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

時間:2022-04-21 11:23:00

導語: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

“*”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期。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編制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編制《安陽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

一、“*”期間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總結回顧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期間,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農發辦的正確指導下,在全市農業綜合開發系統干部職工及項目區廣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艱苦奮斗、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全面完成了項目建設和投資任務,為夯實項目區農業基礎,改善生產條件,打造糧食核心產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做出了積極貢獻。我市“*”期間農業綜合開發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一是資金投入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幅度,各類資金按計劃落實到項目。五年來,中央、省財政對我市農業綜合開發特別是土地治理項目投資連續保持較高的增長幅度,土地治理項目中央、省財政投資*年為845萬元,*年增加到1741.5萬元,年平均增長26.5%,*—*年資金增幅分別為9%、17%、31%、24%。五年來,全市共落實各類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0190萬元,其中中央、省財政投資9210萬元,市縣財政配套資金1662萬元,企業及群眾自籌9158萬元,整合資金160萬元,資金全部落實到項目。資金投入總量是“九五”期間的1.6倍,凈增7593.5萬元。在總投資中,用于土地治理項目10665萬元,用于產業化經營項目9525萬元。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全面完成了各類項目建設任務,改善了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奠定了農業生產物質基礎。五年共實施土地治理項目33.75萬畝,新打和修復配套機電井1639眼;建排灌站9座;開挖整修溝渠217.7公里;硬化渠道191.28公里;地埋管道1108.91公里;修建建筑物382座;架埋農電線路410.69公里;建噴灌1.37萬畝;修建小型蓄排水工程306座;改良土壤13.72萬畝;整修機耕路803.3公里;建設良種基地2.58萬畝;建設良種倉庫2180平米;建曬場10238平米;購置農用動力機械52臺;營造農田防護林0.98萬畝;建苗圃160畝。據測算,項目區共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6.33萬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10.19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1.31萬畝;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24.13萬畝;增加機耕面積0.94萬畝;新增農機總動力5563千瓦。三是扶大扶強了一批龍頭企業,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地帶動了農民增收。五年共實施產業化項目12個,其中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參股經營產業化試點項目1個,受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四是完善了農村服務體系,提高了項目區農業科技含量和競爭能力。“*”期間,加大了對科技推廣的投入比重,不斷提高開發的科技含量。五年累計科技投入達到348萬元,推廣示范高、新科技項目57項,培訓農民及技術人員93650人次,扶持農技服務站及農產品檢測體系29個,農產品優質率達到95%以上。農作物種植優質良種化,病蟲害防治和社會化服務功能得到了明顯提高。五是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項目區新增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糧食5830.45萬公斤、棉花82.26萬公斤、油料462.99萬公斤;平均每改造一畝中低產田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含棉油折算)226公斤。受益人口23.855萬人,年均增收總額8008.06萬元,人均336元。六是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農業開發,改善了項目區群眾落后的生產、生活面貌,鍛煉了鄉村基層干部隊伍,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全市廣大農村呈現出“思開發、議開發、盼開發、爭開發”的可喜局面。

“*”期間的實踐充分證明,農業綜合開發是國家保護和支持農業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的一項戰略措施,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種手段,也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期間的實踐,進一步豐富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經驗,為繼續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二)主要做法

1、以強化服務意識為宗旨,完善領導組織保障體系,營造和諧的內外部開發環境。一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指導到位。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農業綜合開發作為“興農富民”的關鍵措施,納入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二是建立完善了全市農業綜合開發組織協調機制。市、縣兩級均成立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明確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形成縱向政令暢通、橫向通力合作的領導指揮系統。三是有關部門密切配合。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大力支持開發工作,形成了“上下一條線,左右一盤棋,齊抓共管搞開發”的可喜局面。四是各級農發部門干部職工轉變工作作風,撲下身子,真抓實干。他們自帶鋪蓋,自備餐具,和項目區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既當戰斗員,又當指揮員。五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調動農民群眾開發的積極性,提高全民開發意識。

