掌握了沼氣安全使用與管理的基本知識。確保了沼氣安全使用知識直接到戶、新技術直接到池、技術要領直接到人,

2、建管結合,實行三包,依托專業施工隊伍搞服務。全市利用570多名中高級技術人員,組建了比較規范的專業施工隊伍80多個,他們在建設中推行沼氣池質量安全終身制,嚴格執行包建池、包維修、包管“三包”制度,不僅有效保證了工程建設的質量,而且還為沼氣池的后續服務與管理免除了后顧之憂。如剛剛喜獲2011年度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的枝江市沼氣技師李培新,他的施工隊有技術員20人,有鋼模12套,近幾年,由他負責建設的沼氣池達4000多戶,沒有出現一口病池、廢池,建池優質率、使用率都保持100%。

3、利用項目投資,引導網點建設,因地制宜、不拘形式搞服務。在農村沼氣服務網點建設中,各地貼近基層,以方便群眾為原則,積極探索出符合當地實際的運行管理服務模式,如夷陵區探索出以鄉鎮農技站為基礎、財政補助的服務模式,枝江市“建管一體”服務模式,當陽市以沼氣合作社為運行主體的管理運行模式。目前,全市82個后續服務站及552個服務網點的服務陣地已經全部投入使用,形成了“市場化、網絡化、標準化”的農村能源后續服務模式。建立了建池農戶個人信息電子檔案,有的還對農戶建池資料實行微機管理。同時,我們還依托三峽手機報惠農版這個新型載體,向建池農戶開通電話短信服務平臺,及時接聽農戶電話及短信咨詢,排除農民使用過程中的問題,極大地促進了戶用沼氣使用率的提高。

4、組織活動,集中服務。為擴大影響,依托沼氣服務體系,集中組織了“大培訓、大回訪”、沼氣服務月等一系列大型服務活動。充分利用沼液抽排車、抽渣泵等設備,每年集中開展一到兩次的送技術下鄉、送服務下鄉活動,為農戶、養殖場提供零距離服務,有效地破解了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后人力資源缺乏和沼氣工程沼渣沼液消納等難題,使一批沼氣池重新燃起藍色火焰,鞏固了農村能源建設成效。

由于重質量、抓服務、求效益,我市的農村沼氣建設得以實現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贏得了干部群眾的高度贊揚和社會組織的廣泛認同,也促使我市沼氣事業步入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虛心向同行學習,扎實工作,力爭實現我市農村能源事業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