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公權規則 破除人情壁壘
時間:2022-07-31 04:08:00
導語:恪守公權規則 破除人情壁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職人員在人情社會中如何把控好公共權力,小而言之,是關乎為政者官格官德的事,大而言之,是關乎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回眸史海,晉人茍?不枉法徇私令后人稱道,宋丞相包拯鐵面無私更令后人敬佩,個中原由,是因為他們自覺踐行“王法”高于“人情”的準則。審視現今,安徽原省委副書記王昭耀“權力家族”的傾刻崩塌、原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小圈子”作風最后走向末路,是“人情”大于“王法”的咎由自取。因此,深刻認識并切實厘清人情社會與公共權力運行的關系,切實規范公共權力運行,著力破除人情社會壁壘,對于防范腐敗,推進機關廉政文化建設,意義尤甚。
公職人員手中掌握著民眾賦予的公共權力,而公共權力總是同具體的人聯系在一起。在公共權力運行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人情社會多方面因素的侵襲、困擾、牽制。人情社會公開或隱蔽地影響著公共權力的運行,甚至筑起了道道堅固的壁壘,對公職人員的價值取向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無“禮”不辦事。傳統中國的禮義,送禮以示關系親近,本無可厚非。但這種傳統,演變為公共權力運行中的一種游戲規則,送了“禮”才辦事,其反面必然是:無“禮”不辦事。群眾有言,以前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在是“門好進,臉好看”了,但“事仍然難辦”。甚至有的“歪論”還為這種現象辯護,認為這是反腐敗產生的后遺癥,以前搞點腐敗,收了“禮”就辦事,效率更高;現在不搞腐敗,也不辦事,事情更糟。其實這種不作為的“隱性腐敗”,為害更烈!
“人情往來”的幌子。禮尚往來,有禮不往非君子,這是自古以來為多數人認可的人際交往準則。但一旦權力的魔杖在其中舞弄,“人情往來”這溫情脈脈的面紗下,赤裸裸浮現的是權錢交易。如節日送“紅包”、出國送“彩頭”、提任調動送賀禮、生病送“慰問金”等等,看起來人情味很濃,但世上本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天上本來也不會掉餡餅,這“人情味”的背后,往往是有事相求,往往是看中了公職人員手中的權力。有多少人是被所謂朋友的“情義”所摞倒?又有多少人是被“人情往來”送進了牢房?教訓深刻,值得深思。
關系左右公權。人是社會人,公職人員也不例外。但一旦關系超越了規則,特別是公共權力被關系所左右,就會偏離其正確的運行軌道。當前,有些地方工程招標暗箱操作、建設項目嚴重超概算、企業建設違規批地、違章建設大肆蔓延、黑惡勢力頂風作案等等,很大原因是“關系”在其中起了“潤滑”作用。關系庸俗化的歪風直接影響公職人員的公平服務意識,使公職人員的服務偏向于某些個人或利益集團,出現了公共權力行使的隨意性和私利性,踐踏了公共權力的公共性,嚴重侵蝕了黨性原則,大大削減了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人情社會的種種負面壁壘還有很多,不一一例舉。破除這些壁壘,需要公職人員的自律,其根本在于恪守公權規則。
不以私害法。公職人員始終要堅守法治理念和法治行為,把人情因素緊緊控制在純粹的傳統禮儀范疇,堅決杜絕以權謀私。晉宰相叔向不徇私執法、漢廷尉張釋之秉公執法,為世人所稱頌,全在于尊重法律依法辦事,不受人情干擾。在人情社會中不怕別人說無情,不怕別人說沒用,能夠堅守自己的底線,實質上就是對“法大于情”的詮釋,對“人情大于王法”痼疾的堅決抵制。
不以情障目。公職人員在履行公共權力的全過程中,要切實做到公開服務,堅決避免人情因素的暗箱操作、“有情操作”。政務公開已推行多年,今年國務院又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一些部門單位仍然遮遮掩掩,其背后的根本原因還是不肯把權力的運行公諸于眾,不敢大膽地接受監督。公開服務就是要讓公共權力運行曝露在“陽光”之下,使“有情操作”、“情權交易”難以獲得滋生的土壤,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和監督。
不以利越矩。公職人員在人情社會中,要堅守自己的操行,牢固樹立自律意識、準則意識和規則意識,時刻想到“不越矩”,時刻做到謹慎交友,不被“人情”設置的陷阱所絆倒,用官格魅力去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否則,如果抵擋不住“人情往來”的誘惑、控制不好“感情義氣”的沖動,以權謀私,違法違紀,最終就會滑入罪惡的深淵,甚至會走上“斷頭臺”。
當規則“歸位”之日,也就是人情“讓位”之時。對于在人情社會中把控公共權力的公職人員來說,恪守規則,不為人情所累,不被糖衣炮彈所擊倒,是唯此為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