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建設的深層次意義
時間:2022-11-01 04:27:00
導語:企業文化建設的深層次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中國加入,人們對市場競爭的關注程度也在迅速升溫。毫無疑問,在國門進一步敞開之后,中國企業與國際頂尖企業的這場大比拼已成箭在弦上之勢。那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國外企業對中國企業造成的種種沖擊,究竟哪一種是最本質、最關鍵的?
一、企業競爭
企業的發展,從原始作坊到跨國集團經歷了幾千年,幾千年的塵埃將企業的本性重重覆蓋。為獲得真實的認識,我們從企業最原始,最簡單的形態來分析:
當原始群落形成后,人們勞動以“規模”進引,三五成群的狩獵,三五成堆的加工,形成了“規模經營”,因此,人類社會最早的“企業”不是一種獨立社會之外,或者與社會對立的利益團體,而是完全融于社會,包含于社會之中,與社會完全一致的功能性組織,即為社會發展起到獨特作用(提供物質力)的部門。他們之間表現的是高度的克已奉公的犧牲精神和和諧一致的合作品格,因而這種企業才是真正的企業,企業的真實本性便是如此,也應該如此。
隨著私有制產生,人們的獨立性增強,利益獨占欲上升,企業的本性也開始異化,企業老板受到熏陶,除了迫不得已的交稅外,已基本獨立于社會之外,把社會各色人等作為剝削、占有的對象,社會共同利益被置之度外,唯一的目的就是攫取利潤,手段不強、社會后果不負。這種企業本性的異化程度隨歷史發展不斷加劇,到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時發展到頂峰。
資本積累完成后,企業主像餓狼吃飽了肉一樣,露出幾許平靜和滿足,并有了示愛的欲望。到了世紀初,經濟發展,產品相當豐富,人類第一次有了選擇的余地。企業被選擇便處于被動地位。企業要生存,企業老板們就不可能無限制的剝削,損害他人,否則損害的只是自己,客觀現實迫使企業開始自我反省,重新認識企業的真實本性,并逐漸回到自己的正確位置。
到了現代社會,出現了一種一心想賺錢反而賺不到錢的奇怪現象。很多人為之不明。這就把企業的社會性和經濟性提上日程。企業的立足點不同,產生的效果就迥然不同,其實企業的社會性和經濟性并不矛盾,一個企業要盡心盡力的做出貢獻后,社會自然對企業有相應的回報,這種回報不是簡單相加的效果,而是超值的效果,所以企業的社會性和經濟性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以社會性為主,經濟性為輔,經濟性是社會性的延伸功能,并為社會性所制約。
商業競爭隨著市場競爭程度的不斷強化,經歷了一個由低向高,由表層向深層不斷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主要表現為五個不同的層面,即:產品競爭、市場占有率競爭、客戶競爭、人才競爭、企業機制競爭。這五個不同層面,有其商業競爭的共同規律,又具有不同的內涵與特點。
產品競爭的特征表現為:以產品本身的質量優勢、價格優勢和形象優勢來贏得消費者,以達到獲利的目的。應當看到,雖然產品本身可以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企業的某種競爭能力和內在素質,但產品畢竟只是企業運行的某個階段、某個過程的終結點,產品競爭并不是商業競爭最本質、最關鍵的,也不是商業競爭的全部,只是商業競爭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市場占有率競爭是通過對企業經營規模及成長狀態的數據描述所獲得的比較優勢。但市場占有率往往帶有虛擬性。例如,某些企業采取特殊的營銷謀略,通過打壓價格或制定超常規的優惠政策來達到提高市場占有率的目的,這種占有率的增長是以犧牲企業利益,損害經濟效益為代價的,其性質無異于“飲鴆止渴”。可見,市場占有率充其量只不過是商業競爭的表象或參照系,難以真實地體現企業的競爭實力。
