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發展工作總結
時間:2022-03-03 03:11:00
導語:工業園區發展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做法和成效
園區是招商引資和發展工業的主要載體。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搞好園區建設,為全縣工業發展搭建了一個較好的平臺。20*年,園區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0.3億元,工業增加值3.29億元,稅收17*萬元,分別占全縣工業的%、%和%,成為縣域經濟最重要的增長極。
(一)與時俱進,思路逐漸完善
19*年,我縣開始興辦鄉鎮工業小區;20*年3月,在原有的鄉鎮工業小區基礎上,規劃興建了錦繡谷工業園,即現在的A區;20*年7月著手興建B區;去年又開始規劃和興建C區,還對D區進行了規劃和預留。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思路逐步清晰,先后對園區發展的功能定位、指導思想、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等進行了明確。在“十一五”工作規劃中,我們提出園區的功能定位是“決戰工業的主戰場、擴大就業的主渠道、財政增收的主要增長源、科技創新的主要示范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擴大規模、增強功能、改進體制、完善機制,使之成為規模適中、功能完備、管理科學、自主發展的經濟主體”;發展戰略是“繁榮A區、豐滿B區、建設C區、規劃D區”;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0億元,園區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創稅達1.5億元以上。這樣,明確了園區的發展方向。
(二)注重規劃,特色逐漸形成
先后聘請江西省環境設計事務所、同濟大學和浙江大學等省內外知名的規劃設計院進行規劃設計。規劃中,注重四個結合。一是與城市發展相結合。堅持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編制園區規劃,按照“工業園區、城市新區”的要求精心選址,合理安排園區的基礎設施、三產服務和專業小區,著力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功能齊全、富有特色的城市新區。二是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按照分行業定區域布局、有利于產業發展的原則,在C區、D區規劃安排香料化工、輕工紡織、機電冶金和食品加工四大產業小區,促進產業集聚。三是與專業小區發展相結合。采取“區中建園”、“園中建城”等方式,著力吸引大企業、大財團前來組建基地、包片開發,創辦園中園、特色園,推動產業集聚,形成專業突出、特色鮮明、集聚發展的園區經濟。
當前,正在興建總投資2.5億元、占地面積400畝的韓國建材工業小區,總投資1.8億元、占地200畝的臺灣紡織工業小區,總投資1.5億元,占地200畝的浙江機械工業小區。此外,總投資1.8億美元、占地2400畝的泰國工業小區己于今年3月10日正式簽約;還有香港工業小區正在洽談,兩位英籍香港客商有意前來投資。四是與長遠發展相結合。去年,濟廣高速**段走向勘測結束,我們不失時機地啟動了D區規劃,對縣城至高速公路下口5公里道路兩旁約萬畝土地進行全面控制、預征和規劃。至此,我縣工業園區規劃和控制總面積10多平方公里,近1.7萬畝,可以確保未來五至十年的工業發展所需。此外,立足當前實際,著眼長遠利益,從今年開始,我們還著手控制兩條國道沿線兩旁縱深500米的土地。
(三)推進建設,框架逐漸拉大
幾年來,我們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擠出財政資金、引進客商資金、吸納社會資金,不斷推進園區建設,拉大園區框架。20*年至20*年,縣財政共投入建設資金7000多萬元(其中2005年2000萬元,20*年2400萬元),帶動客商和社會資金投入2.5億元,先后建成了A區1800畝、B區1000畝,并正在建設C區5000畝。建設中,我們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按照“七通一平”的要求,分期推進,滾動開發,采取“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班人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五個一”辦法扎實推進,確保建設質量。
(四)強化招商,產業逐漸集聚
幾年來,我們堅持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努力實現園區建設與招商引資同步發展、良性互動。20*年至20*年,我們著重解決“有園區無企業”問題,廣泛招商,四面出擊,著力引進客商、引進項目;2004年以后,著重解決“有企業無產業”問題,注重圍繞企業配套、產業集聚來招商,并逐步形成了香料化工、輕工紡織、機電冶金和食品加工四大產業支柱;去年以來,則注重解決“有產業無龍頭”、“有產業無特色”問題,采取“一廠一策”、“一事一議”、“園中建園”、“園中建城”等方式方法,致力招大客商、引大項目、建特色園,引進了5000萬元以上項目7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個,其中,引進了韓國建材工業小區、臺灣紡織工業小區、浙江機械工業小區。20*年,四大支柱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1億元、工業增加值億元、稅金2014.1萬元,分別占全縣工業的%、%和78.4%。其中,香料產業己成為全國第二大的基地,芳樟醇產量占了全國市場的75%以上。