2、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中心,大力實施中低產田改造,打造我市糧食核心產區。“*”期間,始終堅持把投資向糧食主產區傾斜,把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擴大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田面積,鞏固、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改造中低產田的根本目標。五年間,僅滑縣就實施土地治理項目12.75萬畝,占全市同期土地治理項目治理面積的38%。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帶動下,該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被評為全國十大糧食生產標兵縣,*年被確定為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在中低產田改造中,我們以發展節水工程為重點,堅持節流與開源并舉,灌溉與排灌同興。*年以來,我市農業綜合開發新增灌溉面積和新增節水灌溉面積分別占同期全市新增面積的30%和19%。

3、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契機,促進全市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期間,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著力點,以建設產業鏈條為紐帶,選準主導產業,抓好基地建設,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動、市場化機制、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組合”的新機制,促進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4、以科技項目為載體,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科技含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以科技項目為載體,依靠農業科技推廣單位,積極引進、推廣作物新品種、農業新技術,加速農業新成果、新技術轉化。

5、以項目管理和資金管理為核心,提高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水平。主要堅持了“兩早、四嚴、一新、一帶動”:“兩早”,即堅持各項工作早安排、工程建設早動手,確保當年開發、當年見效。“四嚴”,一是嚴格推行規范的資金縣級報賬制,實行“三專”管理,確保資金的安全運行;二是嚴格實行項目資金公示制,對項目資金進行公示,接受監督,打造“陽光工程”;三是嚴格實行工程建設招投標制;四是嚴格實行工程監理制。“一新”,即在各項工作上積極探索創新。“一帶動”,即抓典型帶動,塑精品工程,創一流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期間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有:一是群眾對開發項目要求迫切與開發輻射面過小、年度資金安排量過小之間的矛盾突出,全市還有許多沒有安排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空白鄉鎮;二是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占地需求與農村土地承包30年不變大政策之間矛盾突出,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占地補償標準,使基層農開工作難度增加;三是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實際預算價格與當前通用的水利標準定額之間的矛盾突出,工程預算定額與市場實際價格差價過大;四是農業綜合開發群眾籌資投勞額度較大與農村特別是貧困農村群眾收入過低之間矛盾突出;五是農業綜合開發日益規范的項目資金管理與農發管理部門“人車馬”等經費不足之間的矛盾突出。

二、“*”時期農業綜合開發面臨的形勢

我市“*”時期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具有很多有利條件:一是國家、省、市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二是省委、省政府對發展糧食生產的決心很大,明確提出要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打造我省糧食生產的核心產區,為我市特別是重點縣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創造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三是通過18年的農業綜合開發實踐,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四是通過帶動和輻射,農業綜合開發已經深入民心,形成了全民盼開發、望開發的良好氛圍;五是全市尚有300多萬畝待開發的中低產田,為發展農業綜合開發事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六是全市農開系統團結奮進、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為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加快發展凝聚了強大的合力。

在看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必須看到農業綜合開發面臨的一些矛盾和制約因素。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滯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低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部分農田未達到旱澇保收,一遇大災,實現糧食穩定增產的難度很大。為此,農業綜合開發必須進一步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積極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二是農民增收面臨困難,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收入渠道窄、增長速度慢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民持續增收難。為此,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必須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解放勞動力,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項目,帶動項目區群眾增產增收。三是發展節水農業刻不容緩。我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0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2,是全國的1/10。農田灌排工程不配套,水資源利用率低,嚴重制約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此,針對我市水資源緊缺與用水需求不斷擴大的矛盾,發展節水農業將成為我市“*”時期農業綜合開發的一項重點工作。四是開發難度逐漸加大。由于以前開發的地區大部分是易治理地區,進入“*”后,待開發的地區將是難度大、條件差的地區;同時,隨著開發進程的不斷深入,治理標準逐步提高,項目和資金管理也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嚴格,這就要求在“*”期間要努力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不斷研究和探索新形勢下的農業綜合開發新機制、新問題,進一步強化項目和資金的規范化管理,將開發工作推向深入。

