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育建設工作計劃

時間:2022-03-27 09:15:00

導語:社區教育建設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教育建設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社區教育工作以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充分發揮社區教育促進人的發展和服務經濟社會的兩大功能,確立“人文化、數字化、多元化、優質化”社區教育發展目標,把握“豐富內涵,創新載體、提升層次,打造品牌”社區教育發展主線,努力構建與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服務型社區教育體系,著力提高人民群眾對社區教育的滿意度,為打造“三大中心”,構建和諧發揮應有作用。

二、主要工作

(一)抓宣傳工作,夯實社區教育宣傳平臺建設

1、拓展社區教育網功能。依托區社區教育網,進一步做好社會各種學習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在區社區教育網新開辟培訓機構欄目,使培訓機構的教育資源成為社區教育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進一步及時更新社區教育網各大欄目的信息內容,及時增添“網上課堂”的學習內容,把社區教育的新理論、市民普遍關心的新政策以及其他各類知識放在網上,特別要把市民喜聞樂見的生活常識放在網上,供市民隨時點播學習,使其成為開放、靈活、方便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平臺。進一步拓展區社區教育網宣傳功能,廣泛宣傳開展社區教育的積極意義,宣傳社區教育工作中涌現的先進典型和豐碩成果,引導市民重視學習,使學習成為單位和個人內在需求和自覺行動。

2、辦好兩月一期的社區教育報。對現有社區教育報進行改版,在原有版面基礎上,增加市民生活常識新版面,同時每期有選擇地介紹我區辦學較規范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在確保各類信息實效性的同時,進一步擴大社區教育報的信息量和發行量,增加報紙可讀性,吸引更多人關注社區教育報,讓社區教育報成為對普通市民進行普及社區教育常識、推廣社區教育好的做法的又一個有效窗口。

3、編印社區教育論文集、學習型組織風采集等書刊。鼓勵社區教育委員會成員單位聯絡員、社區教育專職干部、社區教育兼職輔導員、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在推進社區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認真撰寫社區教育論文,在此基礎上,開展年社區教育論文評比活動,并完成年社區教育論文集編寫。回顧我區六類學習型組織的創建歷程,總結創建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經驗,完成全區首本學習型組織風采集編寫。

4、做好社區教育對外宣傳工作。充分利用網絡、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宣傳我區社區教育工作的典型及經驗,提高市民對我區社區教育的知曉率、認同率和參與率。積極參加全國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組織的各類學術交流活動、第六屆長三角社區教育發展論壇和全市第四屆終身學習宣傳周活動等,進一步擴大我區社區教育的影響力。

(二)抓基礎工作,夯實社區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1、改善三級社區教育基地辦學條件。加大投入,切實改善區社區學院辦學條件。鼓勵和支持區社區教育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籌措經費,用于添置多媒體、計算機等先進教學設備和圖書閱覽室,切實改善本單位職工的學習硬件環境,以及7所街道社區教育中心和72所市民學校的辦學條件。

2、加強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分別對社區教育專職干部(含社區教育社會工作者)、社區教育兼職輔導員、社區教育志愿者開展三期政策法規、職業道德、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理論知識、專業知識、社會工作知識方面的教育,不斷提高社區教育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組織社區教育專職干部和社區教育工作者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開闊工作視野。根據《區社區教育兼職輔導員隊伍管理辦法》,調整部分社區教育兼職輔導員,進一步規范、提升社區教育兼職輔導員隊伍建設。吸收有能之人、有志之士,不斷壯大“區社區教育師資庫”和社區教育志愿者的數量和質量。對社區教育信息員開展兩期業務培訓,提高他們采集新聞的能力。

3、做好社區教育教科研工作。積極發揮教育科研在社區教育發展中的先導作用,針對我區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努力探索社區教育的發展規律,以解決社區教育發展的難題與瓶頸。積極選送社區教育教科研成果,參加省市教科研成果評比,加大教育研究成果的應用推廣力度。

4、完善社區教育評價、督導機制。完善街道社區教育評估指標、學習型組織評估指標等評價機制,正式實施區社區教育委員會成員單位和街道教育助理社區教育工作年度目標管理制度。加強對街道、社區的教育培訓檔案“數字化”工作指導,做到教育培訓檔案規范化管理。積極推行全區各類教育資源無償或低償向市民開放,促進公共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抓載體創新,夯實社區教育內涵提升工作

