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質量獎頒獎會致辭

時間:2022-03-18 08:13:00

導語:領導在質量獎頒獎會致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在質量獎頒獎會致辭

同志們:

今天來參加第二屆市長質量獎頒獎大會,并為獲獎單位和個人頒獎,心里感到特別愉快。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獲得第二屆市長質量獎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向長期以來為質量工作付出辛勤努力、做出積極貢獻的有關部門、單位和廣大干部職工表示誠摯謝意!

近幾年我市質量工作有了很大進步,取得了顯著成績。“十一五”期間,全市共承擔國家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單位3個,完成國家標準修訂項目29個、行業標準21個,山東省地方標準制定共計67個,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76項;908家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53家企業獲得環境管理體系認證,152家企業獲得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148家企業獲得583張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相繼創出中國名牌7個,山東名牌產品137個,山東省服務名牌26個,全國質量獎1個,山東省質量獎6個,山東省省長質量獎2個,2010年成功評選并頒發了首屆市長質量獎。比這些數據更為重要的是,各級各有關方面的質量標準意識大為增強,由此催生了很多具有內在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比如剛才發言的山推,還有如意、太陽紙業、華勤、潤峰等企業集團,目前都已走在全國同行業的前列。可以說,通過抓質量工作給我們市整個經濟工作、給企業的發展壯大帶來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當然我們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比如標準制定實施層次不高,標準制修訂話語權較弱,還沒有企業參與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即使在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中,主導修訂的只有15項,遠遠落后青島、濰坊等地市;設立在我市的國家標準化技術組織只有3家,而且都是分技術委員會或者是工作組,遠遠少于青島的21家;認證企業數量方面只有908家,明顯落后于濟南的2040家、青島的3656家;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數量只有583張,落后于濟南的1657張,青島的3746張;強制性認證企業層次方面基本上都是屬于低附加值、科技含量不高的產品;新興戰略性產業和新興技術方面,比如信息技術設備、音視頻設備、電信終端設備、醫療器械產品等很多還是空白;安全技術防范產品,數量極少或者是空白;再就是質量專項工作經費投入不足,重點工作資金保障能力較弱。總之,我市這幾年質量、標準化、認證工作等方面確實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還有很大差距,需要我們繼續努力。下面我集中就做好質量工作談些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關于質量問題。我一直認為,如果沒有質量作保證,你還干什么企業?沒有質量的產品怎么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怎么能在市場上站住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充分競爭的環境里,質量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根本性選擇。但是,目前這方面我們的認識、觀念和方法都還有很多欠缺。談到質量問題,我特別想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是很多年前海爾的張瑞敏同志介紹的砸冰箱。他講到,當時海爾跟國外合作生產冰箱,無論是管理層面,還是職工的意識層面,大家都不太重視質量,粗制濫造的東西很多。張瑞敏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局面不改進,海爾是沒有生命的,是沒有前途的,所以他做出了一個讓大家震驚的決策,就是把全部干部職工召集到大禮堂,在臺上擺了5臺劣質冰箱,然后自己掄起大錘把5臺冰箱全都砸爛了。當時冰箱還是很貴的,壓縮機是海外進口,況且這是工人的血汗啊,為什么要這樣做?大家都不理解。實際上張瑞敏此舉是要通過這種在常人看來甚至有點極端的行為,來喚起全體干部職工對于重視質量的認知和自覺,讓大家認識到沒有質量海爾是沒有前途的,大家都要從自己的每一個操作環節、每一次行動當中去實踐企業已經制定出來的各種質量要求、管理流程和標準。第二個故事,就是去年豐田汽車的“剎車門”事件。由于腳踏板跟剎車、油門的裝置銜接不好,美國的一些消費者指責豐田公司存在設計缺陷,甚至還說因此造成了車禍。這個事情嚴格意義上講還不是質量問題,應該屬于設計缺陷,但最終導致豐田公司在美國甚至全球的銷量大幅下降,僅賠償一項豐田就損失了10多億美金,如果換成一般的企業,可能早就垮臺了。我了解到,中國的一些企業曾經試圖進入美國市場,但懾于美國嚴格的法律規制,擔心自己的質量最終在美國消費者中出現問題、引發官司,最后可能會毀在這上面,所以很多企業盡管很羨慕美國的大市場,但仍不敢邁出這一步。從這種意義上理解,除非你不想把企業做大做強,除非你不想贏得消費者的信賴,除非你只想做“一錘子”買賣,任何一個想成為“百年老店”的企業,都應該把質量作為自己的生命線。現在從國家層面上正在強調整個經濟的轉型,要從過去的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確實應該這樣。要看到,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規模很大,許多產品的產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如果說在過去的發展階段我們更多地追求數量擴張還有其合理性,那么到了今天,當這種數量擴張已經更多地變成了一種自相傾軋,變成了一種不斷降低自身利潤率的惡性競爭狀態時,企業發展的未來和希望又在哪里?我想一定是通過提升質量來增加附加值,通過創新來拉伸產業鏈。可以說,這是中國無論從整體上、宏觀上,還是到局部、到微觀層面上都需要解答的一個重大課題。今天來了很多企業,我特別想對大家說,盡管我們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差距真的還很大,我們的許多產品,不要說在世界上,在國內真正能夠拿到臺面上的也是很少很少。我不希望你這個企業一定要做多大,歐洲很多企業都不是很大,但那些“百年老店”往往就是“一招鮮、吃遍天”。在國際化的大格局下,這種企業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以什么來取勝?就是以這種獨有的價值,以它不可替代的優勢立身于世。所以我期望的企業真正能夠以質取勝,以提高產品附加值來取勝。

