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要點

時間:2022-07-16 11:20:03

導語: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要點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全市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總體思路是: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一號文件及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市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任務,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努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一、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

(一)持續推進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繼續組織好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組織90%以上在編在崗基層農技人員開展包村聯戶服務,每名農技人員聯系服務科技示范戶數不少于5戶,全年上門指導服務10次以上,并完成年度《技術指導員手冊》完整填寫,農技人員聯系科技示范戶姓名、職稱、服務內容、聯系方式需在科技示范戶張榜告知。全市服務科技示范戶3000戶以上,建設科技示范基地20個以上,力爭農技人員入戶率和農民滿意率均達90%以上。推廣優質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加強中國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應用,充分發揮“中國農技推廣”APP作用,實現農業專家、農技人員和農民在線互動。圍繞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遴選農業主推技術;加強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設,組織開展引領性技術集成示范。

(二)組織開展基層農技人員能力提升培訓。按照省、市、縣三級培訓機制,建立遴選制度,繼續組織推薦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參加省級培訓。開展農技人員分級分類培訓、在職學歷提升。鼓勵農業類畢業生到基層開展農技推廣服務。支持和鼓勵科研院校、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開展農技推廣,構建政產學研推用“六位一體”推廣新機制。

(三)組織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支持有條件的縣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支持方式,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干、科研教學單位一線服務人員中招募一批特聘農技員,簽訂服務協議,落實相關待遇。

二、強化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

(四)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健全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制度。認真落實年度實施方案,著力完善培訓機制、模式,推動培育工作向提質量、增效能、顯作用轉變。2021年全市計劃培育各類高素質農民1480人,重點面向主要農產品生產,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經營管理型)和農機、植保等專業化服務人員;面向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培育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

(五)繼續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創業之星”評選工作。為加大本土人才培育,激勵農村實用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按照市人才辦《關于啟動2020年度市“鳩茲英才”申報評選工作的通知》(人才辦〔2021〕3號)精神,2021年繼續開展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創業之星”評選工作。按照好中選優、優中選尖的原則,精心組織,公開公平公正地評選出21位群眾廣泛認可、熱心公益事業、有良好口碑和聲譽的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創業之星”,并給予每位“創業之星”10萬元項目扶持資金。

(六)提升高素質農民學歷。認真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實施百萬鄉村振興帶頭人學歷提升計劃的部署,鼓勵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之星”、高素質農民參加高職擴招學歷教育。探索高素質農民培訓與學歷教育有效銜接,深化產教合作、校企合作,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鄉村振興骨干人才。培養農民大學生50人以上。

(七)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探索短期培訓、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銜接貫通的農民教育培訓制度。強化農廣校等公益性農民教育培訓機構主體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業科研院校、推廣機構、市場主體等參與培訓,推進教育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加強師資、基地、教材等基礎條件建設,推進線上線下培訓融合,推介名師和精品課程。積極搭建促進高素質農民發展服務平臺,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與惠農政策支持、金融信貸服務等相銜接,完善跟蹤指導服務機制,支持農民參加相關展示展覽、技能大賽等,宣傳展示高素質農民風采。

(八)提高農民身體素質。以全面提高農民身體素質為目標,以鄉鎮為重點,緊緊圍繞服務三農工作,積極推動我市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積極完成省農民體協下達的各項任務,參加全國和省級農民體育運動賽事2-3項。

三、提升農業科技創新供給水平

(九)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利用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優化布局,推動產業技術轉型升級。鼓勵農業科研人員、技術推廣人員通過下鄉指導、技術培訓、定向幫扶等形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示范戶、小農戶集成示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新品種。實施農業科技支撐行動,圍繞縣域主導產業,精準對接需求,整合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高素質農民培育機構資源,集成、示范、推廣產業鏈各環節關鍵技術,形成一批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建設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驗示范基地,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的作用。做好第五批“5111”產業創新團隊---市農業技術中心實施“特種稻選育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驗收工作。

(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屬地監管責任。將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內容列為農技人員培訓課程。壓實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企業主體責任,加強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流向管控,嚴查運輸、儲存、加工等過程控制措施落實情況,核查產品采購、加工、銷售、管理等檔案記錄,確保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全部用于原料加工,嚴禁改變用途。市、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對農業轉基因加工企業現場檢查覆蓋率分別為按季、月度達到100%。充分利用多種途徑,分層次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培訓活動,普及轉基因生物安全知識和法律法規。

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十一)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組織實施好農作物秸稈產業化利用民生工程,完成省下達的各項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確保2021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以上。制定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做好對各縣(市)區協調調度、技術指導、督查調研和績效考核評價工作。繼續積極組織參加2021年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推進簽約項目落地。大力培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典型模式。

(十二)做好農村能源建設。積極組織開展綠色能源示范村鎮建設試點,探索建設低碳零碳排放村鎮。加快農村沼氣轉型升級,對我市秸稈綜合利用和能源化利用、農村戶用沼氣和沼氣工程進行深入調研,摸清情況,查找問題,推動農村沼氣設施安全處置。

(十三)抓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行耕地分類管理,切實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力度;加強安全利用類耕地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風險管控措施;落實嚴格管控類耕地種植結構調整、退耕還林等措施。建設一批耕地土壤改良與安全利用集中推進示范基地,打造規模化治理示范樣板。加強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省控監測網建設,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

(十四)推進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加強農用薄膜使用、回收監督管理,大力推廣標準地膜。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開展農膜回收示范縣建設。加強科技支撐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廣,持續開展農田地膜殘留監測工作。建立考核獎補政策,用于對農戶撿拾、回收網點、集中儲運處理等環節補助。力爭全市農膜回收率達到81%以上。

(十五)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推進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控,組織開展集中滅除宣傳活動,加強技術培訓。開展農業類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工作。啟動第二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申報工作,接繼開展地方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工作。

五、加強農業科教環能工作隊伍建設

(十六)加強自身建設。健全責任制度、報告制度和考評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推進農業科教環能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大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提高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加強農業科教環能系統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引導自覺踐行“一懂兩愛”要求。

(十七)開展調查研究。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高素質農民培育、秸稈綜合利用和農業環境保護等工作重點,深入縣鄉村開展專題調研,及時發現和總結基層創造的新經驗和新做法,吸收轉化成為破解農業科教環能工作熱點難點問題的具體措施。

(十八)強化宣傳推動。繼續與傳媒集團做好農業電視欄目《鄉約鳩茲》的拍攝播放工作,突出宣傳重點,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各級各部門在探索農業科教環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中涌現的生動事例,努力營造良好的科教興農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