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記讀后感

時間:2022-10-15 11:02:00

導語:教海漫記讀后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海漫記讀后感

《孩子們,你們好!》、《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樣?》、《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是前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學校無分數教育三步曲。《教海漫記》則是中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的教學隨筆。阿莫納什維利和于永正雖然不同國度,不同時期,卻有著許多共有的特點:有著深厚的教育思想;真正地熱愛孩子,熱愛教育;并一直站在教育前臺,用充滿智慧的教育實踐完美地闡釋和發展著教育理論;在他們的眼里,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高于一切。

兩位教育家的筆下充滿了教育激情和教育智慧,對學生真切的關愛溢于紙上。透過那些平實而溫暖的文字,我們去觸摸教育家的心靈,去領悟教育理論,來豐富自己的教育思考,引領自己的教育實踐!

一、兒童是人

阿莫納什維利認為對兒童的理解應該置于“兒童是人”這樣一個大前提下。他們不僅是人,而且是更純粹,更有潛力,天生就具有發展渴望的人。他喜愛甚至有些崇拜兒童,他這樣理解兒童與教育學:“頑皮是童年的智慧,應該懂得并理解這種智慧,并促進其發展。沒有兒童的頑皮,沒有頑皮的兒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學。”

于永正也有句名言:“蹲下來看學生。”他認為只有與學生平等交往,才能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只有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才能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在“兒童是人”這一思想支配下,他們的教育就建立在了平等、民主的基礎上。“平等、民主”是他們教育思想的精髓和靈魂所在

讀后不禁汗顏:當兒童這個“自然存在物”那么真實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時,我感到他們的純粹了嗎?感到潛藏于他們身上的那種無限可能性了嗎?感到蘊于他們體內的那種無法遏制的旺盛的生命力了嗎?

我們對兒童的強權是因為我們對兒童的無知!

二、呵護“童真”

阿莫納什維利說:“童真最扣動一個真教師的心弦。”在阿莫納什維利的無分數學校里,申請書上領導的批示,媽媽們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抗議都遠比不上孩子那句“大叔,別趕我走……我要學習……我會好好學習的。”教師唯一不能拒絕的是孩子。用阿莫納什維利的話來說“學校是你的”。

于永正老師在書中多次提倡:“要讓孩子讀出靈性來,讀出悟性來,寫出童真來。”他認為語文課堂上應多一些兒童情趣,拉近師生距離,讓師生共處自然真實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學生的童真童趣如美麗的水花飄飄灑灑的彌漫著課堂。

“呵護童真”在我們這個應試泛濫的社會,尤為迫切!現代兒童身上的童真已經成為稀有物品,特別入學以后,他們學會了揣摩老師的心思并竭力去做一個老師喜歡的乖孩子,變成一些沒有個性的影子。這是老師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兒童世界期待著老師的理解和融入。

三、教師是“未來人”的榜樣

于永正老師認為:教學真誠就是對生命的真誠;教育好現在的學生就是在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阿莫納什維利對此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說教師應該是一個“來自未來的人”,是“未來人的榜樣”。

所以,教師應該永不停歇地“更新自己”,每一個教師,特別是教學經歷比較長的教師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方法、原則、教育學”,我們把它統稱為“經驗”,這些經驗如果不能及時更新,那它就是有害的,甚至是危險的。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必須是有著鮮明的“自我更新”價值取向的人。

要成為這樣的人確非易事,它需要對未來保持高度的警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擁有對教育,對自身的清醒的認識,以一種批判的眼光時時審視自己,把握自己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的教師才配擁有教師的自信。

教師,為未來人做榜樣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具有高度生命活力的人!

四、無時無刻不為教育做準備

正因為扎根于教育實踐,所以阿莫納什維利的書中有大量具體實在的操作策略,為了孩子們的發展,他似乎無時無刻不在為教學做準備,思考如何讓孩子們學得輕松有效。他總有那么多新奇的方法吸引孩子們,他對孩子的教育關懷是那樣的細致入微,如果你不讀那些真實的教育案例,你很難想象那種細致到了怎樣的程度。阿莫納什維利使我明白:教育需要細而又細的思考和實踐。

于永正老師同樣是身體力行者,他在解答青年教師疑問中這樣說道:“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他常感嘆:中國傳統文化是最富有教育功能的文化,其教育方式不是直接的道德說教,而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委婉的感化。而要達到這一教育境界需要我們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內涵,我們教師要不斷學習和積淀、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是成為一個好教師的必經之路。

五、精致教育是由精致的教育細節構成

阿莫納什維利關注教育細節,甚至把怎樣說問候語看作是重要的教育學問題:每一位老師說這句話時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其間有聲調的差異,有語速的不同,包含的細微差異雖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但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沒有豐富教育實踐積累的人是不會這樣看待一個教育細節的。阿莫納什維利說,這是一個教育學的問題,值得我們用心去琢磨,然后以“最完美的形式去顯示它。”

于永正老師更是愛在細微處,文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堂課上,他指定一個不舉手的學生起立讀書時,那學生面紅耳赤,聲音很小地說:“我沒這個勇氣。”于老師笑瞇瞇地走到他跟前說:“沒勇氣不要緊,于老師特許你坐著讀。怎么樣?”孩子點點頭,坐在座位上完成了朗讀,于老師表揚了他。一會兒,于老師又點名讓這個‘沒勇氣’的學生起來朗讀。學生讀完后,于老師大聲鼓勵:“你讀得很好,有功力,你應該勇敢地站起來。”接下來的教學中,這個原本膽小的孩子多次站起來發言。

精致教育,是由精致的教育細節構成。

從《學校無分數三步曲》與《教海漫記》比較閱讀中,我明白了這樣一個真理:教師應帶著自己的童年加入到學生的童年中去,這是通向兒童心靈的捷徑,是通向成功教育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