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后心得感想

時間:2022-07-14 05:40:00

導語:讀論語后心得感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讀論語后心得感想

翻開薄薄的論語,我發覺我們已離儒教文化甚遠了,也許以今人的眼光,論語中的孝道已很難讓人接受。但我想說:請大家捧起《論語》,讓我們重視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回想兒時父母就是我們最完美的榜樣,我們觀其志,而等到我們成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得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對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難尋呀!我曾聽說父親賣血換來的是兒子無止盡的花銷;我曾看見一個絕望母親的淚水,卻換不來浪子的回頭。我不禁想問:孝從何尋?早在春秋之時,夫子便有子尋父志之思想,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以崇敬的心來奉養父母這就是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回報。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我掐指一算,發覺父母已過半百,滿頭的白發已不是像當年那樣屈指可數,回家看到父親使用的降壓藥,這才發覺這已不再是讓我騎于脖子的父親。父母之年足讓我又喜又憂。喜因父母高壽,又因父母年歲已高而憂。這亦喜亦憂足見子女對父母關切之深。而今日我也見年過半百的父母仍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為兒女的他們是否對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見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這正是現在兒女應盡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看完這句,我不禁想起報紙電視上一個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和那落滿淚水的父母的臉。夫子云:“不遠游,游必有方。”孩子應該在父母身邊,若有時要遠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離家的小孩能捧起《論語》,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義,便之父母之專心良苦,便會少了離家出走的孩子和焦慮萬分的父母。我來自新疆,考取大學,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上海,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前途。可回想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之甚少,所以我更應當珍惜假期與父母團聚的時間,更要在這段時間給父母以最大的關心來彌補遠游之缺。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侍奉父母和顏悅色就是孝。而對于現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顏悅色大概只是父母對他們的吧!若以夫子之言,我們應當以遵從的心來面對父母,以此來表我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輩重拾對父母的敬佩服從之心,重捧《論語》,勢在必行。

也許以前讀《論語》就是小和尚念經,背著“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卻傷害了父母的心。直到在復旦在5301,聆聽了張汝倫老師對中國哲學原典《論語》的講解,才明白的了少年的糊涂事,才明白了孝字當頭必從小事行起,才懂得對父母的子應當更加的珍惜,而對父母的子應當更加真切、切實。重讀《論語》,受益匪淺,我堅信這部哲學原典的光輝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而能使得這悠悠千年的孝道繼續生輝,使得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得以傳承,非凡對于現世有著莫大的功效。因此,重讀《論語》,對我們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