客戶競爭是企業針對客戶的競爭策略。其中包括對客戶采取范例展示、利益誘導、廣告宣傳、個案類比、實例介紹等營銷手段,不失時機地引導客戶接受新的消費觀念,以期在客戶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解決好客戶對企業的認知度的問題。但這種競爭仍然側重于企業的外部因素,只不過是一種“外圍爭奪戰”,市場勝算率十分有限。
人才競爭是較高層次的競爭形式。企業經營者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強調“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和資源”,突出人在市場競爭中的巨大作用,普遍認同“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人才”。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環境對人才的制約或激勵可以決定人才的價值。目前企業頻繁面對的人才跳槽問題,大抵會有這樣的原因:待遇不理想;崗位不適合;心情不舒暢;發展幾率不大等等,不難看出,這些原因全部與人才所處的環境有關。可見,良好的企業環境是擁有人才的重要前提和條件。環境氛圍未能營造好,不僅人才不會光顧,即便有了人才也會逐步的喪失。可以斷定:擁有人才仍然不是企業在商業競爭中取勝的終極原因。
什么是商業競爭中取勝的終極原因呢?企業機制的優劣是商業競爭能否取勝的決勝因素。這是因為企業機制較前面四種商業競爭的形式有著特殊的性質和作用。
“機制”的本意原是物理學上的概念,指機械內部組織結構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功能原理,后被生物學和醫學借用過來,類比成生物體內各個生理組織結構之間的化學或物理學關系及其生命機能。醫學上對機制的研究,歷來被認為是對生命本質的研究,是弄清生命障礙和疾病的重要一環。機制引伸到經濟學和管理學上,不難看出其具有以下特點:()原始動力性。“機制”是企業生命的機能,是企業生命最本質、最核心的動力源,企業機制決定企業的生命狀態及其活力;()組織互動性。機制是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是企業生命運動有機聯系和互相作用的生物鏈;()功能導向性。企業機制具有對企業功能的導向作用,機制決定功能的性質與狀態。由此,企業機制在企業競爭中的重要作用也顯而易見:()企業機制決定企業內部人、財、物、事的合理配置;()企業機制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成長性;()企業機制決定企業的自身品質和市場價位;()企業機制的力量是構成企業實力的重要方面。
事實上,所謂“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從某種意義上只不過是企業內部機制優化和衰退的必然反映。一切商業競爭的本質內涵都會表現為企業內在機制及其品質的激烈碰撞。企業內部機制的優劣,直接關系到企業在商業競爭中的成敗。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斷言:企業機制是未來競爭的最后陣地和決勝因素。
總之,企業機制的優化和創新是企業競爭市場的決勝因素,更是企業面對市場的重大課題。航運業作為我國對外開放較早的行業,對西方同行早已不再陌生。加入后的中國,國門更開放,我們將與眾多的國際一流同行進行面對面的較量。同時也將給航運企業帶來脫胎換骨的變革機遇。我們深信:只要不斷地從機制上優化企業內在的品質,我們的企業競爭實力就會隨著加入后面臨的新的競爭挑戰,不斷得到新的升華。
二、企業文化的概說
許多人對企業文化感到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感覺這也是那也是,到底怎么講,這里對企業文化作簡單介紹:
(一)企業文化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企業文化即企業一切經營活動的思想核心理論基點,與人類行為的理念是哲學一樣,企業的文化理念亦即企業的經營哲學思想,企業活動從事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時候做,什么時候不做,走這個方向而不走那個方向,都是有個想法的,有大想法,有小想法,一時之念長期之思,而企業一貫性活動必定是在一個長期形成的較深層的想法支配下進行的,不可能是盲目從事,即使是盲目行事也有一種文化理念支配,不要正確的文化理念就是盲目從事的文化,長期形成而深層的那個想法就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①企業哲學②企業精神③企業目標④企業道德⑤企業風尚⑥企業民主⑦企業形象⑧企業價值觀⑨企業素質⑩企業行為規范等。
