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組織設置的新探索

時間:2022-05-28 06:12:00

導語:農村基層組織設置的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基層組織設置的新探索

**市**區現有農村基層黨委2個,黨總支11個,黨支部40個。*年以來,區委圍繞提升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水平、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探索建立“聯村黨組織”,在不變更各村原有的行政設置、土地及財產所有權及債權債務的前提下,將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行政村聯合起來,由黨組織統一對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社會各項事業等進行規劃和協調,推動各種資源的統籌,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增動力,創新載體固本強基。新成立的聯村黨組織在區委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崗位+協會”的運行方式,增強了黨組織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最早成立的戴河黨總支以北戴河村原有的專業協會為依托,進一步細化完善了蔬菜協會、養殖協會、農產品深加工協會等各類農村專業協會,并逐步擴展推廣到朱莊、蘇莊兩個聯村,形成統一健全的協會網絡,促進了各項農業科技、市場信息的快捷傳播和應用。按照黨員和技術骨干“雙向進入、相融互促”的原則,一方面鼓勵黨員學習先進農業技術,提高其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引導技術骨干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提高其政策理論水平。車站黨總支立足聯村實際開展黨員“設崗定責、爭優創星”活動,增設了蔬菜種植、畜禽養殖、餐飲服務等崗位,與年終優秀黨員評選工作結合起來,為廣大黨員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提供平臺。

強內力,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戴河黨總支以北戴河村原有的規劃思路為藍本進一步修訂完善,形成了三村發展統一規劃。統一籌劃建設村民住宅樓,解決蘇莊、朱莊兩村部分村民多年來的住房難問題;新建高標準蔬菜大棚300畝,并通過農業技術協會加強指導,提高種植效益;在戴河河西籌建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逐步形成產、工、銷一體的農產品產業鏈條;擴大北戴河村畜禽養殖小區的規模,逐步將蘇莊、朱莊兩村的養殖戶納入其中,每戶平均可增加存欄值3000元左右;將三村沿戴河的300多畝廢棄河灘地開發成淡水養殖與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景觀帶,全部建成后戶均每年可新增收入3000元。

借外力,村企共建互惠雙贏。戴河黨總支依靠當地集發公司在資金、技術和管理上的支持,促進三個村的快速協調發展。一方面,在硬件建設上做文章,利用集發公司雄厚的財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入40多萬元修整田間路3000余米、排水溝渠6000余米,建起大棚、小棚、暖室等蔬菜基地600余畝,水、電、路、棚等配套設施建設大為改觀。另一方面,引入了企業化管理辦法,規定每名黨員、村民代表按聯系群眾的標準數獲得底薪,多聯系的部分按人數多少獲得加薪,并按月對所做工作進行考評,根據考評結果對分管班子成員、黨員和村民代表、所聯系村民進行一條線獎懲,極大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添引力,弘揚鄉風文明。區委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的要求出發,在各聯村大力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戴河黨總支按照“抓住一點、帶活一片”的指導思想,一方面從三村抽調精干力量查閱相關資料、走訪村內老人,廣泛了解掌握各村的民俗傳統、名人軼事、歷史變遷,以此為基礎修撰村志,并按月記錄村事村情,在年底匯總編寫大事記。另一方面借鑒北戴河村“四室一隊”經驗,在其它兩村推廣,建立了圖書閱覽室、娛樂室、棋牌室、文體活動室、文娛宣傳隊,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增強了村民對黨總支的精神歸屬感。

實踐證明,“聯村黨組織”模式能夠有效整合聯村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資源,加快強弱村之間的發展對接與共振,使二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是有利于統籌整合資源優勢,拓寬強村發展空間。例如北戴河村近年來在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設施蔬菜等方面發展迅速,但有限的土地、勞動力資源已不能夠與日益壯大的村域經濟相適應,制約了該村進一步發展。在與蘇莊、朱莊兩村聯合組建戴河黨總支后,三村土地資源得到綜合開發,將部分村民從零散耕種中解放出來,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補償款的收入,也增加了集體積累,為加快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相當一部分農業剩余勞動力都被安排到強村企業工作,既安置了剩余勞動力,又提高了農業的比較效益。

二是有利于縮小強弱差距,破除弱村發展難關。朱莊、蘇莊兩村耕地面積僅有893畝,人口不過500人,黨員人數總計不到40人。戴河黨總支成立前,兩村集體積累為零甚至為負。三村聯合后,蘇莊、朱莊兩村享受到了同北戴河村民同等的待遇,包括子女免費入托上學、退休養老補助等。隨著黨總支發展規劃的逐項落實,三村集體積累不斷增加,村民的收入日漸提高。車站黨總支為解決西坨頭村發展無項目、致富少思路的難題,推出優惠政策鼓勵西坨頭村民在北戴河火車站附近開設旅館、商店;吸納有駕駛技術的村民加入車站出租車隊;幫助組建蔬菜、養殖技術協會,傳播先進種養技術和致富信息,優化了全村的經濟發展環境。

三是有利于加強黨員管理,提升農村黨員素質。在“聯村”內引入分級管理模式,外力助推黨員素質提升。規定黨總支書記負總責,各班子成員向所聯系黨員和村民代表負責,每名黨員和村民代表分別向聯系群眾負責。對于職責到位、管理有序的給予獎勵,對于未按規定履行職責的除給予當事人相應處罰外,還要追究黨小組長及村“兩委”有關人員的責任。推行設崗定責管理制度,內力拉動黨員素質提升。全區農村黨員“設崗定責、爭優創星”活動開展以來,各村設立了符合本村發展實際的環境衛生、蔬菜種植、農產品加工、旅館經營等多個崗位,并在年末按照具體規定進行獎懲。這些制度的施行,為不同類型、專長各異的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共同發展搭建了新的平臺,增強了黨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

四是有利于更新觀念共創和諧,全面改善村容村貌。“聯村”農民廣泛參與經濟、社會和村民自治活動,在交往、協作和建設中更新觀念、開闊視野,打造文明和諧的生活家園。如今,自覺樹立新農村標尺和文明環保觀念,追求先進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自發行為。在聯村共建過程中,僅北戴河村就先后投資220萬元,56條主干道路全部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投資300余萬新建村民行政服務中心,修建了占地1800平方米的文化休閑廣場,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五是有利于化解基層矛盾,增強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聯村黨組織”的組建,產生了“大幫小、富幫窮、強幫弱”的聯動效應,化解了弱村在政治領導上力不從心的難題。聯村后的戴河黨總支積極深入村民調研走訪,召開座談會推賢納諫,統一了選民意愿,幫助朱莊、蘇莊順利選舉產生了村委會,加強了黨組織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戴河黨總支還積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指導、幫助古城村制定了科學發展規劃,解決了村民關心關注的遺留問題,使該村黨支部在村民中的威信日漸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