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燃氣集團公司十五員工培訓計劃

時間:2022-01-06 10:42:00

導語:石油天燃氣集團公司十五員工培訓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油天燃氣集團公司十五員工培訓計劃

十五”期間,是集團公司深化改革,實現整體發展,全面增強核心競爭能力的關鍵時期。為適應集團公司改革與發展對人才及隊伍素質的需求,配合干部人事制度綜合改革,按照中央《2001-2005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中發[2001]4號)的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工作原則

(一)指導思想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認真貫徹中組部、國家經貿委《“十五”期間全國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綱要》(國經貿培訓[2001]748號)的精神,緊密圍繞集團公司“十五”發展戰略和改革發展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強化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積極推進企業教育培訓工作的發展,為提高集團公司的隊伍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證。

(二)總體目標

“十五”期間,“建立三支隊伍,形成一個體系”。即用3年時間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懂經營、會管理,能帶領企業開拓市場、贏得競爭的企業領導人員隊伍;用3年時間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結構合理,有創新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用5年時間建設一支技術過硬、能夠按照國際市場規范化施工作業的操作人員隊伍。同時,教育培訓工作要體制創新,功能拓展,創造一個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逐步形成提供人才保障的全員崗位培訓體系。

(三)工作原則

1、前瞻性原則。要著眼于企業長遠發展,著眼于人才的接替與儲備。超前規劃,提前運作,分析和預測企業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趨勢,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有計劃、有目的地儲備各類高素質人才。

2、效益原則。要以效益為中心,不斷推進企業培訓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注重培訓工作的質量。把是否有利于提高隊伍素質,是否有利于提升隊伍資質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實力,作為衡量培訓效益和質量的標準。

3。創新原則。轉變觀念,深化改革,堅持培訓體制創新、方法創新和內容創新,建立具有時代特征和石油行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及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培訓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4、分級管理原則。按照“誰主管、誰培訓”的原則,培訓工作分約管理,分層實施,避免多頭主管,重復培訓。

5、叫人育人一體化原則。堅持“先選拔后培訓,先培訓后上崗”,全面實行持證上崗。把培訓與使用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選拔、培養、考核、使用一體化。在行業內的重要崗位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資格準入制度。

二、基本任務和要求

(一)抓好企業領導人員培訓

1、搞好“雙基培訓。根據中組部、國家經貿委的統一安排,用兩年時間集中力量對企業各級領導人員進行《國有大中型企業建設現代企業制度和加強管理的基本規范》(以下簡稱《基本規范們與世貿組織基本規則的培訓。舉辦高層次、多形式的培訓班,使直屬企業領導人員充分了解和掌握《基本規范》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了解世貿組織基本規則的內涵和我國的承諾及應對措施,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加強管理,盡快與國際接軌,提高國際競爭力做好基礎工作。

2、規范工商管理培訓,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工商管理培訓是提高企業領導人員駕馭市場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十五”期間,要加強對國有及國有控股大型企業領導人員的工商管理培訓,要以鄧小平理論和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重點,在堅持原有培訓內容的基礎上,補充國際商務、跨國經營、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發展目標與企業重組、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等方面的內容。集團公司所屬各培訓點要強化案例教學,改進培訓形式和方法,更新和完善培訓手段。結合企業實際,對直屬全資企業的領導,控股、參股企業的產權代表(董事長、財務總監、監事會主席)實行碉訓,在系統內全面推行工商管理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3、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訓。繼續辦好集團公司機關黨校,深入開展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培訓,每年舉辦2期培訓班,計劃培訓800-1000人,全面提高各級企業領導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各企業也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工作。

4、開展企業發展戰略研討。繼續辦好企業黨政一把手企業發展戰略研討班,每年舉辦1期培訓班,計劃培訓500人。聘請國家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及集團公司領導授課,對事關集團公司長遠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研討,提高企業主要領導人員的戰略決策水平。

5、加強企業領導人員后備隊伍培養。集團公司每年舉辦2期中青年企業領導人員培訓班,計劃培訓30o人。各企業要高度重視領導人員的后備隊伍建設,嚴格選拔推薦程序,認真組織培訓。

6、開展國外培訓交流活動。要逐步推行企業領導人員“學術休假”制度。每年有計劃地選派大約30人到發達國家學習考察,開闊眼界提升自身水平。

7、切實抓好工商管理碩士(mba)培養。每年選拔10名左右年輕并有發展潛力的集團公司直屬企業領導人員或后備人選到國外大學攻讀mba學位,計劃培養50人。每年選拔l00名左右企業所屬單位的領導人員或后備人選攻讀國內管理碩士,計劃培養500人。通過培訓使集團公司直屬主要企業的領導班子中至少有1名獲得國外mba學位的領導人員,使大多數企業所屬單位的領導班子中有1-2名取得國內mba學位的領導人員。