二、關于標準問題。我曾經接觸過國家標準化戰略的相關研究工作,也參與過一些國際重大標準的制定,如第三代移動通訊TD-SCDMA等,因此深知標準戰略包括企業標準戰略對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極端重要性。過去有句話講,三流的企業賣勞力,二流的企業賣產品,一流的企業賣技術,超一流的企業賣標準,這就是所謂“微笑曲線”原理的典型反映。我們國家,當然也包括我市,很多企業還停留在賣勞力、賣產品階段,達到賣技術的企業微乎其微。最近有一些好的進展,像如意集團跟日本伊藤忠商社的合作,伊藤忠要拿出兩億美金來買如意集團30%的股權。仔細想一想,他買的是什么呀?說到底買的是技術,如果沒有“如意紡”技術,我看伊藤忠商社不一定會掏這個錢。我們兗礦集團的采掘技術現在也開始進行轉讓了。但這樣的企業畢竟太少太少了,至于賣標準,基本就沒有。那么標準對一個企業究竟意味著什么呢?首要的就是進入市場必須跨過的門檻。在國際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你不遵從統一的標準,你就無法跟上下游的企業進行銜接,就無法進入到有嚴格規制的市場中去。面對今天的國際競爭,許多國家都把標準戰略作為國家戰略的一個核心,作為一個競爭的條件,包括保護市場、保護本國企業的一個重要條件。比如前幾天歐洲制定的打火機標準,名義上是保護2歲以下的兒童免受侵害,本質上是通過這一標準來抑制中國特別是溫州地區打火機的大規模進入。再比如美國和歐洲推行的白色家電標準,說到底也是為美國本土企業提供競爭空間或者競爭優勢,因為他們在專利、技術、標準化等方面占據很多優勢,把這些優勢上升到標準層面上,就可以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高端,在競爭中占據主動。我們不按照這個標準來做,就不能進入到這個大市場中去。為什么2008年全國電視機出口量一年下降了48%?除了美元貶值的原因外,很大的原因是美國和歐洲實施了不同的電視機支持標準,這就給我們帶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當別人在標準層面上制定并執行新的游戲規則時,一旦我們的投資與這種標準或者說游戲規則不相符合,我們付出的努力就可能會化為烏有。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比如新的電視機面板一出現,過去我們那種老式的顯像管電視機,包括十幾個億、二十幾個億的彩管生產線,全部化為烏有,生產線幾乎變成了一堆廢品。所以說“玩標準”,說到底就是“玩核心競爭力”,我們的企業需要有更強的標準意識,需要更多地遵循這種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同時我們還要有這種意愿或者說勇氣參與標準制定,最終才能達到“玩標準”的程度。

