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隊伍建設個人工作總結

時間:2022-02-25 03:51:00

導語:教師隊伍建設個人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隊伍建設個人工作總結

一、目標“內涵”,科學規劃基層教師專業成長新思路

1.專題解讀基層教師的專業內涵。

時代在飛速發展,對教師內涵的要求在提高。為了統一認識,糾正誤區,我們首先召開了專業內涵解讀的專題研討會。突破了對教師基本功“三字一話”的傳統觀念,刷新了教師專業成長新的內涵要求:突出了教材文本的解讀能力、學生學習現狀的調研能力、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師生人際溝通的能力等重要指標。技能層面突出了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通過專題解讀,理清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目標結構。

為了使專業內涵更明晰、更細化,我們還以高萬祥的《優秀教師的九項修煉》為基礎讀本,讓基層教師對專業成長的目標結構有一個更明確的認識。讓基層學校對專業成長的考核目標更明確。

2.校本規劃基層教師隊伍建設思路。

在全面分析和明確新時代教師專業內涵的基礎上,我們要求各校根據本校實際,科學制定校本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路,既找出本校的學科優勢、年段優勢,也客觀分析本校的弱勢層面。制定有針對性的、切實有效的建設思路,通過掛鉤結對、網絡聯誼等友好措施,促進學校教師結構的整體發展。

鎮教辦在校際層面推進了鎮域平衡,就重點學科建立了掛鉤聯系制度,尤其是小學英語學科將中心校與一般小學之間建立了常規性的聯系制度;體育學科建立了常規性的教研制度,促進校際間的學科平衡。

二、突出“專業”,科學搭建基層教師專業成長新平臺

為突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專業需求,我們在搭建成長平臺上根據時代需求做了新的思考。

1.平民化的日常觀課;

日常的基層觀課議課應當面向廣大的基層教師,走大眾化的運行思路。我們在制定觀課評議重點時著眼于平民化的視角,突出基礎性、可操作性、大眾化和平民化的要求。淡化評價意識,濃厚研究氛圍;淡化區分意識,濃厚團隊氣氛。以討論和改進常態化的日常課為校本研修的工作重心。積極推動了各基層學校同事之間平等的相互觀課議課,帶動了基層廣大教師日常課堂教學智慧的積累與提升。

2.草根化的微型課題研究;

我們依托縣教科室制定的微型課題管理機制和網上微型課題研究成果的交流平臺,完善了鎮校兩級的微型課題日常管理制度。學校根據校本實際引領所有教師制定切實自身教學實際的微型課題,實行過程性的引領和管理;鎮教辦負責對各校典型的微型課題進行逐周的網上交流和管理,期末進行綜合評價交流。通過強勢的過程性引領,涌現出了不少草根化的研究典型:如延壽小學仲海燕老師的情景作業研究,光榮小學洪海花老師的數學空間感培養研究,壯志小學徐靜老師寫字姿勢的糾正研究,薛峰林老師中高年級的朗讀研究等均已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3.正常化的讀書反思;

我鎮正常建立了面向基層每一位教師的讀書反思制度,期初逐一登記每位教師的讀書計劃,期末進行專題讀書的檢查評比。具體做法是:要求每位教師確定至少一本本專業的教育期刊,報學校和鎮教辦登記備案,期末的讀書實踐心得評比必須圍繞期初確定的教育期刊來寫。另外還可以登記一兩本本專業的教育理論專著供選擇閱讀。期末寫的心得必須既有閱讀又有實踐內容,必須是真正實踐意義上的心得。這種制度化的操作引領了相當一部分青年教師走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反思相結合的成長之路。

4.現代化的網絡教研。

現代化的網絡教研可以開闊青年教師的視野空間,可以突破現場教研的專制氛圍,引導青年教師在務實、民主、平等的網絡教研氛圍中找到真實的自我。進一步強化網絡資源本土式內化、網絡互動延伸式深化、網絡主題研討式轉化。引領部分青年骨干教師利用鳳凰語文網、××小數網、××信息技術網、××教育博客等網絡平臺,強化自身研修,拓寬研修視野,展示研修成果,提升專業素養。

三、強化“團隊”,科學構建基層教師合作共進新網絡

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要獲得飛躍性的發展必須依托團隊的力量,一個學校、一個地區要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也就必須精心組織好教師團隊,實現團隊式的合作共進。我鎮根據本鎮實際構建了橫到邊的中心教研組、縱到底的層級掛鉤聯系制度,同時輔以對非正式團體的關心和支持,以便給團隊成長注入不竭的活力。

1.橫到邊的中心教研組;

近3年來,我鎮根據縣教研室的統一部署,建立了覆蓋所有教師的中心教研組,小學按照年級段分別建立了低、中、高的語文、數學、英語教研組,綜合科獨立建組。初中建立了語文、數學、英語、政史、理化、綜合等教研組,每兩周至少活動一次,正常了中心教研組的活動制度。期末組織相應的考核評比。

2.縱到底的層級掛鉤聯系;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部分教師在教研組活動中是邊緣化的。針對這種現象,我們還建立了層級掛鉤聯系制度。每一位新分配教師均掛鉤一位骨干教師,每一位新崗教師(新調進、新轉崗)掛鉤一位骨干教師,每一位骨干教師掛鉤一位學科帶頭人。形成層級專業成長機制。保證了基層教師梯隊化得專業成長。

3.重視非正式團體的推動作用;

民間自發的非正式群體是一種活力很強的專業成長共同體,我們也給予了格外的關注。首先從輿論宣傳上支持自覺自發的成長行為,其次還從行政上給予相應的保障與支持。西場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就能自發組織常態化的話題沙龍,有力帶動了數學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

四、統籌“管理”,科學建立基層教師專業成長新機制

為配合教師三年成長規劃的實施,鎮教辦統一出臺了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實行上學期初評,每學年總評的常態考核機制,并將考核結果與校(園)長的年終考核相掛鉤。同時在常態化考核的基礎上配套了相應的激勵問責制。對成長規劃實施到位的個人和單位在各類評比中實行優先,對實施不能及時到位的必須限期補課到位,具體措施分解落實到相關的掛鉤教師、教研組長和行政負責人,確保用過程性的考核問責促進三年目標的達成。

幾點思考:

1.研訓人力資源的不平衡現象嚴重。部分需要發展的學科專業暫時還缺少強有力的領路人,日常的研修活動內在質量的層次不高,對教師成長的推動力不強。學校之間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現象。延壽小學的英語學科、一般村小的體育學科、西場初中的語文學科等都令人揪心。

2.研訓文化氛圍不濃。個別學校的行政和業務管理人員對教師專業成長的認識不到位。錯誤地認為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個人自己的事,封閉地認為基層教師不需要寫文章、沒必要上公開課,把學生的考分“建設”好就行了。缺乏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缺少順應時代要求的緊迫感,引領教師全面成長的內在動力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