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進中的醫療保障制度
時間:2022-03-21 03:27:00
導語:演進中的醫療保障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免費醫療服務、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內容,在世界許多國家已成為一項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從1883年德國俾斯麥政府頒布《疾病社會保險法》開始,在醫療保險制度誕生的100多年里,醫療保障制度的變遷經歷了萌芽、建立、發展和改革幾個階段。特別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全球范圍的制度改革,與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高度融合,持久而深入地展開。
發展淵源
各國的國情不同,各自制度不斷演變,但是在醫療保障制度發展史上卻呈現出來一些典型模式。英國是最早進行工業化的國家,在福利經濟學、社會公平思潮影響下,確定了以貝弗里奇報告為藍本的福利制度框架,形成了全民醫療保健服務的福利模式,這種模式在北歐和一些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有了傳承和借鑒。
德國在新歷史學派、社會改良思潮影響下,在社會矛盾和工人力量的驅動下,建立了繳費和待遇相掛鉤的醫療保險模式,亞洲和南美洲一些國家選擇了這種模式。
美國受凱恩斯理論和自由主義的影響,作為羅斯福新政的重要內容,建立了以市場運作為主,政府僅為老人和窮人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的市場保險模式。雖然完全借鑒美國模式的國家很少見,但是通過市場運作的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在很多國家都存在。
新加坡作為擺脫殖民統治的高度市場化國家,采取了獨樹一幟的完全個人賬戶的強制公積金模式,印度尼西亞、中國等一些實行完全賬戶和部分賬戶的國家借鑒了這種模式。
各國的醫療保障制度雖然不同,但都可以從這幾種模式中找到淵源和相似之處。每個國家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往往可以看作是按照不同國情對不同模式所進行的有機結合。
變遷歷程
早期實現工業化的歐美國家以及日本、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大致經歷了相似的改革過程,這些國家經濟體制和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定型,醫療保障制度發展重心在于制度的微調和管理革新。英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為提高管理效率、緩解財政壓力、控制開支,實行了鼓勵建立補充醫療保險、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調整收支標準的改革。雖然改革難以解決制度固有的問題,但是圍繞提高管理效率和控制開支的改革會長期進行下去。德國由于費用增長過快、衛生投入的宏觀效率低下,投入水平在國際上領先,而預期壽命等重要指標排名卻居中游,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針對費用增長數次出臺了醫療費用控制法案,德國通過將醫療保險同衛生服務相結合,引入行為干預和疾病預防機制,建立老年護理保險等措施來控制費用上漲和適應老齡化趨勢。
縱觀發展中國家的醫療保障制度發展軌跡,可以看出醫療保障制度發展是以制度建立和完善為導向的,同時也在探索改進管理和服務效率,以滿足保障群體的需求。墨西哥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位于前列,但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民和無固定職業者難以納入現有醫療保障體系,2004年起,墨西哥政府正式在全國實施了“大眾醫療保險”計劃。泰國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政府重視醫療保障的公平性,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立醫療救助制度,80年代又在農村推行“健康卡”制度,通過家庭自愿繳費參加、政府補貼的形式建立包括預防項目在內的醫療保障制度。
探索思路
實行以社會發展和居民需求為導向的醫療保障改革,是當前許多國家積極探索的改革思路。今后,我國在城市,可以通過強制醫療保險、醫療救助、補充保險等形式擴大覆蓋面;在農村,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同時,探索建立適合農村居民的醫療救助制度。通過積極的醫療保障政策,逐步將預防和健康項目納入醫療保險制度,向參保人員提供預防和基本醫療服務。另外,整合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的資源,在降低制度運行成本的同時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