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時間:2022-04-13 09:42:00
導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主要預期目標;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其中,主要內容包括:執行情況,現代農業進一步加強,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項目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新區建設展露形象,“四大組團”全面啟動、工業經濟企穩向好,園區和項目建設成效顯著、消費市場繁榮活躍,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外貿出口實現正增長,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果、財政收入快速增長,融資工作實現重大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不斷進步、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其他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節能減排取得成效,環境保護不斷加強、民生工程穩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以沿江沿海經濟帶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發展布局、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保持投資快速增長、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加快構建大旅游格局,大力發展城區經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加強金融支持經濟發展能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全力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各項民生工程,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現將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0年計劃草案的報告提請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9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市委十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狠抓落實,攻堅克難,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初步測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6億元,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320億元,增長20.9%;第三產業增加值249億元,增長12.5%。
(一)現代農業進一步加強,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預計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1.2億元,增長10%。糧食生產獲得豐收,產量88.3萬噸。肉類總產量21萬噸,增長17.8%。水產品產量59.5萬噸,增長11%。完成板栗良種嫁接13.5萬畝。植樹造林16.3萬畝。新增安全農產品生產面積25萬畝。新建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203個。新建農村沼氣模式2256戶。推廣新型節能住宅1058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萬畝。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座。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0家,累計達到220家,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
(二)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項目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5億元,增長50.2%。其中,建設項目投資362億元,增長52.1%(工業投入240億元,增長60%);房地產投資80億元,增長36.5%。全市重點推進的60個重大項目,有45個開工建設。爭取中央新增投資項目147個,總投資62.8億元,爭取國家資金12.6億元。東北東部鐵路寬甸段、丹通和丹海高速公路全面開工建設。沈丹客專、丹大快速鐵路即將開工建設。*至五龍背快速路全線通車。新建鴨綠江公路大橋項目選址基本完成。大東港擴建工程2個5萬噸級糧食泊位投入使用。三灣水利樞紐工程右岸壩體工程開始施工。*機場改擴建項目開始基礎施工。鴨綠江西水道整治項目完成工程量的75%。蒲石河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進入機電設備安裝階段。500千伏輸變電項目竣工運行。金山熱電項目施工順利。華能電廠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全部完成。東港核電項目開展選址等前期工作。
(三)新區建設展露形象,“四大組團”全面啟動。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25億元,新整理土地9平方公里,完成了道路、排水、上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及新區的綠化和亮化,形成了“六縱六橫”主干路網及配套設施。市民服務中心、新世紀佳園、成功花園五星級大酒店、新加坡城一期等項目主體工程已封頂。牛頓文安新城金園大廈項目框架已施工至二層。新區體育中心、圖書館、大劇院、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等正在加緊建設。遼寧(*)儀器儀表產業基地建成標準廠房50萬平方米,研發檢測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正在建設,遼寧儀器儀表學院主體工程完工,有120個企業完成注冊,172個項目簽訂投資協議。遼寧(*)環保產業園完成土地整理1平方公里,已入駐企業27戶。*東港同城化積極推進,在交通、供水、教育、醫保等20多個方面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新區、前陽、東港和孤山“四大組團”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全面開始建設。
