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城鄉醫療條件改善 部分群眾看病有困難

時間:2022-10-19 10:06:00

導語:衛生部:城鄉醫療條件改善 部分群眾看病有困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部:城鄉醫療條件改善 部分群眾看病有困難

人民網北京10月18日快訊今天20:00,十七大新聞中心舉行主題為“民生與和諧社會”的集體專題采訪。教育部部長周濟,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高強,勞動保障部部長田成平,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接受記者的現場采訪,并回答記者提問。人民網屆時將進行現場網絡圖文實時報道。

據衛生部提供的資料介紹,醫療衛生事業是造福人民健康的事業,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強調把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全國衛生系統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努力為人民健康服務,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們奪取了抗擊“非典”的重大勝利,全面加強了疾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建設,在全國基本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政府衛生投入持續增加,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城鄉居民健康狀況持續改善。2006年,全國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3歲,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到4/萬和1.7%,主要國民健康指標處于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衛生事業發展對于增強人民健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2003年,國家啟動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建設項目5000多個,國家投資269億元。全面加強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全國實現了疫情信息網絡直報,傳染病等重大疫情報告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衛生監督體系基本建立,監管能力和綜合執法水平不斷提高,食品衛生、職業衛生和醫療服務的監管力度加大,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和勞動者的健康。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對艾滋病患者實施“四免一關懷”政策,對結核病實施短程督導化療(DOTS),對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實施醫療救助,將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流腦等傳染病納入國家免疫規劃,政府免費免疫的范圍由原來的7種傳染病擴大到15種傳染病,成為世界上實施計劃免疫病種最多的國家。為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目標,國家正在制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落實政府責任,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公共衛生服務的目標。

二、城鄉婦幼衛生保健能力不斷提高國家啟動實施《中國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減少出生缺陷和殘疾行動計劃(2002-2010年)》,完善三級預防出生缺陷的工作機制。普遍建立了孕產婦和嬰幼兒轉診急救的“綠色通道”,確保母嬰安全。出臺《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開展母嬰保健執法檢查,嚴厲查處非法接生、非法鑒定胎兒性別和選擇性別終止妊娠等案件。各級政府通過醫療救助、限價接生或農村合作醫療補助等政策,幫助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到2006年底,農村住院分娩率達到84.6%。在西部地區的1000多個縣(市)實施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覆蓋農村3億多人。在實現人類新千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中國為全球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農村衛生事業快速發展v2003年,國家啟動了以政府籌資為主,個人少量繳費,農民自愿參加,重點提供大病保障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到2007年6月底,全國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縣(市、區)已達到2429個,占全國總縣數的84.9%;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7.2億人,占全國農村居民的82.8%,參合率達到85.9%。四年來,享受醫療補助的農民累計達到6.37億人(次),補助費用累計達到377.31億元。減輕了農民醫療費用負擔,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從2005年開始,國家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在5年內投資217億元,全面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為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衛生部等部門啟動了“萬名城市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組織城市醫生到農村提供醫療服務,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并堅持經常化、制度化。在農村實施改水、改廁、改灶工程和創建衛生鄉鎮活動,農村衛生環境面貌不斷改善,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以促進健康為核心,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積極調整城市衛生服務結構,大力發展以社區衛生服務,探索建立雙向轉診、密切合作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截至2006年底,全國有278個城市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占城市總數的98.2%;全國共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036個。各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端正服務理念,優化服務模式,降低服務費用,改善服務質量。各級財政加大社區衛生投入,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五、完善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2003年以來,政府衛生投入大幅度增加,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和社會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2001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48%,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60%下降到2005年的52%。逐步完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已經覆蓋1.7億職工;在全國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到2010年基本覆蓋全國城鎮的非就業居民和少年兒童。大力發展以政府籌資為主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低收入家庭和支付醫療費用困難家庭給予救助。2006年全國支出農村醫療救助資金15億元,救助1823萬人次;全國支出城市醫療救助資金10億元,救助211萬人次。

國家發展鼓勵商業健康保險事業,目前有82家商業保險公司開展疾病保險等業務。2006年全國商業健康保險費收入達376億元,報銷醫療費用125億元。

六、嚴格醫療衛生服務管理堅持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堅持人民健康第一的原則,加強管理,改善服務。自2005年開始,連續三年在全國醫院開展“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質量為主題的”管理年活動。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促進醫患和諧。加強藥品監管,規范藥品生產和流通管理,降低藥品價格,促進合理用藥,維護患者權益。醫院的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04年的80.5%下降到2006年的69.7%。2006年平均每診療人次費用與2005年持平,住院費用出現負增長。這是近20年以來首次出現的積極變化,顯示出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七、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堅定不移地貫徹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基本方針,注重發揮中醫藥在醫療衛生服務中的獨特作用。2007年,科技部、衛生部等部門聯合制訂了《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中醫藥發展描繪了新的藍圖。國家建立了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的繼承和創新不斷取得新的成效。中醫藥以其簡、便、驗、廉的特點,正在惠及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

八、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06年,國務院成立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由國家發改委和衛生部牽頭,協調16個部門共同研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問題。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眼于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堅持政府主導與引入市場機制相結合,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設。強化政府責任,加大政府衛生投入,改革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環境和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滯后的情況還沒有根本改變,部分群眾看病就醫還存在不少困難。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也肩負著艱巨而繁重的歷史性任務。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有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幫助,有數百萬醫療衛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