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構建農技推廣新體系為突破口 開創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新局面

時間:2022-10-30 10:34:00

導語:以構建農技推廣新體系為突破口 開創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新局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構建農技推廣新體系為突破口 開創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新局面

構建農技推廣新體系為突破口開創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新局面

**縣農村稅費改革領導小組

(2006年10月)

近年來,我們**縣針對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事業站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從構建全新的農技推廣體系入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新途徑、新辦法,全面轉變工作職能,竭力服務“三農”發展,取得可喜的進展。到目前為止,以“優化縣級、強化區域、取消鄉級、完善村屯”為主要內容的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不僅理順了體制,健全了機制,而且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普遍提高,工作成效十分顯著。我們的作法是:

一、主動探索,把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作為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突破口

農村鄉鎮機構改革后,各站所普遍存在體制不規范,機制不健全,人浮于事、服務質量較差、服務水平不高的問題。特別是把原來的農技推廣站并入農業中心,極大地削弱了農技推廣工作。一是農技推廣體系殘破不堪,不能適應工作要求。一段時間以來,農技推廣體系的狀況,可以說是,“網破、線斷、人散”。所謂“網破”,就是縣、鄉、村、屯的四級農技服務網絡已不復存在,機構只有縣、鄉兩級,不能有效覆蓋全縣;“線斷”,是指村屯出現斷檔,農技服務工作不能延伸到農業生產第一線;“人散”,是指大部分原來的農技推廣隊伍不穩,人員流失。機構改革后,我縣10個農村鄉鎮中,8個鄉鎮都只有一名農技專業人員在崗,另外兩個鄉鎮則沒有專人抓。二是農業災害頻發的嚴重后果,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由于農業種植結構單一,農民盲目施用化肥,加之對各種病蟲害缺乏有效的監控和預測,多種病蟲害極易大面積發生。去年我縣就發生了嚴重的水稻稻瘟病和大豆菌核病,由于農技服務力量弱化,防災減災措施無法落實到位,損失十分慘重。三是農民群眾發展生產的強烈愿望,對農技推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當前,土地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國家多項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群眾種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科技、用科技,科學種田致富的意識不斷增強。而農技推廣體系斷層,使農民與科技人員的聯系缺失,農民群眾渴望獲得高水平農業科技服務的愿望難以實現。面對這種形勢,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率領包鄉鎮縣領導,深入鄉村進行了全面調研,并組織相關同志到遼寧省遼陽市進行了考察學習,通過調研和學家一致感到,必須對現有農技推廣體系進行改革,早改早主動,早改早受益。為此,我們確定了從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入手,為鄉鎮事業單位改革趟路子的工作思路。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反復討論修改,形成了改革方案,提交縣政府常務會和縣委常委會研究通過。今年年初,就扎實啟動了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工作。

二、改管并舉,在完善新的農技推廣體系中探索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新途徑

實踐中,我們積極研究鄉鎮事業單位的工作運行規律,集中在完善農技推廣體系上進行大膽創新,不斷摸索經驗,為全面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積累經驗。

1、改革體制,建立縣鄉村屯四位一體的服務網絡。一是優化縣級。把縣農科所并入縣農技推廣中心,重新明確工作職能,撤銷原來分工過細的內設機構,根據工作需要,新組建了測試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綜合辦。二是強化區域。根據行政區劃和農產品區域分布,跨鄉鎮組建了上集、閣山、靠山三個區域中心站,分別重點研究推廣水稻、大豆和瓜菜生產適用技術。從縣推廣中心擇優選派12人,從原來各鄉鎮的農技推廣人員中擇優選聘15人,到三個區域中心站工作。三是取消鄉級。就是把鄉鎮農業中心的農技推廣職能劃出,歸屬區域中心站。四是完善村屯。根據屯型大小,在每個屯選定2—3戶科技示范戶,每個村都成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分別設會長1人。全縣現成立農技推廣協會76個,選定科技示范戶307戶。

2、創新機制,保證改革不流于形式。好體制必須有好機制才能健康運行。因此,工作中,我們在推進體制改革的同時,建立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機制。一是死編活人。對縣農技推廣中心和各區域中心站的編制采取定編不定人的辦法,實行動態管理,以利于人員的補充和合理流動。二是競聘上崗。縣鄉村屯四級農技推廣人員均按照既定工作方案,經過嚴格選聘上崗。縣中心核定編制37個,41人參加競聘。對此,我們采取外地出題,封閉考試,考試和考核相結合,紀檢委、人事局全程監控把關的辦法,確保工作公開、公平、公正。落聘的4人待崗,只發基本工資,三年內單位有空崗,允許其參與競崗,未能重新上崗者三年后交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三個區域中心站選聘的27人,也采取了類似的辦法。對各鄉鎮落聘的原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人員,由鄉鎮政府安排其它工作,取消其相應的技術崗位待遇。各屯科技示范戶的選定,通過本人申請、群眾舉薦、村委會篩選、區域中心站考核的辦法,層層把關產生。村科技推廣協會會長,則由全體科技示范戶選舉產生。三是工資活發。對縣鄉村屯四級科技推廣人員,我們都制定了明確的工作職責,確定年度工作目標,實行嚴格的目標責任管理辦法。把工作完成情況與其經濟報酬直接掛鉤,以此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對縣中心和區域站人員,我們將其津貼的30%和獎金作為崗位工資活發的部分,視工作情況兌現,實行上下浮動。示范戶和會長,也視其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兌現包括補貼在內的各項待遇。四是合同管理。所有上崗人員均簽訂嚴格的用人合同,明確雙方權利義務,規范管理,照章辦事。