(四)工業經濟企穩向好,園區和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70戶,總數超過1100戶。啟動停產企業197戶,占全部停產企業的90%。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10億元,增長32%;完成增加值191.8億元,增長23%;實現稅金29.2億元,增長20%。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5%,比上年增加0.7個百分點。全年工業用電量增長8%。工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近20億元,開工建設標準廠房100萬平方米,簽約入駐企業近300戶。儀器儀表產業基地、環保產業園、東港再生資源工業園等園區實現當年規劃、當年開工、當年項目入駐。一批超億元或十幾億元的大型工業項目落戶園區,園區集聚效應開始顯現。本鋼*不銹鋼冷軋板項目樁基工程已完工。曙光乘用車基地項目、五一八大型曲軸擴建項目、鳳城翁泉溝硼鐵礦綜合利用項目開始設備安裝。東港豐能風電環鍛件項目、*帕斯特大豆深加工項目和恒通高新管業項目的一期工程均已竣工投產。鳳輝硼業年產50萬噸線材項目試生產。*船舶重工修造船基地項目2個5萬噸級船臺完成基礎工程。寬甸信德年產36萬噸石頭紙項目開始土建施工。
(五)消費市場繁榮活躍,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4億元,增長18.2%。沃爾瑪超市成功落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活動新建標準連鎖日用消費品“農家店”70家。*糧食儲備庫項目開工建設。精心打造鴨綠江旅游品牌和精品線路,開通了赴朝邊境旅游異地辦證試點業務。虎山長城景區改造項目開始動遷。預計接待國內旅游者2000萬人次,增長40%;接待入境旅游者23萬人次,增長20%;旅游業總收入152億元,增長46%。交通運輸業運行良好。預計完成公路客運量4439萬人次,增長6.5%。完成公路貨運量5049萬噸,增長7%。港口貨物吞吐量4350萬噸,增長25.3%。民航旅客吞吐量9萬人次,增長50%。
(六)外貿出口實現正增長,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果。預計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9.2億美元,增長2%,其中出口14.2億美元,增長2.5%。對朝貿易進出口總額8.6億美元,增長13.2%,其中出口5億美元,增長14.4%。以新區開發、儀器儀表產業基地為重點,先后組織9次境外、39次國內大規模主題招商活動,收到較好效果。預計實際利用外資5億美元,增長63.4%;引進內資項目到位資金241億元,增長101%。對外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預計外派勞務6600人。
(七)財政收入快速增長,融資工作實現重大突破。全地區財政收入91.3億元,增長15.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0.1億元,增長33.4%。一般預算收入中各項稅收35.3億元,增長37.8%。全地區一般預算支出111.4億元,增長40.1%。預計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377億元,增長31%。積極推進政府融資平臺建設,市城投公司新增資產105億元,總資產已達125億元,為交通、基礎設施和園區建設等項目貸款31.3億元,已到位資金24.2億元,擬發行15億元公司債券,國家發改委正在審簽中。新開業小額貸款公司4家,發放貸款8919萬元。
(八)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不斷進步。預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5億元,增長33.5%。有4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5戶。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華通測控智能型配電監控器、*國通電子有限公司PTC陶瓷敏感元器件及傳感器產業化等項目已竣工驗收。*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66KV磁控并聯電抗器系列產品項目開工建設。*化工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含硼新材料工程實驗室、*輕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皮革助劑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發項目已經省批準立項。無水印染新技術項目已被國家初步納入2009年度國家科技支撐第一批計劃。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完成了32萬平方米中小學校舍改擴建任務,農村初中輟學率低于省3%的控輟目標。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已通過國家級驗收。新*二中已交付使用。認定了320個市級職業教育重點專業,職業教育招生9473人。
(九)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其他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化纖公司成功實現破產重組,毛絹、華益資產評估已基本完成。積極推進股改上市和后備企業培育工作,欣泰電氣實現創業板上市申報,30戶重點企業入選上市后備企業數據庫。集體林產權制度配套改革進展順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始啟動。
(十)節能減排取得成效,環境保護不斷加強。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工作,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預計1.49噸標準煤,下降4.6%。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57%。完成了華能電廠和*海德脫硫設施安裝工作,二氧化硫排放量預計削減1.43萬噸。化學需氧量預計削減1200噸。
(十一)民生工程穩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地區新增城鎮就業6萬人,零就業家庭實現了每戶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全地區企業參加養老保險65.4萬人,全地區參加基本醫療保險88.9萬人,全地區參加失業保險26.8萬人。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達到100元。元寶山廣播電視觀光塔已竣工使用。完成了市中醫院病房樓擴建工程,編制了應對甲型H1N1流感處置預案。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組織承接體育賽事活動,完成了市體校綜合訓練館和市航海運動學校的建設工程。安全生產工作不斷加強,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別控制在0.32和6.21以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6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7370元,增長11.2%。年末總人口242.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25‰。