8、繼續推行重要崗位的領導人員任職資格培訓。在計劃、財務、審計、人事(勞資)、紀檢監察、科技管理、市場管理、安全質量、物探、鉆(錄)井、測井、并下作業、基建(設計、施工、監督、監理)等重要管理崗位推行任職資格證書制度。到“十五”末,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二)抓好跨國經營骨于人才的培訓

1、適應集團公司大力開拓海外市場的需要,繼續舉辦對外合作管理和技術骨干培訓班。圍繞建立120支跨國經營工程技術服務隊伍的目標,在日前規模上,重點培養項目經理以及石油地質、鉆井工程、地球物理、油氣集輸、經濟評價、財務會計、安全環保(hse)、營銷采辦等專業人員500名左右。培養一批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專業精、外語強、善管理、熟悉國際作業規范的對外合作骨干。

2、加快培養適應國際國內工程技術服務市場要求的工程監督和監理人員。提高工程監督、監理單位的競爭能力和資質水平,建立一支專業門類齊全、懂得市場運行規則和國際慣例、專業技術規范的工程監督、監理隊伍。同時對通用專業逐步實行職業資格取證社會化?!笆濉蹦┯媱澟囵B工程監督和監理人員3000人。

(三)抓好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

1、開展創新能力培訓。為跟蹤世界尖端技術發展趨勢,針對企業在關鍵技術上存在的難題,每年選派10名左右具有敬業精神和較大發展潛力的技術拔尖人才赴國外培訓研討。同時,要廣開渠道,借助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培養專業拔尖人才。通過參與相關技術攻關課題研究,提高學員的創新能力,解決集團公司的重大技術難題。

2、全面提高工程技術骨干隊伍的綜合素質。集團公司選定2-3所高校,以物探、鉆井、測井、井下作業、設計施工和加工制造等專業為重點,每年選拔100名左右具有明確培養使用目標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攻讀工程碩士學位。工程碩士生由企業、院校和個人三方協商確定研究方向,要結合企業科研和生產需要,突出解決科研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3、嚴格執行繼續教育制度。為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培訓,每人每年脫產學習不少于15天。普及外語和計算機培訓,推行外語水平和計算機等級考評制度,并把這項培訓作為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的條件之一?!笆濉逼陂g,計劃每年培訓5000人,共培訓25000人。

4、廣泛開展復合型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笆濉逼陂g,根據企業生產組織結構發展和生產技術變化,計劃培養10000名技藝精湛、一專多能、能夠適應國際市場規范施工作業的操作技術骨干。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不斷提高操作人員的培訓效率和質量,并切實搞好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5、開展重要項目的適應性短期培訓。圍繞企業改革和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適應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的需要.廣泛開展資本運營、市場營銷、金融財稅、法律知識、企業管理信息化、電子商務、網絡技術等內容的適應性短期培訓。

(四)大力推進企業的自主培訓

自主培訓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加強企業管理的內在要求,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培育企業又化的重要手段。各級企業要結合自身管理和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人事部門、業務部門和培訓單位的作用,自主選擇培訓院校,自主選擇培訓內容和形式,自主確定培訓對象,自主安排培訓時間,組織好政治理論、工商管理知識、專業技術知識、職業技能等內容的培訓。

三、保障措施及激勵機制

(一)保障措施

l、加強培訓基地和教師隊伍建設。“十五”前期,對現有培訓基地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進行考核、評估和認證。在此基礎上,按照資源優化,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的基本要求,對培訓基地進行重組整合,并抓好重點培訓基地建設。各大型油田、煉化企業要根據企業培訓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完善現有的培訓基地,逐步將企業現有學歷教育基地轉變為職業教育基地?!笆濉敝衅冢⑵鹨约瘓F公司重點培訓基地為骨干,以企業培訓基地為主體,以普通高校和社會培訓市場為補充的全方位的培訓基地網絡。

要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起教師的聘任上崗、培訓進修、教學質量考核等管理制度。到“十五”末期,兩級培訓基地都要建立一支適應企業和市場要求、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兼職教師為主體、突出石油行業特色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2、保證和加大培訓經費的投入。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中發[1981]8號)的要求,企業管理費中的職工教育經費計提比例不得少于工資總額的1.5%。企業大項目的引進和建設,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與研究應按規定在項目投資或費用中列支專項培訓費。要進一步加強對培訓經費使用的監管力度,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確保??顚S谩?/p>

3、加強培訓生源的選拔推薦工作。結合企業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和人才使用政策,按照“優秀人才優先培養、重要人才重點培養、緊缺人才抓緊培養”的原則,選派好學員。

4、加強培訓市場建設。繼續完善培訓市場運作規則,規范市場行為,實行培訓承辦單位資格審查和市場準入制度。重點培訓項目要通過招投標的辦法確定培訓承辦單位,實現同中選強。強中選優,努力提高培訓的效率、質量和效益。

