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市場化秩序探討

時間:2022-11-16 03:15:00

導語:中國保險市場化秩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保險市場化秩序探討

【摘要】市場化是伴隨著社會經濟活動水平上升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而帶來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越來越多地被市場所決定的過程。然而,市場化既需要有宏、微觀的基礎配合,又有著內在的秩序要求,如果在推進一部門生產或服務的市場化過程中忽略了這種客觀存在的秩序,不僅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同時還會使這種市場化難以長期為繼。保險服務價值市場化已成為當前中國保險業發展的一種內在要求,但在實現中國保險市場化的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和加強相關的宏、微觀基礎建設,尤其要認真遵從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化秩序和規律,循序漸進地、審慎地加以實施和推進,以求不斷提升中國保險業的經營效率。

經濟學的一般原理認為,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是由供求所決定的,但這只是對問題認識的一般開始,而不論從供給和需求的哪一方面看,任何一種商品或服務價格的形成,又都存在著各自的經濟和社會的形成機理,即把商品或服務的買或賣當作兩種勞動的交換來看待時,這兩種勞動的價值形成過程又都要受到內在的和外在的各種因素的影響,這時決定一單一商品或服務價格的就并不僅表面限于供求調節、制衡那樣簡單。因為作用條件的不同,商品或服務價值含量也會不同如果影響商品或服務價值的諸因素的作用組合、作用方向、作用力度是與社會的市場化取向吻合的話,這一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水平與需求期待就不會存在多大差異。由此,就必然會派生出商品或服務價值的形成秩序問題,由此也更會衍生出某一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化秩序問題。保險是一種以管理風險和轉移風險為核心功能的獨特社會服務,影響其價值形成的因素自然會異于其它,因而也自然會存在異于其它的價值形成結構及秩序,而在不同的社會市場條件下,其服務價格之形成亦必會存在市場化秩序問題。而如何有效地協調這一秩序,并能力求與社會的市場化取向趨向一致,既會關系到這一服務業本身的健康發展及產業效率,又會關系到全社會的保險福利水平。這也是在推進中國保險市場化進程中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

保險是保險人向公眾提供的一種以風險保障權利為載體的獨特專業服務,是一種特別的使用價值,因此其價值內涵的成份及形成與其它的商品或服務會有相同之處,更會存在某些方面的差異。如果說保險服務具有價值,首先是因為保險人提供給公眾的風險保障權利也是要在滿足一定的資源條件下才能被“生產”出來,投資人也是以一定數額的“預付貨幣額”來換取具有一定質和量的勞動力,購置適應這些勞動力工作的場所、設施、設備為先導行為的;同時,還要購買可保障保險人自己持續經管的另外一種風險保障權利——再保險,擁有和運用可把自己所接納的不同種類的風險進行同質化處理的專業技術,并以此形成風險保障權利的一部分價值;除此之外,在保險人提供給公眾的風險保障權利中還要包含另外一種價值成份——平均分了的單個風險轉移對價。無論在何種社會條件下,人們總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挑戰,并希望把自身不欲承擔、不能承擔的風險轉移出去,通過向保險人付出風險轉移對價來購買風險保障權利就成為了公眾轉移風險的一種形式。然而,具體到每一社會成員,不僅其各自所面臨的風險會各有不同,而且這些風險運動變化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即每種風險于未來會否有損失發生都是不確定的;如果以可能發生在單個社會成員身上的損失量為依據而要求這一社會成員支付與損失量等量或高于損失量的費用來購買風險保障權利不僅是行不通的,同時對社會財富也不是一種增進,因此,就需要對存在于一定人群的全部風險進行總體量化,并依據各種風險性質作出損失概率推斷,據此計算出可從存在此類風險的一定社會成員平均收取的、與這部分社會成員潛在的損失總量達至平衡的風險轉移對價。換句話說,就是要把原本單個社會成員所要承擔的較高的不確定的支出變成確定的低水平支出,也可以說是把未來的單個社會成員的損失在其他全部成員間作了平均分配。而不論對企業,還是對個人,其為獲得風險保障權利而向保險人付出基于一定風險量計算出的風險轉移對價,最終都是為了實現企業的再生產和勞動力的再生產,是一種必要的價值轉移,沒有這一部分價值轉移,保險人提供給公眾的風險保障權利中就會出現價值缺失。因而,就如同物化勞動會成為商品價值一部分一樣,保險人向一定人群收取的風險轉移對價也自然而然地要成為保險價值的一部分。

任何社會主體從事商品生產或提供專業服務,其根本目的都無非是要通過實現商品或服務的交換價值而最終獲得一定數額的利潤。而商品或服務的交換價值實現水平又總是和一定的市場條件緊密相聯的。概括而言,一定的商品或服務只能在兩種市場條件去實現自身的交換價值: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和非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比較容易理解,是指商品或服務進入不存在障礙、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政府對其不設置管制的市場條件;而非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則包括多種情況,一是某種商品或服務在市場上僅存在一個提供者,不存在另外的競爭者,實際上也就是寡頭市場;二是市場上存在進入障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礙,政府對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實行控制,這其中又分為不同的情形,如政府對所有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實行控制,也可能是政府對某些部門的商品或服務實行價格管制,而對另外一些部門的商品或服務則不設置價格管制。毫無疑問,各種不同的市場條件對一定商品或服務交換價值的實現所具有的影響也自然是不同的。但不論在何種條件下,只要商品生產或專業服務是受到盈利目的所驅動的,只要是從事商品生產或提供專業服務的社會主體存在著較強的于商品或服務的交換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交換價值的愿望,這些社會主體就不會只把經營管理的注意力僅放到商品生產或專業服務組織的某一階段,而會循總資本循環的秩序、由始至末地逐階段控制和削減一切可對商品或服務交換價值實現不利的成份及元素,以求最大可能地攝取商品生產或服務經營的交換價值。特別是在商品或服務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條件下,因不僅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不存在或較少存在價格控制,同樣在商品生產或服務組織階段之前的相關要素動員、購置階段也都不會存在或較少存在價格控制;而由不同的社會主體所生產出的商品或組織的服務并不能按個別的商品或服務的價值去實現個別的交換價值,一般只能依照同部門產出的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價值——一部門所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平均化的社會價值,即“在這個部門的平均條件下生產的、構成該部門的產品很大數量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資本論》第卷頁去實現自身的交換價值。而那些對自己所生產的商品或所經營的服務抱有較大的于市場交換中實現交換價值期望的社會主體,無一不是不從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購買開始就作出嚴謹的和經濟性的選擇,力求以最小的“預付貨幣額”來換取最多可能量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以為隨之而起的商品生產或服務經營奠定至為經濟的價值基礎。這樣的一種價值轉換在此后的商品生產或服務組織、以至于流通領域中實現交換價值過程中都屬首要的一環,如果講在實現商品或服務的交換價值全部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前后秩序的話,那么,這種價值轉換在這一秩序演化中天經地義地會永遠處于前置地位,并會對后諸節秩序的價值轉化產生影響。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