1、繼續抓好學習型社區創建工作。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在全區開展學習型城區創建活動的決定》文件精神,繼續精心推進學習型社區建設,同時積極創建、培育學習型團隊,豐富學習型城區創建內涵底蘊。

2、推出“社區大課堂”新的教育載體。教育局和寧波晚報合作共同推出“社區大課堂”新的公益性教育載體,“社區大課堂”將從廣大市民的實際生活需求出發,開設居家裝修篇之“專家教你識別裝潢材料”,夏日清涼篇之“簡單甜品制作和飲料制作”,色彩展示篇之“教你化妝、服飾搭配”,傳統藝術篇之“扎彩燈、做風箏、剪窗花”等一系列生活課程,滿足廣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學習需求。同時還將繼續充分發揮區社教委各成員單位積極性,通過“學習共享、活動聯搞、培訓合辦”等方式,完善“區假日教育培訓超市”活動載體,供市民自主選擇學習,為居民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提供方便。

3、抓好街居特色創建工作。積極發揮街道開展社區教育的自主性,以點帶面,引導社區立足實際,從社區居民關注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入手,培育具有本社區特色的優質社區教育品牌,逐步形成“一街數特、一社一品”社區教育發展格局,今年爭創1-2個市級首批社區教育示范街道。

4、開發社區教育新課程或新培訓項目。根據我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秉承“源自社區、立足社區、服務社區”的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理念,借用項目管理思路,調動各方面力量,逐步進行適合我區社區建設的本土化、特色化、人文化的區域社區教育課程開發與建設,形成3-4門社區教育新課程或新培訓項目。

(四)抓教育培訓,夯實市民終身學習網絡建設工作

1、大力發展0-3歲的早期教育。加強區早教實驗中心和區早教指導中心建設,定期開展早教工作交流活動,加強早教師資建設,為創建特色型早教指導站奠定基礎。教育局、計生局、婦聯等部門要共同探索社區—家庭—幼兒園相互協作的早期教育基本模式,舉辦第三個早教宣傳周活動,確保常住人口中50%以上的0—3歲嬰幼兒家長和看護人員每年能接受4次以上的早期教育指導。辦好《啟程報》,新增社區早期教育指導站1—2個。繼續辦好“胎兒大學”。

2、大力發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立足構筑“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教育體系,教育局、科技局、團區委、婦聯、關工委等部門要積極尋求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點,大力發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抓住“奧運”年、“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等主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文明”、“奧運”為主題開展暑期青少年社區教育活動,為青少年提供豐富多彩的認識社會、融入社會實踐機會。加強對“四點鐘學校”的服務與指導,編制區“四點鐘學校”標準化工作方案,逐步提升“四點鐘學校”規范性、科學性,實現“四點鐘學校”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拓展、延伸和彌補功能。

3、大力推進成人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積極發揮行業培訓、部門培訓、區社區學院和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積極性,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目標,加快引進開發新的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項目,為各類群體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創造條件。依托發改局、民政局、區人事局、區貿易局等部門,通過形式多樣的職工技能培訓、技能大賽等,積極開展本系統、本單位的成人教育。依托區勞動局,強化失業人員、被征地人員、拆遷失業人員、企業在職職工的職業技能,深化下崗失業人員的“ABCD”分級就業管理機制。依托“1772”三級社區教育陣地,廣泛開展各類成人教育,特別是社區學院要在鞏固發展原有計算機三級培訓、會計電算化培訓、學歷教育等強勢成人培訓項目基礎上,開發計算機模塊培訓、安全培訓等新的培訓項目。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成人培訓學校做大、做強,建立健全辦學質量保證體系,提升培訓機構的水平和質量,努力滿足全區緊缺人力資源的教育培訓需求。鼓勵企業建立培訓基地,在全區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鮮明、運行規范、成效優良的成人培訓中心。

4、大力開展外來務工人員素質培訓。本著與企業同進步、與產業同提升、與城市同發展的工作理念,今年繼續大力實施外來務工人員素質提升計劃,發揮各街道、區勞動局、區總工會等成員單位作用,依托區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和三級社區教育網絡,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外來務工人員開展就業指導,開展政策法規、文明禮貌等適應城市生活的“學文化”活動,在外來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社區,如仇畢社區開展計算機操作、保安員培訓等“學技能”活動,提高他們適應城市生活能力和生存競爭能力。

5、大力發展老年教育。發揮社區積極性,立足社區實際情況,根據本社區老年人的特點,組建新的老年學習團隊,逐步開發出養生保健、休閑娛樂、心理健康等培訓新項目,切實為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為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服務,讓我區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