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遇見的新問題

時間:2022-08-09 11:43:00

導語:新課程改革遇見的新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改革遇見的新問題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任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關鍵的環節。2001年秋季開始的新課程改革給基礎教育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也給廣大學校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作法在實驗區的推廣過程中得到了廣大教師的極積參與,取得不少經驗。同時,在一些方面也暴露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正視和解決,將給新課程的進一步推廣帶來隱患。

一、教學手段先進性的挑戰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發生轉變。而這些轉變順利實現的一個前提就是需要有現代化教學硬件做支撐。但是,目前有些學校在新課程實施中普遍面臨著教學硬件“跟不上”的現象,有許多學校只有一、兩臺微機,談不上互聯網的廣泛運用。教師的教學還停留在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上。教師無法通過網絡獲取知識和信息,影響了教師觀念的更新和知識的更新;學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無法實現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學校缺少理化生實驗室和必要的實驗用品,教師無法進行演示實驗教學,學生無法動手實驗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設備,有限的光盤、磁帶等只能成為擺設,教師即使有好的教學思想、教學設計,也無法在課堂上有效地組織和落實。較落后的教學手段給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帶來了挑戰。

二、教師素質全面性的挑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思想、知識、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從某些學校教師隊伍的構成上來看,呈現年齡偏高、學歷偏低的特點。部分學校還存在代課教師、非師范類教師,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在以下幾方面嚴重制約著農村新課程的實施:

1、思想觀念落后。部分老教師受固有傳統教學思想影響嚴重,習慣于運用傳統教學模式,存在思想守舊、觀念落后、改革創新意識不強、有畏難情緒的現象,缺乏實施新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認為實施新課程是年輕人的事,與己無關。教學中很自然地還走傳統教學的老路,影響了新課程的實施。

2、教師自學自研落后。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綜合性,教師傳統的專業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加強自學自研,不斷“充電”,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把加強自學自研作為職業發展的需要來對待。可是,有些學校由于受地域、經濟、硬件等條件限制,可供教師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資源極為有限。教師自學苦于沒有資料可學,自研苦于沒有資料可查,搜集資料,完善知識結構,改進教學策略受到影響,解決教學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缺少輔助資料。另外,由于學校學習資源的限制,教師外出培訓成果在校內得不到鞏固練習和及時消化理解,不能內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現培訓成果的流失。教師自學自研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3、新課程專業引領落后。部分教師由于習慣于運用傳統教學模式,對新課程的組織實施感到困惑,有畏難情緒,所以,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引領,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學校普遍感到新課程實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雖然部分教師參加了一定級別的培訓,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質和群體環境的影響,新課程的轉化率不高,不能較好地將培訓所得轉化為教學實踐,很難成為學校實施新課程的骨干和帶頭人。另外,由于地域特點,學校課改工作缺乏上級業務部門經常、有效的指導。對課改實施引領的力度不大,制約了學校新課改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領導者素質的挑戰

校長是新課程實施的第一責任人,沒有校長的組織參與和引領,新課程實施很難推進。首先,部分學校校長對新課程的認識還存在誤區,認為當前評價學校辦學質量和教師教學質量還應該看學生的學習成績,看試卷分數,看升學率,實施新課程是先進學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觀望心理,實施新課改的積極性不高。還有部分校長認為實施新課程是教師的事,組織管理是主任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無需對新課程進行深入細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長認識上的不到位,不能把新課程實施納入校長行為,使新課程實施缺乏有效的領導和組織管理,致使學校新課程實施工作處于被動地位。其次,部分學校校長不是“業務型”校長,而是“事務型”校長,擅長和熱衷于事務管理,不擅長抓業務管理,自身業務管理素質薄弱。面對新課程,缺乏系統的學習與研究,缺乏細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論層次和觀念層次的內容,而對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實踐參與不夠、研究不夠,不能與教師一道研究和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能發揮有效指導和引領作用。教師實施新課程多數屬于“自由”狀態。

四、課程資源多樣性的挑戰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實際的教育效果。課程資源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兩部分。就校外課程資源來講,有些學校極為有限。沒有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社區資源——圖書館;沒有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學科教學形象直觀理解的場所——科技館;沒有加強學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文化寶庫——博物館;沒有改變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的優越條件——網絡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的不足,給部分學校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挖掘、開發帶來了難度,限制了部分學校教師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使他們為課程資源不足而發愁,教師只教教材、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

五、新課程改革暴露的一些問題:

1、曲解自主學習導致課堂失控

一小學上數學課,老師為了讓學生理解1000的概念,讓學生花半節課時間走1000米。老師和家長都擔心課活了,但基礎知識落實不了,而知識點是中高考必考的內容。許多老師反映課改后課時不夠用,強調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活動比以前多了,課堂很活躍,但容易失控。

新課改中一些學校的做法很容易導致形式主義,這是許多深入課堂聽課的專業人士的看法。現階段“學生自主學習”出現了變相“放任自流”的現象,有的學生用一種很笨的方法“自主學習”,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收獲不大,自主學習應是一種理性的探索性的學習,不是一種“自發的學習”。

由于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指導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許多時候演變成了無效討論。合作的目的是“1+1>2”,若個人學習效率比一起學習高,為何要與人合作?

2、教材銜接不嚴密

據悉,新課程各學科教材銜接上存在問題,如一學科的某個知識點需要另一學科的某個知識點為支撐,但后者卻還未教到,前者的老師只好充當二傳手提前給學生開小灶。一些專業教師指出:新課程對學科的綜合要求很高,但在綜合過程中,有許多知識點銜接上的疏漏。初中學科的知識點多,一門學科往往是以另一門學科為支撐的,往往發生鏈接上的“脫鏈”。公務員之家:

3、大班如何做到關注每個學生

新課程的理念是:關注每一個學生。在五六十人一個班的大班里,老師能真正關注到每個學生嗎?教育界的有識之士認為,事實上,新課程更適宜的土壤是小班化教育環境。在目前普遍每班五六十人的環境下,“關注每一個學生”很難實踐。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的適宜環境同樣是小班。

實施新課改,評價機制勢在必改,但怎么改?據說有關方面正在考慮一種解決方案:在保留試卷測試的基礎上,增加素質評價和面試的內容,選拔考試和學校推薦相結合。許多教育界人士認為,后者在中國目前的現實背景中很難操控。如果少數幾個人的主觀行為可以決定多數學生升學的命運,那誰來監控這些行為的公平公正性呢?畢竟過去統一的升學考試,已是相對成熟的一種評價形式。一旦客觀評價方式變更為主觀評價方式,誰也不敢對這種變更盲目樂觀。

應對現實挑戰,促進學校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是擺在各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只有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切實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加強部分學校校長隊伍和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他們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為實施新課程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才會使學校的新課程實施工作真正呈現出春光明媚、生機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