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基本思路

時間:2022-04-07 07:14:00

導語:民政工作基本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6年民政工作,必須堅持以民為本的原則。要把落實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保障群眾的民主權利作為民政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核心內容,充分體現執政為民的理念。必須堅持效能建設的原則。面對新時期民政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按照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要求,指導民政工作的轉型,謀劃民政事業的發展,使民公務員之家政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同時,努力探索并逐步形成與我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社會組織管理體系、優撫安置體系和公共事務管理體系,不斷推進民政事業現代化進程。

一、社會救助體系

1、建立完善城鄉統籌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為基礎,建立健全以助醫、助房、助學、助困、助就業、助司法等為配套的救助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救助運行體系。大力開展社會互助和經常性捐助活動,合理整合社會救助資源,統籌社會救助工作,全局將在調研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低保救助、應急救助、邊緣救助、醫療救助、重點救助、結對救助、慰問救助、法律救助”等八大新型救助體系。

2、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覆蓋面達到100%,努力做到應保盡保、不留死角,并且做到低保的保障水平與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按年初《寧波市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積極探究并運用恩格爾系數法和“市場菜籃法”,測算保障標準,從而提高低保標準,力爭全縣農村低保標準和實際救助額度分別達到城鎮水平的60%左右的要求。同時,建立公正、公開的運作機制,實行動態層次管理,增加低保工作透明度,確保保障資金準確、及時、足額發放。

3、健全完善災害救助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災害救助預案和救災工作響應機制。科學運用災害評估體系,建立健全災害緊急救援機制。進一步提高救災工作的快速反應能力,做到災前減災意識宣傳到位,災中轉移安置災民迅速安全,災后查災核災準確及時,現代化報災手段廣泛應用,災害救助信息網絡健全完善,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各種損失。不斷完善救災資金管理制度,加強對救災資金管理和監督,確保災民基本生活和災區社會穩定。并力求重災戶建檔率達100%,全面實現計災到戶、救災到家。

二、社會福利體系

1、加快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相適應的社會福利事業管理體制、發展機制、投資機制和運營機制,形成政府宏觀管理、民間組織和社會各界經辦運作的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模式。在縣財政安排100萬元規劃建設石浦等6所中心敬老院的基礎上,大力引導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使社會福利設施基本滿足社會需要。力爭2006年動建縣福利中心和改造現福利院,初步建成以縣福利中心為龍頭鄉鎮敬老院為依托的農村老年人服務網絡,達到每萬人擁有社會福利床位數30張。

2、培育發展公益事業力量。在完善政府社會福利制度的同時,健全公益行為回報機制,進一步推進社會公益事業。抓好福利電腦彩票銷售工作,力爭設置福利電腦彩票銷售網點40家,年度發行福彩突破2000萬元,進一步提高福利彩票公益金籌資能力。規范福利企業管理,加快福利企業發展,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加大回報社會福利事業的力度。

3、大力發展老齡事業。認真貫徹落實“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方針,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工作目標,切實加強老齡工作。完善多種形式的養老和醫療機制,確保老年人有較好的養老和醫療保障。堅持以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方式,積極創建居家養老所需的社區服務體系。

三、社會組織管理體系

1、不斷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完善“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參與”的村務公開制度及民主管理模式,堅持村務公開四統一(時間、內容、標準、形式),全面落實村民對村級事務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確保重要村務村民參與率達100%。不斷加大換屆選舉后續工作的力度,進一步推進村民自治工作。不斷深化“省村民自治模范縣”成果,為“十一五”規劃打下堅實基礎。2006年,全縣60%以上的村要達到縣級村民自治法制先進(模范)村的標準。積極探索創新民主監督的有效載體和形式,充實內涵,不斷提高村務公開的層次和水平。

2、進一步加快城鎮社區建設。深化社區體制改革,增強社區自治能力,注重培育“志愿與奉獻”,“共駐、共理、共建、共享”,“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社區理念,營造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網絡普及、人際關系和諧的現代社區。重點抓好撤村建(并)居后的社區建設各項配套政策落實,理順城鄉結合部社區建設中各方關系,探索農村社區化管理模式。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創建學習型社區,進一步加快社區建設步伐。

3、切實加強民間組織培育和管理。通過法律手段和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使我縣民間組織結構優化、功能互補、布局合理,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加強民間組織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建立民間組織信息管理數據庫,民間組織登記合格率達100%。同時建立完善的協同作戰快速反應機制,有效查處非法民間組織,打擊民間組織的非法行為,維護社會穩定。

四、優撫安置體系

1、進一步依法落實優撫政策。堅持以財政投入為主渠道,建立健全優撫事業費自然增長機制,完善撫恤、優待、褒揚相結合的多層次社會優待制度。拓寬社會參與優撫保障的途徑,維護優撫對象的合法權益,適度提高兵役義務費優待金標準,確保優撫對象生活水平達到或略高于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全面準確地掌握優撫對象的思想動態,做好優撫對象的穩控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2、深化安置改革。認真做好2005年度復退軍人的接收工作,進一步完善自謀職業安置方式,確保退役士兵全部實行自謀職業,重點對象安置率100%,義務兵安置金發放率100%。采取財政撥款和社會均衡負擔等辦法,進一步健全以支持退役士兵自謀職業為主的安置保障金制度。軍隊離退休干部管理實現社會化、社區化,落實好軍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3、大力加強雙擁工作。繼續深入開展雙擁活動,鞏固和發展擁軍優屬服務網絡,努力推動雙擁工作的社會化、經常化、法制化,有效服務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搞好海訓部隊的后勤保障工作,在確保省雙擁模范縣五連冠基礎上,努力爭創全國雙擁模范縣三連冠。完善烈士園、紀念館、碑、墓和故居的建設管理,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五、公共事務管理體系

1、深化殯葬改革與管理。堅持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習、提倡科學文明節儉辦喪事的工作方針,確保遺體火化率達100%。加強公墓建設和管理,大力推進公墓環境園林化、葬法多樣化、墓地藝術化和管理規范化建設。積極推進生態墓區建設,推行骨灰撒散、寄存、樹葬、草坪葬等生態葬法,實現骨灰處理多樣化,生態葬法覆蓋80%行政村。繼續抓好“三沿五區”墳墓整治,實現“三沿五區”無墳化目標。搞好殯儀服務,提高殯葬服務水平和行業形象。

2、認真貫徹《婚姻登記條例》,嚴格依法登記,登記合格率達100%。進一步加強婚姻登記工作規范化建設,爭創全省婚姻登記工作規范化建設窗口單位。

3、進一步做好收養登記管理工作。嚴格登記標準,規范登記程序,確保登記合格率達100%。

4、規范地名管理工作。積極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導入城市CI(形象識別)系統,樹立品牌意識,依法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和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大力促進地名管理標準化,地名管理達標率達100%。

5、規范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探索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機制,確保符合條件的困難對象得到及時救助。

6、切實做好灘坑水電站庫區移民安置工作。貫徹省市移民方針,落實移民幫扶政策,全面完成第二批188名灘坑移民的安置任務,及早啟動第三水平年移民工作,保障移民合法權利,使移民盡快融入當地社會,最終實現“安得下,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總體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