政府承諾的15件實事已經基本完成。解決了農村11.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五龍背自來水供水工程已完工;四道溝農產品配送中心正在建設;完成了食品檢驗室一期工程,食品安全體系開始建立;封閉式垃圾壓縮站工程已完成2座壓縮站建設;改造大修城市道路29條;新建農村油路400公里,提前一年實現村村通油路目標;興一路和春三路兩條南北干線已貫通;修建了2公里沿江景觀帶;完成了七經街、步行街改造工程;建設2萬平方米439套廉租住房;對農村2050戶困難戶危房進行了改造;52個行政村2.2萬戶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錦江山公園、元寶山公園、帽盔山公園全部免費開放;人民廣場美化亮化工程已完成。
二、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主要預期目標
按照市委、市政府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根據發展環境和條件的綜合分析,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十屆九次全會關于“一核兩翼兩大板塊”的部署,在迅速做大做強全市經濟總量的基礎上,著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加快以四大組團為核心的對外開放步伐,著力加快投資增長,著力加快科技創新,著力加快民生工程建設,高起點開局、高標準落實、高效率運作,力爭兩到三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過百億,努力推進*的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
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計劃767億元,增長17%;
——規模工業增加值計劃236億元,增長2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計劃735億元,增長40%;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計劃7億美元,增長40%;
——外貿出口總值計劃15.6億美元,增長10%;
——引進內資項目到位資金計劃362億元,增長50%;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計劃276億元,增長18%;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內;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計劃60.2億元,增長20%;
——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計劃477億元,增長25%;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5%;
——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以內;
——新增勞動就業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劃14370元,增長12%;
——農民人均純收入計劃8180元,增長11%;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66‰以內。
三、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
(一)以沿江沿海經濟帶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發展布局
按照“一核兩翼兩大板塊”的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布局,以新區建設為核心,加快發展沿江經濟區域和沿海經濟區域,做大做強鳳城、寬甸兩大經濟板塊。
推進城市新區快速崛起。拓展新區發展空間,新開發土地6平方公里,啟動行政中心、安民山公園等城市功能設施建設,加快實施主干路網等基礎設施和綠化、亮化工程,確保一批商貿、地產項目開工。港口工業區新拓展3平方公里,保障項目入駐需要。確保手表工業園竣工投產。完善裝備制造園區基礎設施。不銹鋼產業園依托本鋼不銹鋼冷軋項目,引進下游產業。
加快開發沿江沿海兩翼。前陽組團要加快行政區南移,建設國際小商品城,做大做強服裝產業,拉動倉儲物流產業發展。東港組團以再生資源產業園為重點,大力發展再生資源、風電裝備制造等產業,加快打造臨港工業核心區。孤山組團以海洋紅港口建設為牽動,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推動精密鑄造業、旅游業發展。加快九連城整體開發建設力度,加快產業發展。同時,抓好鴨綠江岸線的開發建設,培育新的增長點。
做大做強兩大經濟板塊。鳳城板塊要發揮工業基礎較好,鋼鐵、汽車零部件等傳統產業的優勢,推進產業發展,著力打造遼東硼鐵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抓好通遠堡的開發建設,敞開*的北大門,強化與沈陽經濟區的良性互動。寬甸板塊要抓住東北東部鐵路、丹通高速公路建設的有利時機,以礦產品開采加工、農產品加工、旅游產業為重點,壯大產業規模,增強經濟實力,并力爭在與東北東部地區合作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保持投資快速增長
2010年新開工和續建1000萬元以上項目600個,投資總額150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94個,投資總額1300億元。重點推進80個重大項目。
基礎設施項目。東北東部鐵路通灌段完成路基工程。沈丹鐵路客運專線和丹大快速鐵路項目全線開工建設。丹通和丹海高速公路項目路基、橋梁、隧道全部貫通。*中心客運站完成站舍主體工程。機場改擴建項目完成航站樓土建工程。*港擴建工程計劃投資50億元,繼續實施南1-3#泊位、外1-4#泊位和西南主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20萬噸礦石泊位。新建海洋紅港口項目前期工作要有重大突破。新建鴨綠江公路大橋項目爭取開工建設。遼寧蒲石河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年內實現第一臺機組并網發電。*金山熱電項目進行設備安裝。華能電廠二期工程力爭開工建設。三灣水利樞紐和輸水項目壩體工程全面竣工。積極推進東港核電、風電等項目前期工作。