(五)改進體制,管理逐漸加強
根據市委、市政府精神,我們結合實際,著力推進園區人事體制、經費保障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為園區發展注入活力。人事體制方面,去年,安排了園區管委會40個編制,目前,實際到位人員27人,比過去增加了18人。其中,園區黨工委書記通過全市公推公選產生,管委會主任由縣政協一名副主席兼任,7名副科級領導通過向全市公開招考選拔,其余人員全部在全縣公開、擇優選調,并實行一年的試用期。經費保障方面,縣財政全額支付人員工資和公用經費,其中,人均公用經費每年1萬元,遠遠高于全縣2500元的平均數。管理體制方面,依照縣委、縣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工業園區發展的決定》,成立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實行黨工委、管委會聯席會議的民主決策機制;設立了財政、國土等7個職能分局;將原秀谷鎮港東、陶家2個村委會劃歸園區管轄,將兩條國道兩邊的招商引資企業劃歸園區管理;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對園區企業實行封閉管理。
(六)大力扶持,效益逐漸顯現
為了扶持企業做大做強,縣委、縣政府每年挑選一批實力較強、潛力較大、科技含量較高、財稅貢獻較多的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安排縣級領導和縣直單位掛點幫扶,給予重點扶持。2004年縣財政設立了“四大獎項”,即納稅大戶獎,對上交稅收100—200萬元以上的,給予1.5%的獎勵;企業管理獎,企業通過ISO9000等系列管理體系認證的,每個項目獎勵1萬元;企業創品牌獎與著名商標獎,企業獲得國家名牌或馳名商標的,或者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的,獎勵2萬元;獲省名牌或者省著名商標的,獎勵0.4萬元;企業人才貢獻獎。20*年又設立了“三項基金”,即:企業貸款貼息基金100萬元、貸款擔保基金300萬元、技術改造基金400萬元。
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園區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至去年,園區共引進企業家,其中投產的49家、正在興建的家、即將開工的家。20*年,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億元,比上年增長%,占全縣工業的%;工業增加值達億元,增長%,占全工業的%;上交稅金17*.1萬元,增長39.71%,占全縣工業%;實現出口創匯174美元,占全縣100%;安排就業4296人,增幅20.67%。同時,納稅過百萬元的工業企業從無到有,2005年發展到4家,20*年達到11家。20*年至20*年,全縣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園區拉動占了50%以上。
二、困難和問題
一是產業層次較低。目前,園區引進的企業多數規模不大、科技含量不多、產品檔次不高,多為中間產品或低檔產品,產業層次較低,經濟效益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特別是前期,可以說是饑不擇食,“撿到籃里的都是菜”,引進的幾乎是清一色的“袖珍企業”。
二是招工融資困難。由于用工待遇不高、保障不力等原因,園區企業招工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受政策制約,金融部門對企業的支持十分有限,企業融資成本高、困難大。
三是建設速度不快。總體上看,當前,園區的基礎設施和引進的企業,建設推進速度還不快,與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形勢還不相適應,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四是用地指標不足。我縣每年用地報批指標不到200畝,而經營性建設用地就要150畝左右,用于園區建設的指標很少。國家工業用地最低限價政策的出臺,也給我們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的土地操作增加了困難。
五是服務水平不高。總體而言,當前,我縣園區的管理水平、服務質量還不高,不能完全適應規模擴展、項目進展和企業、產業發展的需要。
三、對策和打算
(一)增加投入,加強基礎建設