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并存的時期,全市農業綜合開發系統,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認清農業綜合開發面臨的新形勢,準確把握農業綜合開發的定位,積極穩妥地處理好農業綜合開發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搶抓機遇,立足新起點,按照新要求,全面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時期我市農業綜合開發的指導思想和開發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市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嚴格執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政策規定,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全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以糧食大縣、農業大縣為重點,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扶持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為重點,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著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完善以農民為主體的投入機制和財政資金引導機制,推進農業綜合開發機制創新;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確保資金安全運行和有效使用,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一是繼續堅持中低產田改造,著力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堅持突出重點,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力度,著力扶持糧食生產重點縣,打造糧食核心產區,確保糧食安全。三是堅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支持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提高綜合開發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四是堅持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科技含量,發揮科技項目的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五是堅持改革創新機制,充分引入市場機制,完善財政引導機制,建立有效的績效評價機制,探索資金整合投入機制。六是堅持按項目進行管理,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實行統籌規劃、規模開發,加強管理、獎優罰劣。七是堅持推行競爭開發、合理布局、連片治理,保障開發一片、見效一片、帶動一片。

四、“*”期間我市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一)發展目標

通過對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實施集中連片開發,資金綜合投入,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工程、生物、農藝和科技綜合配套,把項目區建成穩產高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區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領先水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明顯增加,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在全市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通過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和連續扶持,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整體效益和競爭力,全力打造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知名品牌,全方位提高農民純收入增長速度,力爭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期間,全市農業綜合開發要實現以下主要目標: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3萬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12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2萬畝;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39萬畝;新增機耕面積3萬畝;新增農機總動力0.5萬千瓦。項目區年新增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糧食8500萬公斤、棉花90萬公斤、油料620萬公斤;新增農業總產值1.58億元,農業增加值0.64億元。受益農民人均新增純收入350元以上。產業化經營項目建成后,新增農產品總產值4.35億元,增加值1.04億元,涉及農民新增純收入500元以上。

(二)主要任務

1、土地治理項目。規劃中低產田改造面積41萬畝。項目區主要選擇在林州市的姚村鎮、東姚鎮、橫水鎮、五龍鎮和臨淇鎮,安陽縣的呂村鎮、韓陵鄉、瓦店鄉、安豐鄉,湯陰縣的五陵鎮、任固鎮、伏道鄉、宜溝鎮、韓莊鄉,內黃縣的二安鄉、亳城鄉、陸村鄉、張龍鄉、東莊鎮,滑縣的留固鎮、上官鎮、老店鄉、焦虎鄉、瓦崗鄉,共涉及24個鄉(鎮)的185個行政村。項目區均選擇在較為開闊的地區,地勢平坦,開發潛力較大,治理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較為顯著。項目區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有: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利用系數低,節水灌溉面積較小;排灌渠系工程不配套,建筑物數量達不到設計要求;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種植結構、品種結構單一,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林木覆蓋率較低,農田得不到有效防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低。