工業項目。本鋼*不銹鋼冷軋板項目完成廠房建設并進行設備安裝。五一八大型曲軸生產線改造項目、鳳城翁泉溝硼鐵礦綜合利用項目、豐能公司二期工程、帕斯特大豆深加工二期工程、*恒通管業項目第二條生產線竣工投產。寬甸石頭紙生產項目、船舶配套工業園等項目實現部分竣工投產。東港超能電動汽車、寬甸金瑪硼化工基地、*醫創藥業移地擴產改造等項目完成廠房土建工程。首鋼年產300萬噸含硼特鋼項目和化纖、黃海汽車移地新建項目爭取開工建設。
服務業項目。市民服務中心、牛頓文安新城、成功花園五星級大酒店、新世紀佳園、SKN物流中心、*糧食儲備庫等項目交付使用。香港潤華商業中心一期工程完成主體工程。新區綜合行政中心爭取年內開工建設。新世紀佳園二期工程年內開工建設。安民山公園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基本竣工。天橋溝旅游綜合開發項目完成水庫工程建設。虎山景區基礎設施改造項目全面竣工。東北亞貿易城項目完成基礎配套工程。新區物流口岸項目完成征地動遷,爭取開工建設。
(三)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培育壯大主導產業
加大工業投入力度,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工業投入360億元,新開工千萬元以上項目150個。全年工業園區新建標準廠房160萬平方米。遼寧(*)儀器儀表產業基地新建標準廠房80萬平方米,新入駐企業200戶,完成研發檢測大樓、物流配送中心、遼寧儀器儀表學院工程。遼寧(*)環保產業園啟動二期工程建設,累計入駐企業105戶以上。加快硼化工產業園、手表工業園、黃金產業基地、裝備制造園等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為企業入駐提供良好的條件。
鞏固壯大主導產業,加快產業集群建設。加大對重點骨干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全年實現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要達到120戶以上。鞏固壯大汽車及零配件、礦產品開采加工、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重點推進遼東硼鐵礦綜合利用產業化、遼寧(*)儀器儀表產業基地建設,爭取列入省重點推進的產業集群。
(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發展縣域經濟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糧食種植面積240萬畝,糧食產量80萬噸。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萬畝。新增標準化安全農產品生產面積20萬畝。完成板栗良種嫁接10萬畝。植樹造林8萬畝。扶持建設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50個,水產品產量65.5萬噸,增長10%。繼續推進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加快發展“一縣一業”,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新增規模以上龍頭企業30家。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形成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縣域主導產業,形成各縣(市)獨特的工業產業集群。東港市要重點發展機械裝備制造及水產品加工業,鳳城市重點發展硼鐵、黃金等采掘冶煉加工、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寬甸縣重點發展礦產采掘加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三縣(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0%以上。
(五)加快構建大旅游格局,大力發展城區經濟
加強旅游景區建設,促進旅游業發展。大力開拓海內外旅游市場,舉辦好鴨綠江國際旅游節。發揮赴朝旅游優勢,打造赴朝邊境旅游品牌。繼續做好鴨綠江景區創建5A級景區工作,力爭年內通過國家評審。積極推進北國之春溫泉旅游、天橋溝旅游綜合開發、虎山景區綜合改造、赴朝旅游集散地等項目建設。旅游業總收入計劃190億元,增長25%。
大力發展城區經濟,壯大地區經濟實力。抓緊規劃建設以儀器儀表檢測中心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園,以新城區金融大廈為中心的中央商務區,以五龍背、九連城、湯池、黑溝等旅游資源為依托的文化休閑旅游區。爭取使黃海大市場、北方山奇農產品批發市場、孤山農貿大市場進入國家“雙百市場工程”。通過舉辦節日房產交易大會等形式,抓好房地產銷售,拓展東北東部市場。
(六)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
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努力擴大產品出口。在鞏固韓國、日本、美國、香港等主要出口地的同時,積極開拓埃及、德國、法國等新的國際市場。積極推進邊境小額貿易人民幣結算出口退稅業務。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對外經貿交流與合作。在加快推進鴨綠江公路大橋建設的同時,啟動物流口岸園區、出口加工區和海關聯檢區等功能區建設。積極推進長航集團物流園區、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分區等項目。利用好“遼寧臺灣周”、“中國*鴨綠江國際旅游節”等平臺,開展卓有成效的經貿活動。
加快實施“西進東聯”戰略,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大連的產業分工,與大連攜手開發北黃海經濟帶。積極推進港口整合與合作,參與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港口吞吐量計劃5000萬噸,增長15%。強化與沈陽經濟區的經濟銜接,促成沈本丹經濟帶。加強與東北東部11市(州)的交流與合作,以“陸港”建設為核心,重點推進與通化的合作,力爭使丹通經濟帶建設取得更多實質性的成果。
(七)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推進*化纖公司、*紡織廠、東寶電器等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加快空殼困難企業處置步伐,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積極推進我市企業上市、重組、并購等工作。
深化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加快組建標準化林業綜合服務中心,設立林業專業合作社,組建林農家庭合作林場,成立林業行業協會,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推進林業集約化、規模化、科學化建設與經營。
