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農村勞動力外流的探討

時間:2022-11-15 04:40:00

導語:如何管理農村勞動力外流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管理農村勞動力外流的探討

如何管理農村勞動力流的探討

內容提要: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國特定歷史背景和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種非農化和城市化的權宜現象,對農村發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本文從勞動力外流影響的正負效應出發,以橫村鎮農村勞動力外流為例,分析了外流的原因,并對勞動力外流與農村發展作了一定的對策分析。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外流根本原因政府職能

一、概述

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起點和基礎。任在最不何一個欠發達國家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業在國民產品和勞動中占有很大比重。在發展中國家,尤其發達的國家,70%~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對于城市來說更為低下,中國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后,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農民收入有一定的提高,但90年代以后,農民相對城市居民收入不斷下滑。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收入的下降,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流向了城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加快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速度,農民工的數量不斷增多,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以浙江省為例,十五期間,我省GDP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長,農民工對我省GDP的貢獻率達到21.35%,農民工對浙江的經濟騰飛和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時也存在很多社會問題,矛盾不斷趨于激化。對流入地來稅,由于外來農民尚未融入當地社會,而處于邊緣地位和失控狀態。因而他們常常得不到一個普通公民的權利,他們不被視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于是,當流動中無固定寓所的農民其愿望與現實發生矛盾之時,他們就很容易走向不利于社會穩定、甚至是反社會的道路,通過極端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其直接后果就是給當地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構成嚴重的沖擊和威脅,觸發了各類刑事案件的發生。對流出地來說,農村勞動力轉移,轉移出去的往往是農業中的主要生產者,特別是有一定文化或一技之長的青壯年勞力,剩下的大多為老弱病殘,或者是文化較低、觀念落后的年輕人,直接后果引發了農村精英階層缺失,阻礙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此同時,由于村組年輕、能干的農民大量,這給農村的民外流,村級組織面臨管理者后繼乏人的新情況,村組干部老齡化、農村黨員老年化已成為普遍現象。

以上現象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從橫村鎮經濟發展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一直存在此種現象,但也有其獨特性。

據有關資料統計,橫村鎮農民在橫村鎮或在銅廬縣打工的占72%,在杭州及其他市打工的占20%,在外省打工的只占8%,具體見圖1:

與之對應是2006年全鎮財政總收入54億,農業2億,僅占1.08%,農業收入減少,與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外流,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農業勞動力外流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

縱觀各地,多來的外流和轉移是農民尋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現,正是因為農業比較利益低下,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無利可圖,才導致了農業勞動力大量外流和轉移。改革開放20多年社會發展足可證明一切。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促進農業發展,中國政府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使農民收入在短期內顯著增加。提價措施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起,迅速地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但為了不使城市居民生活狀況惡化,政府對糧食的銷售價格保持不變,糧食購銷差額由政府財政補貼。由于政府不堪重負,于1993年取消。取消之后,糧食價格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這樣,糧食價格下降,農業的貿易條件惡化。農民的主要收入來自農產品的銷售,而農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價格的下降必然導致銷售收入的減少。另一方面,農民購買的化肥、農具和各類生活用品的價格上漲。這樣,不管是用哪類商品衡量,農民的實際收入都是下降的。與之相反的是,城市的工業部門在原材料的需求和工業品的供給都處于有利地位。城市與農村的貿易好比行業間貿易,而城市與城市或城市內部則是行業內貿易。顯然,創造城市就業和收入主要得益于行業內貿易。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90年代之后的信息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興起,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很快,城市的行業間貿易劇增,而國家工作的重點又不在農村,這一期間農民的相對收入急劇下降。

(二)改革開放使勞動力大規模外流成為可能。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包括勞動力的有效配置。80年代初,中國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方面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又給農民自由支配自己勞動力的權力,使農村潛在剩余勞動顯化,加重勞動力剩余程度;80年代中期,國家放松政策,允許農民自理口糧、自籌資金到集鎮就業落戶;糧食生產的發展,使糧食市場逐步放。這些強化了農村勞動力外流需求,使農村勞動力在就業、生存上的限制逐漸減少。另外,城鎮中對住房、醫療、教育等福利和保障體制的改革,又使人們生活中的商品貨幣關系有了新的發展,對農民在城鎮中就業和居住的實際制約,也逐步減除。從而使農村勞動力外流在政策上得到保證,能夠較為自由地向外流動。

