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部:大力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時間:2022-10-19 10:34:00

導語:建設部:大力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部:大力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人民網北京10月18日快訊今天20:00,十七大新聞中心舉行主題為“民生與和諧社會”的集體專題采訪。教育部部長周濟,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高強,勞動保障部部長田成平,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接受記者的現場采訪,并回答記者提問。人民網進行現場網絡圖文實時報道。

據建設部提供的資料介紹,近幾年來,建設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好各項工作,積極引導建立符合國情的住房建設和消費模式,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合理控制城鎮建設的規模與速度,加大推進建筑節能和環境治理,完善城鎮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改善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創建城鄉居民宜居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多層次的住房保障制度,大力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住房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解決群眾的住房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和提高。2006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約為27平方米,城鎮住宅成套率達到80%以上,住房資產占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的比重超過50%,居民居住條件總體上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相適應。但是還有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比較困難。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就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做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今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24號,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并召開全國城市住房工作會議進行部署。《若干意見》立足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要求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度舾梢庖姟芬?,力爭到“十一五”期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其他城市住房困難群體的居住條件得到逐步改善。

(一)加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力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主要渠道。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有512個城市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度舾梢庖姟诽岢?,“十一五”期末,逐步將保障對象擴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具體實施步驟是:東部地區和其他有條件的地區,要在2008年底之前將廉租住房制度擴大到低收入家庭。2007年底前,設區的城市要對符合條件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應保盡保,2008年底前,縣城要基本做到應保盡保。2007年,全國各地財政大幅度增加了財政資金安排,初步統計,計劃安排廉租住房資金79.4億元,超過2006年之前廉租住房累計資金總和。

(二)努力增加廉租住房房源,加快制度建設。通過政府新建、收購、改建以及社會捐贈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在一些小戶型租賃住房短缺和住房租金較高的地區,政府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新建廉租住房主要在經濟適用住房小區和普通商品住房小區中配建,也可以集中建設。符合條件的低保家庭仍按當地的廉租住房保障面積標準和市場平均租金給予全額補貼;對其他低收入家庭按照廉租住房保障面積標準,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平均租金、保障對象的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補貼標準并給予補貼。合理確定廉租住房保障對象和保障標準,根據中央確定的方針和原則,地方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具體標準,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

(三)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制度。截至2006年底,全國經濟適用住房(含單位集資合作建房)竣工面積13億平方米,累計解決了1600多萬個家庭的住房問題。下一步,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對象規范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嚴格限定建設標準,建筑面積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明確購房人擁有有限產權,購房5年內不得上市交易,轉讓時政府可優先回購,用作政策性住房房源。結構性矛盾突出、房價上漲較快的地區,要加大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規劃。單位集資合作建房嚴格納入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范圍界定為距離城區較遠的獨立工礦企業和住房困難戶較多的企業。

(四)逐步改善棚戶區、舊住宅區和農民工的居住條件。我國有包括棚戶區在內的1.5億平方米危房亟須拆除改造,14億平方米1990年以前建成的舊住宅區有待綜合整治改造。對集中成片棚戶區,城市人民政府要制定改造計劃,因地制宜進行改造。對可整治的舊住宅區要積極進行房屋維修養護、配套設施完善、環境整治和建筑節能改造,力戒大拆大建。按照“城市統籌規劃、用工單位負責、政府政策引導”的原則,多渠道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

二、加強城市建設管理,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

(一)城市供水能力明顯增強。截至2006年底,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2.517億立方米/日,比2002年增長了1630萬立方米,用水普及率達到94.8%,增長了17個百分點。建立了城市供水水質監查體系,加大供水水質安全監督力度,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二)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全面實施城市污水處理收費制度,推進污水處理產業化。截至2006年底,全國656個設市城市已建成污水處理廠814座,處理能力為6310萬m3/d,污水處理率達57%。135個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已達到或接近70%。到“十一五”期末,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4500萬噸。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新增城市中水回用量35億立方米。

(三)大力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目前,中國公共汽、電車運營車輛達35萬余輛,線網總長度近16萬公里;年運送乘客總量467億人次。中國已有北京、上海等10個城市建成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630公里,在建線路837公里,“十一五”期間將有超過1500公里軌道交通投入運行。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已建成快速公交系統并投入運營,濟南、西安、深圳、常州等城市也啟動了快速公交系統建設,建設里程近100公里。建設部按照國務院部署,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先后制定下發了一系列指導文件,在2004年下發建設部《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建城〔2004〕38號)基礎上,2005年9月,國務院轉發了建設部等6部門《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國辦發〔2005〕46號),2006年12月,建設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建城〔2006〕288號)明確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社會公益性事業,要求各地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大投入,堅持城市公共交通以政府投入為主,將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納入公共財政體系,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投入、補貼和補償機制;科學制定公共交通規劃,發揮好規劃調控作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軌道交通建設;以及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政府監管等,全面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2007年9月16日至22日,110個城市共同開展了首屆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據測算,開展無車日活動一天,可節省燃油3300萬升,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約3000噸。

(四)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截至2006年底,城市道路清掃保潔面積32.6億平方米,全國656座城市建有垃圾處理廠471座,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51.69%。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4.38%,綠地率30.27%,人均公共綠地7.94平方米,分別比2000年增長6.23%、6.6%和4.25平方米。

三、加大建筑節能工作力度,全面推進節能省地環保型建筑

(一)發展節能省地環保型建筑和綠色建筑。建設部會同有關部門實施國家十大節能工程中的建筑節能工程,啟動了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示范項目,啟動了一批節能及綠色建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等試點示范項目。積極穩妥地推進北方地區供熱體制改革,截至2006年底,北方地區實施采暖費“暗補”變“明補”供熱收費制度改革的省份已占北方采暖地區的60%,地級以上城市中有63.6%實施了供熱收費制度改革。各地緊緊圍繞建筑節能主題,開展了供熱計量試點示范,北方地區已有30多個城市進行了供熱計量試點,試點面積近800萬平方米。下一步,將啟動1.5億平方米的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

(二)引導住房建設和能源資源消費模式轉變。在住宅規劃和設計中充分考慮套型布局,推廣使用節能環保材料、部品和太陽能等新型能源。加強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管理。

(三)完善和嚴格執行節能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對各地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貫徹管理制度和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等,進行考核評價,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建筑節能工作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