(二)企業文化的功能:
⒈導向功能。它指明企業的發展方向,把企業職工引導到企業所確定的企業目標上來。企業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職工的注意力必然轉向什么,企業文化越強有力,越用不著巨細無遺的詳盡的規章制度。
⒉提升功能。先進的文化理念可提高企業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萬寶路的文化比登喜路明顯高出一籌,萬寶路立意于一種人格力量和一種人類審美的局面,而登喜路僅僅著眼于煙的口味,固而萬寶路的形象價值是登喜路的幾十倍。
⒊凝聚功能。被企業員工認同的企業文化,如同一面大旗,使員工自覺簇擁其周圍,并吸引后者跟入,同時對企業合作伙伴和消費者產生吸引力。
⒋激勵功能。崇高的文化會產生一種巨大的推力,讓企業職工有盼頭,有奔頭,讓企業外部的合作者產生合作的動力,對消費者激發其信心。
⒌穩定功能。正確的文化存在著一種同化力量,對一些消極的“亞理念”起著消弱、改造的功能,從而使正確理念“一統天下”,企業處于有序狀態,以利平穩而有力的運行。
三、企業形象定位
企業形象是消費者和社會公眾對企業,企業行為,企業的各種活動成果所給予的整體評價與一般認定。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形象設計是總體性工作,它是三大系統一致性目標和共同結晶,而企業形象定位是關于企業形象設計的前提性工作,在企業形象確定后馬上就進入了企業形象定位價段。以正確的企業文化為標準,為企業總體形象在社會中謀取一個最佳位置,然后將這種企業社會形象視覺化,并通過企業行為加以具體表現塑造。所謂企業形象定位,即根據社會發展趨勢,把握競爭對手實情,依照消費者需求,確定本企業獨特而富于競爭力的形象,并契入社會一個最佳位置。
企業形象即社會對企業印象的總和,企業形象的分類很多,我們根據企業實情和實用出發,將欲推向社會形象從縱向角度來進行劃分:
⒈原形象。即企業最本質現象,或者說企業欲給大眾最根本的印象是什么,就是從企業正確的本性出發,將企業真實性質傳達給社會,即要告訴社會,本企業是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親善性企業。
⒉基本形象。即社會企業最基本或一般性印象,當大眾都知道企業是為自已服務的,就會產生好感和依賴感。這種好感和依賴感是一種綜合性,概括性的感受,即企業給社會基本形象,基本形象是派出的原形象,原形象是基本形象的高度濃縮,二者關系密切,有時可合為一體,有時可互換。
⒊輔助形象。即對企業各個方面的具體印象。一個企業由許多要素組成的,一個企業形象亦是由許多方面組成的。如技術形象、銷售形象和視覺形象等。技術形象又包含產品質量技術實力,人才素質等,銷售形象包括價格、售點、服務、市場調查等。視覺形象有標志,名稱、代表色、廣告口號、廣告音樂等。消費者從這些具體的細節中來感受,認識企業,久而久之形成總體企業形象。
輔助形象對基本形象和原形象的分解細說,基本形象、原形象是對輔助形象的概括和總和,從這三個層次來把握,企業的社會形象是怎樣的,根據市場調查分析也就可制定相應的形象定位。
四、企業哲學思想
涉及哲學范疇,必須提出這個領域最基本的問題,或說必須明確根本的原則。市場最基本的問題是什么?是企業和顧客的關系。企業與競爭者是不是市場哲學的基本問題呢?不是,因為當有了市場需求時才有生產者,生產者開始只有一家,以后逐漸增多,當供不應求時,只有生產者沒有競爭者,當供大于求時,生產者之間變成了競爭對手。不同的競爭都屬于一個范疇—生產者,不同的競爭者共有一個共同的依存對象—消費者,沒有消費者,所有的競爭者都隨之消失。因而市場哲學的基本問題只有一個—企業和顧客的關系,對于這個哲學問題的觀點,對二者認識關系的結果,就是企業的哲學思想。