(二)激勵機制

l、把培訓作為開發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培訓的激勵作用,把個人對企業的貢獻與培訓掛鉤,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要給予獎勵性培訓,包括可以自王選擇與本崗位相關的專業培訓或高一層次的學歷進修。對有培養和發展潛力的專業人才,要結合企業發展和本人專長,幫助其進行職業生涯設計,促其早日成才。

2、把培訓作為企業領導人員選拔培養的重要條件。按照先培訓后上崗、先培訓后使用、先培訓后提拔的原則,逐步實行持證上崗制度和崗位任職資格考試制度,把培訓情況與崗位聘任和職位晉升結合起來。對經過培訓并取得優秀成績的后備人選,經考察可以重點培養優先使用。

四、深化培訓體制改革,建立高效培訓運行機制

(一)完善管理體制

適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按照“人事部門牽頭、業務部門指導、培訓單位實施”的培訓管理體制,建立與其相適應的科學化、規范化的運行機制。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l、分級管理。集團公司人事勞資部是集團公司教育培訓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制定集團公司教育培訓工作的方針、政策,編制集團公司教育培訓工作規劃、計劃;負責集團公司直屬和企業領導人員、集團公司級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及關鍵崗位人員培訓的組織實施;負責協調、指導、檢查所屬各企(事)業單位教育培訓工作。各企(事)業單位人事部門是教育培訓工作的主管部門,要按照集團公司教育培訓工作總體部署,結合本單位實際抓好各級各類人員的教育培訓。

2、明確職責。各級人事部門根據企業長遠發展戰略,負責制定本單位教育培訓規劃和培訓計劃,建立和完善選拔、考核。使用、評估、激勵等制度,向培訓實施單位提出培訓項目所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配合和監督培訓項目的實施,制定科學的考試、考核辦法和培訓質量評估標準及組織評估實施,做好培訓項目的人員選派、培訓后上崗工作并負責培訓經費管理及使用。各級業務部門根據本系統、本專業隊伍素質狀況以及科技發展和經營管理需要,提出培訓需求,參與培訓需求分析并審定培訓大綱及教材,參與培訓項目評估以及推薦本專業專家參與教學等。培訓單位負責開發培訓項目,編寫培訓教材和大綱,進行師資隊伍和培訓基地建設,按計劃組織具體培訓項目的實施。

(二)健全管理制度

1、建立領導責任制度。企業主要領導要把握好教育培訓工作的方向。在確立企業改革、發展重大事項時,要將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培訓工作作為重要內容,同步考慮,統籌安排。各級主管人事工作的領導負責培訓工作,要及時研究涉及有關教育培訓方面的政策和重大事項,協調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進一步完善領導業績考核制度,將企業培訓工作實施狀況作為主管領導任期目標及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作為是否續聘的重要依據。各企業要設立培訓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穩定機構和隊伍。

2、建工培訓質量考核、評估、檢查制度。按照國家經貿委推薦采用的標準(gb/t19025-2001-iso010015)規范教育培訓,提高培訓質量。要按標準確立和分析培訓需求,組織有關專家參與培訓項目的立項、評估、設計和開發,評價培訓成果,提高培訓有效性。對承辦單位資質要進行考核認證,未經考核或經考核不合格的培訓單位,不得承擔培訓任務。在培訓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定期檢查,反饋信息,總結經驗,調整培訓內容及方法,確保培訓質量。項目結束后,要定期跟蹤檢查培訓合格人員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實行培訓項目后評估,作為衡量培訓項目效果的主要依據。

3、推行培訓項目公示制。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擬定培訓項目要利用報紙、雜志、網絡等媒體進行公示,將培訓項目的培養方向、選人標準、承辦單位、資費情況、選拔結果等進行公示,使所有員工都具有一等參與選拔和競爭的機會,為優選培訓人員奠定廣泛的群眾基礎。

4、實行培訓責任追究制度。要搞好培訓考核登記工作,對參加培訓人員,由培訓實施單位就培訓項目、培訓內容、培訓時間以及達到水平等項進行考核登記,作為責任追究的依據、明確培訓實施單位、用人部門和員工的責任,將培訓過程各個環節的責任明確到人。要定期檢查培訓人員的上崗情況和崗位工作情況,對未進行相關培訓和培訓后未達到相應標準而導致工作(生產)出現問題,追究有關領導責任。培訓合格上崗造成工作損失和操作失誤,由責任人承擔責任,同時要圍繞責任人培訓內容是否合理、培訓考核是否科學等情況,層層追究有關部門和人員的責任。

5、建立培訓人員管理制度。各企業要針對不同的培訓項目,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和選人標準,并建立培訓人員數據庫,為后期的管理提供基礎資料。要建立培訓協議制度,參加重大培訓項目的人員和接受培訓超過半年以上的人員,必須與企業簽訂培訓協議,明確雙方在費用分擔、培養使用、考核獎懲、服務期限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對違約方要依照協議追究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