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公立醫院試點五項重點改革。
(八)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加強金融支持經濟發展能力
保持財政收入較快增長,保障重點領域支出。加強財源培植,健全完善全社會綜合治稅機制,強化對重大項目、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稅收監控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努力保證重點支出,可支配財力向民生支出傾斜。
切實改善金融環境,支持經濟加快發展。加強各類政府融資平臺建設,建立“貸款風險補償”和“創業投資”基金,強化銀政、銀企對接,調動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良好金融環境。全年新增信貸投放100億元。實現*欣泰電氣正式上市,推進丹玉種業、華通測控完成上市申報,幫助6家重點后備企業做好上市籌備工作。
(九)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繼續做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創建工作,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9戶。年內將30戶以上的企業列入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倍增計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玉米種培育基地、超細高純度硼粉、新型硼化物、柞絲與天然纖維、無水印染設備、生物技術藥品、中藥現代化、水處理等項目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計劃77億元,增長40%。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鳳城市、寬甸縣、元寶區、振安區全面實現“雙高”普九。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階段性任務。加強東北東部職業教育區域合作,加快推進*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移地新建工程,爭取年底交付使用。
(十)全力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強化能源節約管理。加大對規模以上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電耗、取水量、工業用水重復利用量等指標的統計考核力度。
抓好主要污染物減排。加強對全市5座污水處理廠達標運行的監督,全面執行遼寧省新的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著力搞好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加強對輻射與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和尾礦庫的管理,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控制在4.7萬噸和3.96萬噸以內。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強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工作,啟動國家遺產地保護設施建設項目,完成防護設施建設工程,進一步加強保護區巡護和執法工作,開展保護區科研和國際交流。繼續開展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創建工作。
(十一)統籌推進各項民生工程,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千方百計擴大勞動就業。完善面向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確保對城鎮當年登記困難家庭大中專畢業生實行兜底安置。繼續搞好普惠制培訓工作。
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全地區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6.4萬人。繼續加大基本醫療保險擴面工作,實現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全地區參加基本醫療保險91.9萬人。做好失業保險金的收繳擴面工作,全地區參加失業保險27萬人。
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繼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150元。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完成319個“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加快發展體育事業,力爭年內為20個有健身場地的社區配齊健身器材。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活動,加大隱患治理力度,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別控制在0.3和6.2以內。
抓好今年確定的15件實事。機關、企業幫扶貧困村,解決低收入人口生產生活困難。實施城市內河治理改造工程。改造大修20條城市道路。實施三號干線貫通工程。打通2條南北道路。改造花園路及城市出口。實施老城區立面、廣告、亮化等綜合整治。改造城市環衛設施,逐步取消主城區沿街垃圾箱。建設*圖書館、大劇院、體育中心。開工建設新區醫院。改擴建市中心醫院。建設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3萬平方米、600套廉租房。幫助1000戶農村低保戶新建維修住房。提高燒煤取暖戶補貼標準。
各位代表,2010年是我市應對復雜外部環境,不斷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向好勢頭的關鍵一年;是搶抓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重大機遇,加快實現全市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一年;同時,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的最后一年。我們堅信,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圓滿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加快全市的大開發、大開放和大發展。
- 上一篇:旅游度假合資社發展下的內資社現狀論文
- 下一篇:鎮長現階段抗旱救災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