2、產業化經營項目。爭取上級扶持產業化龍頭項目2個,一般產業化經營項目11個。

(三)重點產業方向、建設內容及開發目標

1、土地治理項目。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建成穩產、高產、高效、旱澇保收、節水型高標準基本農田。一是通過科學規劃灌排工程,合理布局新打配套機電井、埋設地下輸水管道、硬化灌溉渠系、配套田間橋涵等設施,使項目區達到灌、排、蓄、保相結合,河、庫引水灌區渠道及附屬建筑物形成體系,斗、農、毛渠暢通,建筑物及附屬設施配套齊全。灌溉保證率要達到80%以上,節水灌溉面積達到90%以上,排澇標準不低于5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標準不低于10—20年一遇。二是通過土地平整、測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修建配套田間路,用補助方式吸引農民購置耕作、收播機械,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強化植物保護,促進機械、農藝、生物措施的綜合運用。項目區土地肥沃,田間主干道晴雨暢通,道路四通八達,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三是按照每個網格200—400畝的要求,新建和完善項目區農田林網,使項目區農田防護林控制面積達到90%以上。四是做好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的示范與推廣、優質農產品新品種的引進工作。組織科技人員搞好技術服務,加強技術培訓,扶持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使項目區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通過開發治理,把項目區建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地平坦、品種優、旱能澆、澇能排、服務設施完備、高質量、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益,整體功能較強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實現農業綜合開發科學化、農田建設標準化、開發產品優質化、管理制度規范化,村容村貌整潔,生態環境優美,農民生活寬裕的開發目標。

2、產業化經營項目。以扶持龍頭企業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扶持輻射帶動作用強、經濟效益好、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科技含量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優勢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特別是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的扶持力度,促進種糧農民增收。二是扶持優質特色農產品高效種植養殖基地,努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龍頭+基地+農戶”的形式,進一步加大產業化基地建設,整體推進區域優勢農業主導產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特別是農產品結構的科學調整、轉化增值。三是扶持農副產品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項目建設,提高農產品儲藏保鮮能力,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提升農產品流通水平。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創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資金運行機制,健全管理制度,落實管理責任,不斷提升管理質量和水平,加強對開發縣的績效考評,采取科學的管理方式,運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調動各開發縣的工作積極性。

(二)加大對糧食生產重點縣的扶持力度。突出重點,兼顧一般。集中資金向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投入,堅持向農業生產大縣、國家優質糧食工程規劃縣和糧食生產潛力大的縣傾斜,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扶持力度。在突出重點的同時,合理安排面上開發縣任務,力求做到均衡發展。

(三)加強項目和資金的規范化管理,深化完善農業綜合開發各項新機制。一是建立和完善項目管理分級負責制,強化項目前期科學立項、中期監督檢查、后期項目驗收和監測評價體系;二是全面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項目資金公示制,加大監管和考評力度,提高工程建設質量;三是加強和規范項目評審工作,實行公開申報、專家評審、競爭立項制度;四是積極推行水利及林業工程產權改革,加強工程建后運行管理,積極推行承包、租賃、拍賣、業主負責、股份合作等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和運行機制,確保建成工程長期發揮效益;五是進一步完善財政資金縣級報賬制,資金管理嚴格執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制度,加大到期有償資金回收力度;六是進一步加大社會中介機構參與監督檢查力度,建立開發資金使用監測和績效考核制度,確保開發資金安全運行和有效使用。

(四)健全科技開發管理機制。進一步落實農業綜合開發的科技優惠政策,不斷完善科技帶頭人、科技依托和科技承擔單位的激勵機制,創造條件,吸引更多科技人員投入到農業綜合開發中,努力提高項目區的科技貢獻率。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科技開發的意識,加強科技推廣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提高我市農業綜合開發的科技管理水平。

(五)加大產業化企業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圍繞產業扶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的思路,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農業產業鏈條式開發戰略,統籌安排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經營項目,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并融入到優勢產業中,形成產業特色和規模優勢,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效益。要重點扶持發展優質農產品、優質畜產品、優質棉花、優質林果花卉、優質瓜果及蔬菜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基地和龍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六)強化領導,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要始終把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的議事日程,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強化開發機構建設,增強開發的行政管理職能和服務意識,充實專業技術人員,使開發工作從上到下有一個完善的管理和組織體系;進一步加強部門協調,使開發工作形成合力;繼續加大農業綜合開發的資金投入,確保開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廣辟資金渠道,保證開發投入的不斷增加;本著對廣大農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用好每一筆資金,為完成“*”規劃及2020年農業綜合開發目標任務夯實管理基礎;加大農開系統干部職工業務培訓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業務素質,增強工作和服務本領;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宣傳力度,不斷擴大農業綜合開發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