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

時間:2022-07-16 04:54:00

導語:如何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順應時代要求,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優化農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大力整合各種資源和要素,與時俱進加強“三農”工作,促進農村各行各業健康發展,全面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不斷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堅持改善民生,不斷解決農民生產生活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現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得到優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大,啟動了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重點推廣了一批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農業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以批發市場為中心、集貿市場為基礎、直銷配送和超市連鎖為重要補充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與此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民生活環境和農村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一系列有利條件。但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農業資源環境和市場約束增強,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的要求越來越強烈。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必將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三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全面把握新機遇新挑戰,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緊迫感,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繃緊,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就要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的區域化、標準化、產業化、機械化、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積極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努力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質量,確保農業不斷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第一,努力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一項重要任務。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進一步改變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局面,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完善農田水利建設規劃,整體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興建山區小型抗旱水源工程。要采取獎勵、補助等形式,調動農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要努力做好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工作,根據實際增加中型灌區骨干工程和大中型灌區田間節水改造資金投入。要搞好節水灌溉示范,通過采取宣傳、激勵措施等引導農民積極采用節水設備和技術。要繼續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產田,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支持農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

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推進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迫切需要,也為振興農機工業提供了重要機遇。各地區各部門應采取切實措施,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穩步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化。加強先進適用、生產急需農業機械的研發,完善農業機械化稅費優惠政策,著力扶持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專業服務公司。

第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特別是近年來,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進步和創新愈益成為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主要途徑和方式,依靠科學技術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愈益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戰略選擇,科學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愈益成為國家間競爭的焦點。現在我國已進入必須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科學技術作為解決當前和未來發展重大問題的有效手段,作為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內在動力,其重要性愈益凸顯。加強農業科技建設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的客觀需要。有關部門一定要著眼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著力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一是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繼續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加強各級農業科研中心創新能力建設,支持農業科技項目,扶持對現代農業建設有重要支撐作用的技術研發。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成果的集成創新和中試熟化。充分發揮大專院校在農業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完善鼓勵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引導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二是要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積極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節水灌溉技術,啟動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補貼試點,加快普及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積極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畜禽水產養殖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繼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改善推廣條件,提高人員素質。推進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繼續支持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著力培育科技大戶,發揮對農民的示范帶動作用。

第三,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健全的農業服務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夯實農業基礎地位,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進程;另一方面還要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一是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要繼續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加強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開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試點,繼續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省內外車輛無差別減免通行費政策。供銷合作社要加快組織創新和經營創新,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提高經營活力和市場競爭力。要通過實施財稅、信貸、保險等政策,鼓勵郵政等企業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充分發揮郵遞物流網絡的優勢,拓展為農服務領域。要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要鼓勵各類工商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農村市場建設和農產品、農資經營,培育一批大型涉農商貿企業集團。要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積極穩妥發展農產品期貨品種。要建立并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監測預警系統、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信息系統、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開發利用國際國內信息資源,完善信息服務網絡。要繼續推進“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范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建設,積極探索信息服務進村入戶的途徑和辦法,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制度,為農民和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二是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要繼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支持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用水管理和倉儲運輸等服務。要鼓勵農民圍繞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開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政策傳遞、科技服務、信息溝通、產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要鼓勵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組織,具備條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公益服務站。

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離不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民發展能力。要普遍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擴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規模,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要積極發展種養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經營主體。要采取各類支持政策,創新農業和農村人才評價、激勵和服務機制,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自主創業,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支持工商企業、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鄉土人才創辦現代農業企業。要建立和完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提升基層培訓能力,加快構建縣域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發展城鄉一體化的中等職業教育。要大力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養,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要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促進農民由體能就業向技能就業轉變。要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人員能力,建立農村基層干部、農村教師、鄉村醫生、計劃生育工作者、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及其他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服務人員的培訓制度,加強在崗培訓,提高服務能力。

第四,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完善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增加農業投入,是建設現代農業、強化農業基礎的迫切需要。要不斷開辟新的農業投入渠道,逐步形成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引導要素資源合理配置,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傾斜。要全面堅持并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要堅持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不斷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增加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擴大良種補貼范圍,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要通過結構優化增收,繼續搞好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和建設,支持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特色農業發展,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要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要通過降低成本增收,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促進秸稈等副產品和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要通過非農就業增收,提高鄉鎮企業、家庭工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要健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城鄉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向農業和農村流動,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互動互促。

鞏固農業基礎、加快農村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充分認識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把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關系全局的大事來抓,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在工作安排、財力分配、干部配備上,切實體現重中之重的要求。要采取政策支持、輿論宣傳、榮譽激勵等形式,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對農業和農村進行結對幫扶、智力支持,營造強農惠農的濃厚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