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審計局傾力打造內陸鎮新農村“示范村”紀實

時間:2022-10-20 09:57:00

導語:市審計局傾力打造內陸鎮新農村“示范村”紀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審計局傾力打造內陸鎮新農村“示范村”紀實

敢叫山村換新顏

——××市審計局傾力打造內陸新農村示范村紀實

新理念帶來新氣象

走進前蘇格村,不禁眼前一亮:清翠的龍柏、嫩綠的紫薇,環繞著一排排布局整齊、粉刷一新的房屋,寬敞整潔的街道,隨形就勢的小花園……讓人不敢相信這是一個被包扶的貧困村。走過村里新修的一條條柏油路,深深觸動記者的還有一幅幅噴繪看板,陽光下在村民的門前、山墻上熠熠閃光。看板的內容從前蘇格村平面圖,到村規民約、門前四包責任制;從文明村風“三字經”,到前蘇格村理念與格言……通俗易懂的語言,顯明易見的道理,將整個村莊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講堂。

村委主任呂學明告訴記者:思想文化扶貧是市審計局新一輪扶貧的突出特色。審計局包村干部編寫的‘三字經’和致富理念、思想格言,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觀念上的新風觸動了村民心底積極向上的情感。市審計局先后兩次組織68位村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外出參觀。文登市高村鎮、我市上莊鎮、桃園辦事處等先進鎮村的發展狀況及市區大項目建設現場的火熱場面,讓村民們的思想沸騰了。村婦女主任唐靜嫻說:“通過參觀學習,確實讓我們開闊了眼界,真正看到新農村是個什么樣子,審計局支持我們到這個份上,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把自己的村子搞好。”

扶貧幫困辦實事

“新農村建設必須從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入手,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不能‘空對空’、喊口號。”審計局領導如是說。

2004年4月份,市審計局包扶該村以來,為村里新蓋了10間200多平方米的村委辦公室,開挖了1.5萬立方米的平塘,解決了400多畝的糧田灌溉,還為全體村民籌集了3年的合作醫療基金等,兩年時間為他們辦了11件實事。今年,新一輪包村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審計局著力幫助包扶村群眾解決了“行路難”、“吃水難”、“臟亂差”等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僅一個月時間就又為包扶村做了10件實事:投資3.5萬元幫扶“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硬化了4條村路,修補了600多米長出村鎮路,安裝了19盞路燈,制作了4個村莊指示牌,栽植3000多棵綠化苗木,發動群眾清理了街頭的“三大堆”,在村東和村西修建了2處垃圾場,利用村西空閑地規劃了村民小公園。同時,村主要街道、公共場所、村四圍墻面粉刷一新,美化了村容村貌。

在局機關,為包扶村辦實事的“四個一”活動扎實開展。“四個一”即:每名科級干部和每個科室年內至少要為包扶村辦一件實事;每名科級干部和每個科室負責包扶一個月;每名科長以上干部負責聯系一個致富戶和一個貧困戶;每名機關干部年內在包扶村調研走訪時間不少于一個周。“五一”期間,局機關干部挨家走訪了18個貧困戶和18個致富戶,落實了全員包村工作責任制。18名科長以上干部主動為貧困戶捐助現金、大米、面粉、衣物、化肥、地膜等折款13000多元。

姚學衛是審計局包扶的前蘇格村有名的貧困戶,他長年患有肺結核和糖尿病,生活非常貧困。當審計局經貿審計科科長劉立新將200元現金和1袋大米交到他們手中時,姚學衛和妻子感激地掉下了眼淚。姚學衛的妻子說:“審計局對我們村子的無私幫助我們已經感激不盡了,今天又對我個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心里真是無比溫暖,我們今后一定鼓起生活的勇氣……”

凝心聚力謀發展

審計局實實在在的包扶扶行動,讓群眾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激發了他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村里開展的各項活動,村民們都全力支持、踴躍參與。

村路整修要拆除20多處超標豬舍、草廈,沒有一家村民鬧意見;村容綠化要占用部分菜地,沒有一戶講條件;清理門前“三大堆”令出即行;整修路面、安裝路燈、栽植苗木,男女老少齊上陣。老黨員姚學福和村民姚學時及部分村干部家屬起早貪黑,最晚干到晚上8點多,白天在外上班的同志利用午休和下班時間見縫插針也要來搭把手。更讓審計干部感動的是,不管什么時候,工程修到哪家門前,門口都擺著一個小桌,上面放著茶水、雞蛋、花生米……

在前蘇格村村委辦公室,記者看到一份“前蘇格村硬化村路捐款公告”,公告上詳細記錄著包村干部、村干部、黨員及村民的捐款情況。審計局包村干部邱仲坤告訴記者,為村里修路的過程中,為強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本著“量力而行,重在參與”的原則,審計局與村兩委班子一起組織了硬化村路捐款活動。一時間,前蘇格村掀起了捐款熱潮。全村上至80多歲的老人,下至10多歲的小學生,以及在外工作的人員踴躍捐款,他們或5元或10元,或100元或幾百元,甚至上千元。僅2天多的時間,全村119戶全部捐款,捐款人數150人,捐款總額為12200多元,戶均100多元。許多村民還主動捐獻石料,共計150多方。村民王仁芬高興地說,“現在不僅村容村貌變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變了,現在村里不管有什么事,大伙都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子不愁發展不起來!”

配發言論:

思想決定行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央新農村建設精神剛下來,各地都在積極行動。審計局的做法具有鮮明的特點,給人以啟示。

一是強化思想文化滲透,從根本上扶貧。二是做到了“全員參與”。三是村民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四是村干部和黨員及村民代表的表率作用特別好。五是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五個特點中,思想文化扶貧是“綱”,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是“線”,最終的結果是,網聚了人心,形成了發展的合力。

思想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貧困村之所以貧窮,根源在于思想觀念的保守陳舊。觀念轉變是最徹底的轉變,思想解放是最徹底的解放。就新農村建設而言,先進的思想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設新農村,重要的是農村干部群眾在加快發展、改善生活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能夠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夠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持久的影響。觀摩學習以及先進文化理念的提出、討論、修訂本身就是思想教育和宣傳發動的過程,也是提升村民素質的有效措施。

建設新農村不能搞代包代辦。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必須調動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只要是讓村民真正在生產、生活方面得到實惠的事,就應該號召村民參與去做。參與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參與的過程就是思想再發動、再教育的過程。沒有干部的參與就形不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沒有群眾的擁護和參加,新農村建設就難以取得實質上的成效。

建設新農村需要整體聯動。建設新農村不是哪一個人的事,也不是哪一個科局的事,而是全體機關干部、全體村民和全黨全社會的事。審計局發動全體機關干部從貧困村眼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千方百計為包扶村辦實事,靠實際行動感染村民,靠真包實扶打動人心,靠科學引導調動了方方面面的積極性,特別是包扶村群眾的積極性,這是僅一個月的時間前蘇格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重要原因。另外,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建設新農村必須探索出一條有效的籌資機制,審計局采取“包扶單位擠一點、協調有關部門助一點,受益群眾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的做法值得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