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經貿工作計劃

時間:2022-09-22 03:48:00

導語:全市經貿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市經貿工作計劃

一、加強經濟運行調節

加強經濟運行監測與分析。抓住經濟運行中帶全局性、前瞻性和苗頭性的問題,研究提出應對措施和政策建議,及時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重視做好鎮街經濟運行工作,開展鎮村兩級經濟發展情況專題研究。做好重點能源供應保障。爭取省增加我市供電指標;落實有關政策,支持地方電廠頂峰發電;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全面落實錯峰用電方案;推動地方電源建設,支持**電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IGCC發電技術建設地方電源的發展計劃;加強成品油市場監測,落實月報制度,全力保障成品油的市場供應,修訂《**市新建加油站管理辦法》,加快新建油站建設進度。

二、加快發展信息產業

培育新型平板顯示產業,支持有機發光顯示器示范生產線項目和廣東有機發光顯示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開展現代信息服務業、軟件產業、集成電路產業等重點調研;制定《關于加快推進我市信息產業自主創新的指導意見》,完善《關于加快推進我市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配套措施,加強企業信息化推廣培訓,推動工業八大支柱產業企業信息化建設;研究上報《關于扶持促進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實施意見》。

三、扶持裝備制造業做強

支持全市20家裝備制造業重點企業實施一批技術改造與創新重點項目,加快培育“兩自”型民營裝備企業;以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集群和機械裝備制造業為重點領域,參與周邊地區重大裝備產業項目配套和全省裝備產業協作分工;支持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麻涌造船基地建設。

四、強化產業招商與區域合作

研究上報《**市鼓勵總部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和服務好松山湖科技產業園、東部工業園、虎門港和生態產業園等重點產業功能區的建設與開發,著重引進一批企業總部、高科技項目和大型項目;編制加強我市與周邊地區產業合作的發展規劃。

五、推進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

落實《關于促進**市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強對新設產業轉移工業園項目的立項管理,指導已建園區抓好園區規劃、建設、招商與管理,選擇1-2個園區開展試點工作,示范帶動園區加快建設。

六、抓好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建設

指導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抓好園區、區域品牌和公共服務平臺三大建設,研究認定市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的政策可行性和必要性,組織申報第三批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指導辦好一批行業性公共服務平臺,選擇流通服務體系基礎條件較好的升級示范區,爭取承擔全省產業集群流通平臺建設試點。

七、培育發展工業商貿龍頭企業

落實《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市工業商貿龍頭企業的實施意見》,突出從技術改造、名牌戰略、用電保障、節能減排、信息化建設、并購重組等方面加強政策支持和服務,鼓勵和推動一批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

八、加強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

制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爭取成立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開展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專項調研,扶持一批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籌備組建市信用擔保業協會,充分發揮好信用擔保機構及典當企業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作用,推進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建設。

九、支持企業技術改造與創新

參與制定“科技**”工程第二批配套政策,編制并實施全市產業技術進步規劃;落實省市共建先進制造業基地工作;突出支持工業八大支柱產業技術改造和創新;重點實施一批節能技改項目;注重抓好流通業技術改造;組織和參與省市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以及省財政支持技術進步項目招標活動;認定和指導組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組織申報一批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總結報道一批技術改造與創新成果及典型案例。

十、推進名牌帶動戰略

籌備召開全市名牌帶動戰略表彰大會;貫徹實施名牌培育發展規劃,制訂名牌重點培育指導性目錄,指導扶持一批重點企業創建名牌,力爭在傳統產業創名牌、打造商貿服務業名牌、發掘恢復地方老品牌和老字號、引導外資企業創建國內品牌等方面有較大突破;抓好區域國際品牌試點建設與經驗推廣,支持大朗鎮開展標準體系建設和編制實施品牌發展規劃等工作。

十一、實施“商貿**”工程

指導鎮街編制鎮級城市商業網點規劃;認定第三批市級社區商業示范社區,引導社區商業升級發展;開展專業批發市場、商業步行街、大型商場和餐飲業等專題調研;制定全市保稅物流發展規劃、重點物流企業及批發市場扶持發展與改造提升計劃;制訂全年經貿合作與會展業發展計劃,指導和服務好各項重大商貿活動和以九大品牌展會為主的大型會展活動;培育一批龍頭型的現代商貿流通企業,創建一批服務業名牌;開展餐飲企業分等評級工作;培育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新型批發業、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引進一批外資商務項目,延伸流通服務業的輻射半徑。

十二、深入開展節能降耗

完善GDP能耗公報制度;按計劃落實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試點園區、試點單位等工作,同時開展鎮街節能降耗試點工作;組織召開全市節能降耗和技改投資工作現場會議;落實節能獎勵專項資金及管理辦法,支持實施一批節能改造重點項目;組建市能源利用監測中心和市節能技術服務中心,創辦《**能源監測》季刊;深入推進“雙千節能行動”;爭取設立市清潔生產服務中心;提出鼓勵新能源推廣應用的政策建議,支持神華環保水煤漿項目和電化集團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潔凈煤發電項目建設;成立市能源行業協會;辦好節能宣傳周,擴大節能降耗的輿論氛圍。

十三、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重點開展食品安全整治、打擊非法行醫、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傳銷、打擊商業欺詐等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專項整治;抓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平臺建設;研究分析企業負擔的新形式、新矛盾,提出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建議。制定《生豬屠宰企業管理辦法》,加強屠宰企業硬件建設與規范管理;按年供應能力800萬頭的預期目標繼續認定供莞生豬定點基地;全面實施集中采購;推廣石龍試點經驗,開展肉品安全信息化監管系統網絡建設;加強生豬肉品市場供應監測和調控,努力實現“兩個100%”的目標。加強酒類市場執法,發揮好酒類產品經營誠信單位的放心酒供應主渠道作用。貫徹落實《**市農貿市場管理辦法》以及農貿市場發展專項規劃。規范拍賣業管理,加快全市拍賣大廳建設,成立拍賣典當行業協會。加強鹽業、典當、二手車、報廢機動車、民爆器材、船舶生產等行業的規范管理。

十四、加強隊伍建設

深入學習省委十屆二次全會和市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認真開展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深入開展專題調研,研究制定經貿部門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抓好政務公開,加快窗口辦事和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紀律教育和廉政教育等活動;加強學習培訓,提高隊伍能力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