(三)觀念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人員流動已是司空見慣的事,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已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不管外出打工實際情況如何,看到他人外出打工,自己也要想辦法出外“掏金”。結果導致誰家子女不外出打工掙錢,會被左鄰右宿歧視,認為沒出息。所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外出打工潮,并把外出打工當成一種時尚和發家致富惟一出路。

(四)自然條件問題。

橫村鎮屬山區農業,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條件較差,社會化、商品化、專業化程度還比較低,交通又相對不便,農業人均年收入低下,無法滿足不斷發展的物質生活需求,更難以改變農村的貧困現狀,所以只好選擇外出打工掙錢“脫貧致富”。

三、采取的措施

從我鎮實際出發,因鎮制宜,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具體如下:

(一)發展高技術農業產業鏈

吸引外來投資和本地游散資金,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使農業變成一種生態型、科技型產業,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應加強科技的推廣力度,具體來說,一是加大對農民技術培訓,據橫村鎮農業辦的統計數據表明,僅2006年我鎮利用成校和外出聘請專家對我鎮農民進行一竹三筍、高山蔬菜等農業技術已達六百多人次。二是廣泛吸引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幫助和指導好農民。三是對農業科技推廣所需資金給予進一步的傾斜,提高農業的“造血”機能,增加農民收入,降低農業剩余勞動力規模。

(二)以多種經營方式,發展特色農業

發展壯大農村特色產業,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是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人們追求環境的品位發生質的轉變,回歸自然,享受純自然氣息成為人們追求的生活方式。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如農家樂,生態游等,既體現現代農業高效、外向、生態的本質內涵,又很好地展示現代農業,傳播農業文化,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同時也轉變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給農民致富提供了新的門路。我鎮的陽山畈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全村總人口900多,但種植桃花卻達2600多畝,每年桃花盛開時,舉辦桃花節,吸引八方來客,來觀光賞玩,等到桃子成熟時,邀請游客來采摘,開辦農家樂,給游客提供吃、住。這一方面給游客提供了配套設施,另一方面給農民提供了增收的另一種渠道。

(三)發揮政府職能,加強對農業引導作用

一是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目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狀況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因此農業基礎設施亟待加強建設和完善。同時當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又面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難得的機遇,國家財政中將有相當一部分用于農業水利、生態和農村道路等方面。就橫村鎮來說,2006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橫村鎮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政策》,對農村飲水、文化娛樂場所和村莊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制定了補償政策。二是引導好農業產業化經營,減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把農產品的產、供、銷聯結起來,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從而改變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渠道局限于農業生產部門的局面,形成農村勞動力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多部門就業的新局面。三是政府要從經濟上給予大力支持。農村的經濟基礎差,發展經濟困難重重。要想從根本上讓農民富起來,可依托農村優勢資源,對一些有潛力的特色農業進行補助。根據橫村鎮《關于加快橫村鎮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政策》指示精神,我鎮已對竹子產業,剛架大棚,高山蔬菜等出臺了不同程度的補助政策,還對創建品牌的農產品和各類基地進行了補助,補助力度總體在2000元以上,最高達到8000元,極大鼓舞了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

四、結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與時俱進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目標,即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統籌城鄉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然而,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一定素質的建設主力軍,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正是本文的根本目的。通過以上種種措施,必將減少農村勞動力外流,同時也有利于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研究報告(2001)》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及其影響》陳土根

[3]張金馬,《政策科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4]王建民胡琪,《中國流動人口》,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5]陶文達等,《發展經濟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田雪原,《大國之難――當代中國人口問題》,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

[7]朱國斌(譯),查爾斯?E?林德布洛姆,《政策制定過程》,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

[8]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