3、政策保障,給予改革全方位的支持。為保證改革的順利實施,縣委、縣政府還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一是機構升格。將縣農技推廣中心確定為正科級單位,三個區域中心站確定為副科級單位,三個區域中心站的站長上掛縣中心的副主任。二是強化管理。將區域中心站的人、財、物、事四權上收,由縣推廣中心垂直領導,所在鄉鎮協管。在經費上,區域中心站對縣推廣中心實行報帳制,由縣中心在財政結算中心統一核算。三是資金支持。區域中心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按實際聘用的在職人數核定。在此基礎上,財政每年還為每個區域中心站增撥經費1萬元。對鄉鎮競聘上崗的區域中心站人員,每人浮動一級工資。屯科技示范戶給半坰平價機動地,每年給予200元的科技示范補助。村農技推廣協會會長給1坰平價機動地,每年給予400元的科技示范補助。四是幫助解決辦公場所。縣里通過多方努力,為三個區域中心站都暫時解決了辦公用房,保證工作所需。

三、彰顯成效,改革后的農技推廣體系迸發出強大的活力

我縣農技推廣新的機制體制運轉以來,成效立竿見影。

1、構建了全新的農技推廣體系。通過優化縣級,強化區域,完善村屯,形成了完整的農技推廣服務網絡,徹底解決了村屯斷層的問題,實現了對農民群眾的零距離服務。通過取消鄉級的農技推廣服務職能,由縣中心垂直管理,從而解決了都管都不管的問題,使體制更加完善、科學。特別是改革后的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得以壯大,專業人員達到27人,村屯兩級達到383人,從根本上解決了過去鄉鎮有人在崗沒人干活、村屯兩級沒人管的問題。

2、切實提高了農技服務質量。新的農技推廣體系建立后,改進了服務方式,優化了服務方法,不僅使農民群眾現實得到了實惠,而且留下了一支不走的科技隊伍。區域中心站向農民發放服務咨詢卡,公布農技人員的電話號碼,農民遇到疑難問題直接打電話咨詢,電話說不明白農技人員直接到現場指導。過去搞培訓只能在村里把群眾集中起來,蜻蜓點水,一晃而過,而現在直接到農民家里,到田間地頭現場培訓,一桿子插到底,極大提高了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僅年初以來,全縣農技培訓就達到3.5萬人次,占全縣總戶數的80%,基本達到了每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過去農技推廣只能抓到鄉級,現在是縣中心抓區域站,科技人員包村、包片,包屯、包示范戶,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直接做給群眾看,由過去的指揮員變成了戰斗員。像**鄉**村的協會會長**,今年大膽引進8個品種進行水稻超稀植示范,最后在群眾的參與下優選出兩個品種,準備明年在全村大面積推廣。長山一部的示范戶**,今年采用兩段式育苗種植水稻45畝,帶動全村兩段式育苗種植面積1050畝,每畝增產200斤。

3、調動了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制定區域中心站、農技推廣協會、農技推廣科技示范戶崗位責任制和考核辦法,以及實行三年合同管理、末位淘汰等工作機制,既解決了人浮于事、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問題,又使科技人員有了危機感,感到不干不行、干不好不行,從而增強了工作的責任感。同時,區域中心站給農技推廣人員搭建了廣闊的創業舞臺,使大家的專業特長得到了充分發揮,有干事的環境,有工作待遇,有社會地位,有成就感,真正有了“回家”的感覺,工作很有干勁。像縣中心選聘到鄉鎮區域站的一名科技人員,把正在哈爾濱私企打工的愛人找回來照顧孩子,使自己能夠全身心地干工作。一名原在后頭鄉的科技人員被選聘的**區域中心站,兩周后就把家搬到了*鎮。此外,由于經常接觸群眾,面對群眾的咨詢,許多技術人員怕被群眾問住,主動學習的意識也普遍增強。今年在科技人員的要求下,我們先后舉辦了四期技術人員培訓班,并把三人送到東北農大學習。特別是水稻稻瘟病有所抬頭時,我們把省水稻研究所的**研究員和**農科所的**研究員請到**棱,給技術人員“補腦”、“充電”。

4、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科學完善的體制、公平合理的機制、心順氣暢的環境,加快了全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全縣共建立科技示范園區84個,面積22800畝,新技術20多項。其中,推廣水稻超稀植面積3萬畝,兩段育苗示范2000畝,平均增產20%。大豆45cm窄行密植面積15萬畝,平均增產10%。科學測土配方4000樣,面積40萬畝。病蟲草害防治面積達到220萬畝次,使一度顯露的水稻稻瘟病和大豆菌核病得到有效遏制,沒有造成重大損失。今年,我縣農業獲得了大豐收,糧豆總產將突破6億斤大關,創10年來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