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管理改革與發展研究
時間:2022-07-16 11:14:44
導語:小學德育管理改革與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和新課改教學政策的不斷深入推進落實,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小學德育教育的開展和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也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而在當今的大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教育理念和德育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小學德育教育和德育管理模式迫切需要進行創新改革,融入更多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形成獨一無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品牌。本文將結合本校的“心安教育”品牌來展開闡述,深入分析目前在小學德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基于“心安”育人模式來探究未來小學德育管理工作的發展方向,力求為國家未來的建設發展而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推動地方小學德育教育的不斷前進。
關鍵詞:小學德育管理;“心安”育人模式;發展探索;策略建議
“心安”育人模式是本校的特色教學品牌,濃縮了當地的歷史、人文特色與近展特征,是以“和樂”為主題,開啟“心安”的教學模式。拋去育人模式不談,地處偏僻的農村小學在德育教育的改革發展上,本身就受到了地理位置、經濟條件和教育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如果學校的德育教育模式沒能與當地的鄉土資源和教育特色相融合,那么就是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簡單來講就是指一味套用別人的教育模式,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的教學情況而造成問題。尤其是在新課改的教學大環境下,德育教育的開展與管理關系到學校教育的發展,更與國家的未來建設息息相關,農村小學理應重視對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改革,讓其成為構建素質教育現代化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推動農村小學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必要手段。
一、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小學德育管理探索
(一)“心安”育人模式內涵探索
現今“新安”地名本是取自“心安”二字。據記載,早年朱熹之師劉屏山后裔(劉完)為避戰禍,至閩遷常,居新安里,帶領子孫后輩在此安居樂業,始建公祠。雖然新安地處偏僻,但近年來有大量外來人員的輸入,本地也在大力發展“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特色文化。因此,學校結合了當地的人文特色,決定以“恬淡清凈心安然”作為教學文化,創建“心安教育”品牌,堅持文化育人的道路。
(二)農村小學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長久以來,偏僻的農村小學教育體系中對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班主任、少先隊、學校、教師之間缺乏凝聚力,導致德育教育開展仿佛一盤散沙。而進行了針對性的德育教育管理之后,一是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會有一個健全的系統;二是可以將學校的各個部門,包括教師和學生聯系起來,共同為德育教育的開展而努力;三是明確教育分工,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三)農村小學德育未來發展路線
在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農村小學德育教育未來的發展路線一定是與國家教育政策相契合的,同時作為有特色文化和歷史的地方學校,將德育教育與鄉土教育資源相融合也是必然趨勢,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融合“心安”教育品牌,構建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體系,促進師資力量趨于完整,以此來不斷提升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的質量,這就是未來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發展的大致路線。
二、目前農村小學存在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問題
(一)德育師資水平參差不齊
農村小學地處偏僻,無論是整體的生活環境還是經濟實力都無法與城鎮地區相比較,自然愿意來到農村小學任教的教師教學水平不會特別突出。在目前的農村小學教師團隊中存在的差異性問題較大,老教師極難轉變教學理念但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年輕教師思維活躍卻缺少實戰經驗。在面對德育教育這個問題上很難做到觀點統一,參差不齊的教學水平也給學校德育教育的發展帶來了阻礙。
(二)德育模式體系缺乏設計
相較于城鎮小學開展素質教育早、貫徹深入的情況而言,農村小學對素質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貫徹都不夠深入,農村小學更是缺乏系統性的德育教育管理設計。大環境促使農村小學在教育中更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升學情況,對德育教育則沒有那么重視,因此才會出現德育教育管理體系不完善的問題。
(三)德育本土優勢體現不佳
本身擁有特色鄉土資源的農村小學德育教育應當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對家鄉鄉土資源的實踐開發力度還不夠大,沒能做到真正拓展教育范圍。導致德育教育缺少一些實踐性的教育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特色德育教育的優勢也沒能發揮出來。
三、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小學德育管理實踐
(一)轉變管理理念,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帶來的禁錮
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農村小學德育管理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先轉變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慣性思維。學校負責管理德育教育的領導和教師要打破傳統教育理念帶來的思想禁錮,從新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環境中吸取寶貴的經驗和思想。對本校的特色“心安”教育品牌有一個深入透徹的了解,只有管理者理清了思路、下對了決策,學校的德育教育才能一步步走上正途。例如:現在學校的大部分教師都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他們不愿意跳出傳統教育模式的“舒適圈”,對新的教育政策和“心安”教育品牌不了解,那么學校負責德育管理的領導就要自己先了解。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一層一層傳遞下去,把重視學校德育教育開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從上而下糾正學校不正確的德育教育風氣。
(二)結合教育品牌,構建地方特色性德育教育模式
