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局愛國衛生工作意見
時間:2022-05-25 09:33:08
導語:糧食局愛國衛生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全面推進我區第六次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工作,切實落實《市區第六次國家衛生城市復審迎檢任務分解表》的各項任務,根據區委辦、區府辦《關于印發<市區第六次國家衛生城市復審迎檢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區糧食局結合本系統實際,現提出2015年愛衛工作意見。
一、完善組織機構
按照國衛復審工作要求,成立區糧食局愛衛工作領導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購儲股,聯系電話:。各公司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第六次國衛迎復審工作的領導,各公司的負責人是本次國衛迎復審工作的主要責任人,要親自抓好此項工作,對照國衛標準及工作職責層層分解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
二、明確工作責任
(一)認真對照國衛標準和本組工作職責,組織開展專業督查,進一步梳理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整改,確保在國衛復審前全部整改到位。
(二)在全面做好迎檢工作的同時,認真準備好受檢現場和受檢線路。
(三)進一步查漏補缺,完善軟件資料。
(四)繼續堅持包區域的包聯責任制,在整個迎檢工作中,根據本實施意見,對所負責的區域和聯系單位實行定點聯系制度和責任包干制度,任務有交叉的,應相互協調配合,杜絕推諉現象的出現。
三、加大整治力度
各公司務必認真落實愛衛工作各項經費,購置消殺藥物和器械,對鼠、蚊、蠅、蟑螂進行強化消殺。川穗公司搞好轄區內的除“四害”工作和自身及周邊的環境衛生;開元公司做好各資產網點的除“四害”和環境衛生工作,督促各商家加強對自身環境衛生的整治;機關主要協助和配合好聯系社區做好環境衛生整治及其他迎檢工作,督查各公司國衛迎復審進展情況。“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主要由購儲股牽頭落實行業滅鼠用藥及技術指導。
四、扎實開展自查,做好迎復審準備
自查工作由領導小組組織,在迎檢前每半月開展一次全方位的自查活動,對檢查發現的問題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時整改完善。各公司要立即行動起來,按照國衛標準健全各項組織機構,充實領導組,務必在4月底前全面完成迎檢各項工作。
(一)受檢現場準備:按照區國衛復審迎檢工作方案的要求,區糧食局負責所管范圍的糧庫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搞好環境衛生治理,定期開展藥防、技防。各工作組對各自負責區域的環境衛生、辦公區域、宿舍樓院、廠區、庫區進行徹底清掃,消除暴露垃圾和“立體垃圾”,清除“牛皮癬”,疏通陰陽溝,鏟除“四害”孳生場所,認真落實“門前三包、門內達標”,以及公共地段環境衛生的整治。準備迎接省級技術評估以及全國愛衛專家組的暗訪。
(二)資料準備:按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和區迎檢指揮部的要求,完成資料分類整理、裝檔、歸卷,以文字資料為主,輔以圖片,迎檢資料要全面反映近3年來鞏固國衛成果、建立長效機制的情況。川穗公司要整理好自身的資料,以備迎檢時調閱。4月20日前,川穗公司報送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總結到區糧食局購儲股。
五、強化宣傳,開展好健康教育工作
以國衛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宣傳為重點,進一步強化宣傳教育工作,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全系統職工健康知識知曉率和行為率,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動手”的良好社會風尚。在春季“四害”繁殖期間,組織開展以除“四害”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活動,引導全民參與除“四害”工作,降低四害密度,降低傳染病發病率。同時結合糧食加工車間的粉塵崗位廣泛開展健康教育,使職工懂得勞動保護,養成自覺戴防塵面罩的習慣。
六、強化食品安全
根據《區食品和生活飲用水安全工作組關于第六次國衛復審迎檢食品和生活飲用水安全工作方案》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規范經營行為,針對大米加工、流通環節,開展原糧衛生、各類性質糧食質量的檢查,嚴厲打擊以次充好以及非法使用添加劑的情況。加工車間應單獨設立更衣室,成品糧按規定離地隔墻、堆放規范整齊。
七、劃片包干,分片督導
為更好的對所屬行業單位和地段的衛生工作開展督促、檢查和專項整治。我局實行分片督導的原則,對整個迎檢工作分三個組進行督導,即“除四害”、聯系街道辦及社區、本局所轄辦公區域以及家屬樓院。整個迎檢工作由局長負總責,各組負責人按照職責要求,相互配合,協同作戰,確保此次國衛迎復檢工作圓滿完成。
第一組(“除四害”組):由。負責督查轄區糧食企業及糧店的“除四害”工作。
第二組(聯系街道及社區):由負責。協助和配合聯系街道及社區做好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及其他迎檢工作。
第三組(本局愛衛工作):由同志負責。協助社區做好本局家屬樓院的環境衛生工作及其他迎檢工作。
八、鞏固國衛成果,確保復審成功
國衛迎復審是我區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5月份接受省愛衛會正式組團檢查后,還將接受全國愛衛會的暗訪抽查。各股室、各公司要發揚連續作戰的作用,做到工作不停、力度不減,繼續鞏固愛衛各項成果,確保國衛復審一舉成功。
- 上一篇:本科院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改革論文
- 下一篇:初中物理課程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