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

時間:2022-07-01 04:25:00

導語: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

十七大報告在對改革開放近30年的偉大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時提出了一個重要判斷,即“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頁)這一判斷,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以嶄新的視角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中國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987年4月,鄧小平同志在一次會見外賓的談話中提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的大輪廓,即20世紀末達到小康,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進而評價說,“如果達到這一步”,那就是“真正對人類作出了貢獻”。從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如果”,到十七大報告的上述肯定判斷,中國社會的變化和進步及其對世界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積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十七大報告關于中國的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一判斷,是以以下事實為根據的。

1.中國的發展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國社會的面貌。

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后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達到小康、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這一切只用了30年時間,被稱為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創造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13億中國人民。13億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根本改變,這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

2.中國的發展為占世界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探尋到了一條可資借鑒的發展道路。

人類近現代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展的兩條主要道路和兩種基本模式。資本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社會主義階段的重要環節。從人類文明整體發展進程看,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是不可逾越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歷史事實:資本主義的整體發展和文明進步,固然與資產階級及其制度自身的歷史進步性有關,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其“整體文明”是以某種程度的與文明精神背道而馳的手段實現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只使少數國家在其歷史發展中實現了“血淋淋”的“文明和進步”,而使大多數國家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狀態。在資本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些資本主義國家甚至變得愈發的貧窮和落后,世界范圍內的兩極分化的存在和不斷加劇,也是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惡作劇。

那么,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走什么道路、采取什么發展模式,才能實現真正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呢?這是世界近現代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黨從成立的那一刻起,就以推動中國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為己任,以對人類文明作出最大貢獻為追求,對上述重大歷史課題進行了不懈探索。雖然這一探索過程艱辛而曲折,但經過短短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滿足、民主權利不斷豐富和進一步落實、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等,足以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成功的道路。因為,它不僅解決了近代以來困擾我們的發展問題,重要的是,中國的發展為與中國有著類似經歷的民族和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用鄧小平同志的話講,即為“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頁)

3.中國的發展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得到了驗證和空前展現。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其科學性主要在兩個方面得到了體現和檢驗:一是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質和運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發展到共產(社會)主義的歷史趨勢。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發展到一般壟斷,再到國家壟斷和今天的全球化發展階段,其內部的傳統資本主義因素在喪失,傾向于社會主義的新社會因素在增長,這一歷史事實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證明。二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不同國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新的理論和實踐形態,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原創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時不同程度地解決了不同國家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生命力。

社會主義由理論到實踐、由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發展,首先發生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這些國家在社會主義體制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謀國家發展、謀人民利益等問題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太多的問題,最終導致蘇東劇變的發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科學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質疑。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社會主義終結論”甚囂塵上之時,鄧小平同志卻滿懷信心地指出,“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頁)中國的改革雖然也因為受到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的影響而進入艱難時期,但中國共產黨人頂住來自各方的挑戰和壓力,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南,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新的偉大實踐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用事實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4.中國的發展為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一直處于邊緣化境地,其主要表現有兩點:一是對內,中國社會缺乏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體系,致使國家長期處于積貧積弱、缺乏活力和創新能力的狀態;二是對外,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華文明處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場外,參與權、表達權的自動放棄以及外來文明的野蠻挑戰,使得我們在很長時期里沒有對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一個大國應有的貢獻。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改變了世人對中國“封閉、專制、落后、貧窮”等不良印象,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道路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頁、47頁)中國已經和正在為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作著舉世公認的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