哲學道理是枯燥而淺顯,難的不在于認識理解,而在于承認和運用,因為顧客至上,就意味著自己是子民,那么自己的言行舉止必須有規有矩,必須取悅顧客。現在都拿的是國家的錢,都是主人翁,誰比誰差,誰愿低三下四低眉頷首?“作踐”自己多難受啊,于是誰都明白顧客至上的道理,但誰都不能做。可以說中國百分之百的企業都理解這個理,但理睬這個理的人不到一半,能夠真正做到的又不到一半的一半,做得實在好的企業實在數不出幾家。現代企業中還有種典型的表現就是主體意識中心論和客體意識中心論,對各行業對這兩種意識論的運用不盡相同,對于不需要售后服務的企業,也切不可偏離客體意識中心論,因為企業抓哲學的精典就是企業和顧客的關系學,一切不承認顧客決定企業,或承認而不運用這一原理都將犯原則性、戰略性錯誤。企業哲學我們無法說得很精彩,只有靠人做才能做得很精彩。
五、企業精神和企業口號
企業精神是企業行為實質或企業行為本質特征與企業風貌意思一致。與企業面貌、企業風尚、企業時尚有一定聯系,此二者體現都是企業行為的本質特征。企業口號即體現企業精神,鼓舞員工士氣的警句短語,企業精神極為相似,都是對內部員工發生作用的,一般不直接針對消費者。一個企業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有的是大家心中有數,有的是口頭流傳,有的形成文字固定下來,因為企業精神只有一種,而表達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當全體認定這種企業精神后,便形成了共同的行為特征。如有許多企業的精神是團結、求實、拼搏、創新等。這些都是企業整體行為的本質特征,當企業精神形成后,領導者認為其十分重要,以鼓舞斗志,激發士氣,增強凝聚力,并將企業精神書寫在公司內外醒目之處,有的要求朗誦,這種書寫出來的朗朗上口的企業精神便是企業口號。因而企業精神和企業口號有時完全一樣,可以合二為一。
但他們又有一定的區別。企業精神具有穩定性、內隱性,長效性等特點。即一種企業精神是在一種較長時間內形成的,一旦形成便發揮作用,消除它亦需一定時間。企業口號具有階段性、外顯性、時效性等特點,即一個口號由于是為鼓舞士氣而設計的,因而根據企業所處不同時期,不同任務而提出不同口號。總之,企業口號一般是企業精神的直接體現,有時二者完全一致,有時語句不同,企業口號間接體現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內容,企業口號是表現形式。
六、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企業行為規范,是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價值觀功能發揮的必然效果,具有積極的示范效益和強烈的感染力。
第一,職業神圣無比,懈怠就是缺德。這份職業使你能夠安身立命,還能養家糊口,還改善了你生存的社會環境,乃命所依,神圣無比,不可能有任何懈怠,必須恭恭敬敬的對待職業,做得一絲不茍。如果褻瀆神圣的職業,就是戲弄自己的生命,就缺乏人性,更缺乏良心了。
第二,百分之百的工作,百分之百的取酬,當你進入企業后,就意味著百分之百的接受了這份工作,每月工資總是一分不少的領取,那從對等原則,從表心出發,對待職業最根本的做法必須是一分不差,一絲不茍,應該像領工資一樣百分之百的這才合理。如果對待職業馬虎,似干非干,這當然可以,那么在拿工資時就只能一部分或不拿,這樣,你同意嗎?不同意,好!那你就得百分之百的工作完完全全的對待職業。
第三,做人要有良心,做事要有德性,既然成了社會人,就必須要有人性。人性就是德性,就是良心,良心不是外在力量強加的,不是別人強給的,而是自我追求,自我具備的。職業良心同樣如此,從事事業要有良心,并不是領導強迫下接受的,一旦進入職業崗位,職業良心就必須油然而生,強烈的責任感促使自己每一行為最大限度滿足是職業之需要,做不好或無視職業要求,良心應受到遣責。職業良心不是政治,不是宗教,應該是人的條件反射進入工作崗位便本能的全力以赴,如果是個正常人,就應該具備職業良心,就應該不用任何人監督仍能把工作做得最佳。因而企業文化我們不應該用高壓手段來強行發掘職工的職業良心,而應該順著職工的心態,心跡去激發,讓職自我意識到良心的存在,自我去滿足良心的體驗。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