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管理改革,自然要將學校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與“心安”的育人模式進行充分融合,構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在原有的德育教育基礎上增添更多的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素養,保障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的形成,讓農村的德育教育管理更加多樣化,提升德育教育的質量。例如:新安依山傍水,周遭數不清的青山秀水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舒適的環境令人心曠神怡,在這里生活的節奏不由自主地慢了下來。學校德育教育的領導也對這一點深有感觸,力求要把德育教育與“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一點相契合,引導學生從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家鄉的脈搏與氣息,結合教育品牌來構建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模式。
(三)利用鄉土資源,組織開展實踐性德育教育活動
在上文中提到目前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缺乏實踐性的教育活動,因此應當充分發揮鄉土教育資源的優勢,利用本地的鄉土資源來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性的探究學習活動。秉持著寓教于樂的理念來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獲,調動小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將“心安”育人模式的特點展現出來,豐富教學資源。例如:農村小學的周邊都有一些歷史遺跡和文化圣地,像供游客賞玩嬉戲的山脈、峽谷、生態園等地。學生在游覽這些自然風景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大飽眼福,更能夠感受到大自然孕育萬物的鬼斧神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種植園、博物館與農田中,在參觀完風景勝地之后,就要帶領學生走進當地的工業園區和博物館中,讓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勞動所創造的巨大財富以及古人的智慧結晶,充分利用鄉土資源來構建“心安”育人模式下的農村德育教育模式。
(四)注重家校合作,為學生創設更舒適的成長環境
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覷。我們在完成德育教育管理改革的過程中,要注重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開展,積極與家長取得長久有效的溝通聯系,盡最大的可能來為學生創設一個舒適的家庭環境,也轉變農村家長的育兒觀念。例如:學校可以組織開展關于德育教育的知識講座,邀請學生與家長一起參加。在講座上請德育教育的專家和優秀教師來向我們傳遞知識,提升家長對于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且引導家長正確開展家庭教育,促成一個學校和家長雙向溝通的局面,讓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來幫助家長解決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擴寬小學德育教育的管理范圍。
(五)加強自我管理,充分發揮出教師模范帶頭作用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的原因,一般都存在很強的“從師性”心理,也就是會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們學校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說的話和做的事都要三思而后行,避免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更要小心學生模仿教師的不當言行,否則就會給德育教育的開展和管理改革造成重重困難。例如:無論是學校日常授課的教師還是負責管理德育教育的領導,都要做好嚴格的自我管理,時時刻刻將充滿自信與希望的一面展現給學生。在與學生相處時更要拋棄“師尊生卑”這種錯誤的傳統觀念,要用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的思維方式進行表達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學校領導和教師也能提升自身的修養與行為規范意識,一舉兩得。
(六)拓展教育渠道,合理利用現代化的互聯網技術
隨著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幾乎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農村小學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自然也少不了互聯網的身影,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要合理利用互聯網來拓展教育渠道,給農村小學德育教育和管理帶來新的面貌。例如:學校的領導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與教師、家長保持聯系,像QQ、微信等軟件都是十分便捷的溝通渠道。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分享關于德育教育的文章到微信公眾號上,這樣不僅是本校的學生和家長,社會各界人士都能通過互聯網來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七)創新管理機制,促進學生與教師的多元化發展
所謂創新管理機制就是指對傳統的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管理體系進行改革,拋棄一些繁瑣且不必要的步驟,按照“心安”育人模式的特點來新增一些管理方式,并以此來給予農村小學德育教育和管理更多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和教師都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完成個性化與多元化的發展成長,推動農村小學德育教育與管理的不斷前行。例如:在過去的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管理中,總是習慣讓班主任來全權負責,既要與家長緊密聯系又要制定德育教育內容和教育規劃,這無疑加大了班主任的教學壓力。因此改革后的德育教育管理會分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個板塊,分別由不同的教師或者學校領導來負責,三位一體共同促進德育教育的順利開展,各有所長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小學德育管理的改革與發展,既是順應新課改教學政策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地方農村小學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最佳途徑。小學教育應當更加關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與道德觀念的正確形成情況,將“立德育人”教育理念銘記于心,把學生培養成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棟梁之材,實現德育教育的最終價值。同時,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改革也與當地的教育特色有脫不開的關系,基于“心安”育人模式的小學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能夠更好地保障德育教育的開展與發展。相信在正確的管理和領導下,本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夠盡快駛入正軌,為偏遠地區的農村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為未來國家與社會的建設發展貢獻一份微薄力量。
參考文獻:
[1]趙建明.芻議農村小學教育中的德育管理[J].成功(教育),2020(2).
[2]白懷禮.為發展奠基關注農村小學教育[J].淄博師專學報,2020(3).
[3]李常.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吉林教育,2018(29).
[4]陳海鵬.對信息化時代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2).
[5]馬世菊.借助于媒體工具推進農村小學教育方式革新[J].科技資訊,2020(6).
作者:劉紅娟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新安小學
- 上一篇:研究生美育教育實踐路徑
- 下一篇: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