第三,關于品牌問題。現在已經擁有不少的知名品牌,省級、國家級的都有,我為此感到高興。品牌究竟意味著什么?品牌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企業內在的競爭力,反映企業的管理、技術、成本,反映企業和客戶的關系,反映客戶對這個企業以及企業產品的基本認知度。在今天的國際競爭中,品牌已經被視為一種核心競爭力。比如“可口可樂”這四個字,相關機構評估價值就達600多億美金,這就是品牌的價值啊。我們國家也曾經有一些企業試圖來做這個“可樂”那個“可樂”,最后都“煙消云散”了,原因是你無法獲得這種認知,不是簡單的做一個產品就能獲得客戶或者消費者的認可。我曾經舉過索尼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從一開始就立志打造索尼品牌,讓索尼產品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面臨很多誘惑的時候,甚至面臨資金鏈可能斷裂的嚴峻形勢時,他仍然把保護或者做好索尼這個品牌作為自己的使命。今天參加會議的企業都是我市非常優秀的企業,我希望大家能夠像盛田昭夫那樣,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致力打造更多的優勢品牌,以此贏得消費者更多的認可和忠誠。

第四,關于創新問題。我們談質量、談標準、談品牌,其實沒有一點離得了創新。創新是提升質量、制定標準和塑造品牌的基礎。目前我市R&D占GDP的比重是12,低于143的國家標準,這個數字顯然不高。發達國家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制造業企業中的世界500強基本上都在5%以上,昨天我剛看到蘋果公司2010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17億美金,占到銷售額的20%還多。為什么蘋果把那么多的PC機、電腦生產企業都能打倒?就是因為后面有強大的研發支撐。總書記在1995年就講過“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回溯幾百年的工業史,有哪一個國家不是依靠創新走向強大,那些靠賣資源、賣勞力的國家,有幾個最終能發達起來?在研究自主創新國家戰略的時候,很多人都談到為什么要自主創新,我當時回答有三點:第一,我們買不來。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這是中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實踐一再證明了的鐵律,在初始階段也許能買來,但到了核心層面怎么可能買來?人家來跟你拼的就是這一塊,怎么可能賣給你呢?在很多核心技術上,我們不要說買,連跟人談買的資格都沒有,即使在有些領域能買來,但是那種經驗性的知識,他只有通過自己的開發實踐才能夠獲得,你買來的東西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第二,我們買不起。核心技術的轉移,往往都是以巨大的成本和代價作為條件。山推的同志曾經告訴我,就一個液壓件,人家“卡脖子”,一方面給你要天價,另一方面產品供應多少人家說了算。除非你不要,可你不要就沒辦法生產。剛才我談到了“微笑曲線”,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已經急劇地向前端的研發、核心技術這些環節轉移,向后端的品牌、服務、營銷等環節轉移,而產業鏈末端的加工、組裝環節利潤已經降到了最低。說到底,現在已經到了以核心技術來獲得壟斷利潤、超級利潤的時代。第三,我們不能永遠買下去。如果說工業化初始階段,我們一定程度上還是要通過技術的轉移來獲得生產規模的擴大,獲得工業的積累,這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但我們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現在這種程度,就不能繼續靠買技術這種模式來維持了。百年洋務運動,依然沒有讓中國從一個技術的引進者、使用者,走到技術的創造者、提供者這樣一個階段,這就充分反映出“買”本身的局限性。所以我特別要講,我們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在強化自身創新能力上,在推進產學研合作上,需要有更多的自覺。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包括投入的主體、創新的主體、技術應用的主體,當然也是最終受益的主體。如果企業本身沒有這種自覺,單純靠大家一年一年的喊,最后解決不了問題。今天我們強調質量、強調標準、強調品牌、強調創新、強調企業的主體意識,但并不意味著政府無所作為,這些年我們之所以能夠在許多領域取得進展,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相關的公共服務有了很大改進和提升,我們畢竟是在一個爬坡階段,企業面臨著許多意識能力方面的缺失,政府的相關服務和政策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自覺性、積極性。今天這個會議特別把縣市區和相關部門的主要領導請過來,就是希望通過這次表彰活動,使各級政府及相關的工作和服務更得力、更到位,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的質量、標準工作能夠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