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企業文化與安全管理

時間:2022-02-07 02:12:00

導語:淺談企業文化與安全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全是人類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一切生活、生產活動都源于生命的存在。隨著現代化大生產的增加,事故的發生更具有突發性、災難性和社會性,保護人類自身是21世紀最重要的課題。實現安全的最根本的途徑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保障,在企業管理中處于重要位置。安全管理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領域,是一項很重要又比較容易忽視的工作,安全問題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如果做不好,勢必會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會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我國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別是近年來在采礦、交通運輸等企業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實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實告誡我們,在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形勢下,我們更應充分認識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的效能發揮,自然離不開管理的主體、對象,其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人,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們的安全文化素質及其安全文化環境直接影響管理的機制和能接受的方法。人們愈來愈注意到,職工的安全文化素質的提高,是不斷推動安全文明生產,實現自主安全管理,保護職工在勞動中的安全和健康的關鍵。

企業安全管理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與其他管理,特別是生產過程管理和設備管理有著密切的聯系。企業安全管理又是企業安全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企業安全文化在企業安全管理中的某些經驗化、理性化不斷發展和優化的體現,科學的企業安全管理也屬于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范疇。企業安全文化的氛圍和背景或特定的安全文化人文環境也會形成或造就企業特殊的安全管理模式。無論是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執行(操作)層,他們對自己的安全的意識、態度、認知、信念、價值觀,他們所具有的安全物質環境及各自具有的安全知識和操作技能都是企業安全管理的基礎。企業安全文化不僅在安全科技的物質領域,還在人對安全的生理、心理、社會、道德、習俗、修養等無形的上層建筑的精神領域為現代企業安全管理提供了順應時展的基礎和成長的背景(環境)。因此,企業安全文化也直接影響或造就了與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相協調的企業安全管理的機制和方法。當然企業安全管理的進步和發展,作為一種獨特的安全文化發展過程,作為企業安全文化的一種表現和相對獨立的現象,自然也豐富了企業安全文化,也反過來促進了安全文化對人類的發展。

安全文化與企業安全管理有其內在的聯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純粹的安全管理,企業安全文化也不是企業安全管理。企業管理是有投入、有產出、有目標、有實踐的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企業安全管理是企業管理全過程中的同步進行子功能系統,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安全管理的基礎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企業安全管理的哲學、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安全素養、安全管理的倫理道德等這些無形的高尚境界卻都用安全來培養、影響和造就。安全文化與企業安全管理是互相不可取代的,那種誤認為提倡安全文化,企業安全管理就可以不要了,或認為企業安全管理落后了、過時了等等觀點是十分錯誤的。安全文化(稱前者)與企業安全管理(稱后者)雖然都是為了人的安全和健康,但各自的目標值和廣度及深度大不相同,兩者之間的區別可以簡要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涉及對象:前者針對全民、全社會,即公民、大眾、家庭、社會、全人類;后者針對工人、職工、勞動者、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員、雇員。

2)范圍及環境:前者指生產及非生產環境,即生產、生活、生存領域,凡人類能到達進行活動的地方;后者指生產(勞動)環境、作業環境,或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

3)時空觀念:前者指人活動的時空領域,安全涉及全方位、全天候,只要有人類存在,在人能到達的地方,在人進行活動的任何時間都要考慮安全;后者的時、空,主要指企業生產過程的時間和空間,在企業或在企業相關的地方,也可以擴展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中的時間和地方。

4)追求安全與健康程度:前者強調全民、公眾(消費者)、人類的身心的安全與健康,是一種高尚的人道、文明標志,保障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安全、舒適、健康;后者現階段強調了要在生產過程中,或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工人職工、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不傷、不死、不得職業病,有符合國家法定要求的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

5)采用的方法:前者主要通過傳播、宣傳、科學普及、教育、倡導、法律等手段,從人的思想、意識、觀念、人生價值觀、道德行為去啟發教育人,以人為本,珍惜人生,愛護生命,互愛互幫,學會自救互救、逃生應急本領,提倡博愛、倫理、自律,達到人、群體、社會、家庭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實現完滿、舒適、安全、健康的境地;后者采用行政、法制、經濟、科技、教育等手段,帶有強制性、限制性和懲罰性的形式,是以實現生產經營活動總目標為最終目的,是以保障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是一種安全生產約束手段。

6)對人影響側重點:前者突出影響人的安全思想、意識、思維方法、人生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規范,主要從精神領域,從安全管理的“軟件”方面及智能開發影響人的安全行為和自律能力,在全方位、全時空接受安全文化的塑造力,成為理智、高素質的安全人;后者主要從安全技術、安全生產的物質環境,安全生產關系、操作技能等方面得到有限的教育和培訓,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受到更多的影響是強制、規范和約束,采用的種種管理手段主要側重于人對技術、對物質環境的安全控制,偏重于“硬件”。

7)對人影響的深度:前者對人的整個人生過程都不斷影響,注入和培養、塑造,用安全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教育和激勵人,提高人的安全素質即安全技術和安全文化知識,安全的社會適應力和安全的生理、安全的心理承受能力。這種開放、無約束、無強制的自然、自由的教育,突出一個對人的愛,對人生、人類的愛,這種合符時展的安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傳繼下去,并優化和繁榮,一個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被當時當地的安全文化熏陶、改造和提高,安全文化的傳播和光大是沒有國界的,安全文化注入就會在心靈的深處發生質的改變;后者是通過有局限性的企業安全管理技術和方法,在企業職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由于是強制、懲罰、約束性的,被管理者有始終是處在一種被動安全,服從安全,要我安全的強迫、監督狀態,從精神上、心理上的影響是相對短暫的、有限的,調換崗位或另尋職業后,又要重復被動安全強制、壓抑的局面。難怪有人提出并研究安全行為科學,在企業安全管理上,要研究人的安全心理和安全人機學,給職工投入感情,講人情味,講辯征法,以人為本,對工人要“愛”要“護”,企業安全管理才能持久、深遠。

8)從經濟投入考慮:前者需要長久不懈的安全文化教育,全民響應和社會響應,雖然是持久地、世代相傳的,但每時期的投入是不會太多的;后者需要不斷地堅持技改、培訓和維修,或淘汰陳舊的設備、工具,也投入安全教育,對于企業來說,壓力是很大的。當然前者培養出更高質量的生產者,也就是大大降低了企業對工人的安全投入,后者的經濟壓力和安全生產方面的欠債,已影響到企業的興衰和企業的安全形象。

9)對外部環境的反應能力:前者具有獨特性、繼傳性、開放性、先進性、吸收選擇性,對人類身心安全與健康有益的做法或表現形式都會被融于安全文化的洪流之中,反之就被排出。一種優存劣汰的自我保護能力,保持了安全文化的永昌不敗;后者的企業的傳統性、科學性、受外部市場經濟影響很大,經濟是安全管理的根本制約。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