縣財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以上,在繁榮A區、豐滿B區的基礎上,加快C區建設,抓住濟廣高速動工契機,適時啟動D區建設,為招商引資和工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今年,重點推進C區建設,確保在6月底前打通C區各條主干道,搞好水、電、路、護坡、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年底前完成殯儀館搬遷工作。設立園區發展基金,增強園區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發展基金包括六大來源,即:園區內土地出讓金的5%、園區內企業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的10%、園區內企業當年新增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的20%、每年財政安排給園區的項目資金和園區向上爭取的項目資金、園區企業的技改資金、園區工業土地的出讓收入。以上六項收入每年2500萬元左右。同時,進一步創新思路,建立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運行機制,著力形成財政出一點、客商墊一點、單位和社會助一點、銀行貸一點、向上爭一點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強化舉措,加快建設步伐
從今年起,我們堅持每月對園區調度一次工作,分析形勢,現場解決問題。成立重點工程督查小組,對包括園區建設在內的重點工程項目進行專項督查,做到一月一通報。建立獎罰機制,對施工隊伍晚上施工、雨天作業給予獎勵,對拖延工期給予處罰,確保施工進度。前不久,出臺了《**縣工業園區管理細則》,對入園項目的建設期限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凡一般性企業簽訂入園合同后,必須在2個月內完成規劃設計,3個月內開工建設,一年之內竣工、投產。
(三)實出重點,推進產業招商
只有強化招商,源源不斷地有企業進入園區,園區發展才有后勁、才有活力。一是瞄準重點區域,突出專業招商。全縣每年組建10個以上的招商專業小分隊,瞄準浙江、福建、廣東以及臺灣、韓國、泰國等重點區域,開展專業招商、蹲點招商。二是瞄準重點客商,突出以商招商。加強與現有客商特別是重點客商的聯系,完善促進以商招商的激勵機制。三是瞄準重點產業,突出產業招商。圍繞現有產業,著力于招大客商、引大項目,重點引進產業配套性強、關聯度高的企業,推動產業集聚、企業集群、產品鏈式化發展。四是瞄準優勢資源,突出資源招商。圍繞我縣優勢礦產和優勢農產品等資源,開展資源招商,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今年,力爭全年引進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0個以上。
(四)破解難題,提高服務水平
一是破解招工難題。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平臺,并整合勞動人事和農業、扶貧等部門的培訓資源,強化技術技能培訓。成立企業用工服務領導小組,建立工業園區、用工企業、勞動人事部門、服務單位和鄉鎮“四位一體”的企業用工服務體系,使用工、招工、培訓相互貫通、相互銜接、相互配套。鼓勵客商和其他社會力量,在工業園區及其周邊地方興建職工公寓和廉價出租房,改善工人住宿、生活條件。協調企業解決好員工工資、勞動保護、養老保險等待遇問題,做好留住工人的工作。二是破解融資難題。完善銀企聯誼制度,定期舉行銀企聯誼或銀企座談會,推動重點企業與銀行聯姻,加強合作。繼續推行金融工作“三項機制”,調動金融部門支持企業發展的積極性。以園區為平臺建立企業融資擔保機構,用好貸款貼息和貸款擔保基金,推動企業融資工作。三是破解用地難題。
主要從五個方面努力:第一,分類落實。大項目分類進園區,把投資規模小、占地多、稅收少的項目安置到鄉鎮發展;第二,多征勤批。加大征地力度,多向上級報批,實現滾動發展;第三,嚴審節用。嚴格審查項目,控制用地規模,杜絕土地浪費;加大A區、B區企業的土地清理工作,盤活土地;第四,挖潛增效。將每畝土地最低投資控制標準由40萬元提高到50萬元,嚴格執行建筑容積率標準,推廣建設多層廠房,控制工業用地綠化率,推進節約用地,提高利用效率;第五,規范操作。對新入園項目,在開工時間、建設速度、土地辦證等方面,加強約束,嚴格把關,防止出現土地閑置現象。
(五)改進體制,增強園區活力
今年,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改進園區用人機制、投入機制、決策機制、管理機制,進一步提升承接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內在活力。一是下放權力。在行政審批、人員調配和財政收益支配等方面,賦予園區更大的自主權。二是健全機構。成立工業園區派出所,國稅、地稅、工商等部門抽調精干人員,進駐園區統一辦公,由園區統一指揮、調度。三是改善條件。增加園區工作用車,添置辦公設施,將園區管委會遷入園區辦公。四是完善激勵機制。進一步健全考核考評制度,完善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有高有低的激勵機制,更好地落實工作責任,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
- 上一篇:曾國藩思想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國土部門治理商業賄賂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