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縣區經濟計劃
時間:2022-05-16 06:10:00
導語:發展縣區經濟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委員:
受縣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會報告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寶貴意見。
一、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1年,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縣上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的走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統籌城鄉發展,深化改革開放,關注民生民利,狠抓工作落實,圓滿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
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05億元,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9億元,增長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6億元,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4.1億元,增長32.7%,一般預算收入3.38億元,增長2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60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6260元,增長18%。
(一)農業經濟穩步發展
預計農業總產值22.5億元,增長8.5%;農業增加值13億元,增長7%。全年糧食總產37.2萬噸,增長2.5%。
農業產業化快速推進。新增設施大棚5091畝,設施農業面積突破5萬畝;新增戶太葡萄3510畝,總面積達到2.1萬畝;規模養殖示范場達到30個。全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31萬噸、1.05萬噸、3.1萬噸。渭河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完成招商引資項目2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00萬元。
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3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萬畝。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個,培訓農民經紀人205人次。新增農業信息服務站點162個。發放農機補貼800多萬元,推廣農機具1749臺。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投資3700萬元,建成農村供水工程59處,解決了8.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79個重點村建設累計投入資金8100萬元,硬化街道98萬平方米,修建排水渠涵16.4萬米,建設廣場8.7萬平方米,安裝路燈3800盞,新建垃圾臺(池)167個,改廁1.27萬座,新建沼氣池2000口。58個農村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投資754萬元,正在建設。
(二)工業經濟較快回升
預計工業增加值52億元,增長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6億元,增長16%。
灃京工業園引進項目17個,合同引資額45.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投產企業達到53戶;實現工業總產值39.2億元,稅金6000萬元。
亞澳農機5萬臺變速旋播施肥機生產線、大唐第二發電廠供熱改造工程等技改項目竣工,完成投資100萬元以上企業技改項目13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戶。
(三)第三產業對縣域經濟拉動作用增強
預計第三產業增加值32億元,增長13%。
太平和朱雀國家森林公園基礎及配套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太平國家森林公園晉升AAAA級景區。草堂寺景區新招引項目2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民航空管中心等項目建設快速推進。農家樂示范村建設順利,發展農家樂專業村1個,新增農家樂接待戶64戶。舉辦了紫荊花節、牡丹文化節、養生避暑節、設施果品采摘節等大型節慶活動。全年接待游客148.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2億元,分別增長16.9%和19.2%。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進展順利,農村商品流通網絡日臻完善,發展日用連鎖網點126個。銷售家電、摩托車下鄉產品69756臺(部),發放補貼1825萬元。
(四)城鄉建設步伐加快
城區建設加快。世行貸款“四路一立交”建設工程渼陂路、呂公路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新城路、東城路已完成征地和地表附屬物清理,累計完成投資1.19億元。古城路、釣臺路、北極路、兆豐路西段、朝南路人民路小學段、北關醫院十字、北轉盤等城區道路及沿街立面改造工程完工。濱河新區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7.5億元,小區、新城和新校區項目進展順利。
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余下、草堂省級重點鎮及大王、祖庵、龐光等“關中百鎮”建設累計投資3190萬元,鄉鎮商貿示范街建設投資4524萬元,鎮區環境明顯改觀,功能不斷增強。
縣鄉道路建設成效顯著。西太一級公路建成通車。投資8700萬元,完成縣鄉道路改造81公里;行政村班車通達率達到98%,順利通過省級交通運輸示范縣創建驗收。
(五)發展改革取得新成效
改革工作穩步推進。草堂、秦渡、蔣村、大王等發展改革試點鎮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完成縣屬企業改制2戶,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有序推進。組建了投資控股公司,投入8000萬元,儲備土地1000畝,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
招商工作成效顯著。全年簽訂招商引資項目24個,總投資額157.1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00萬美元,引進內資17.65億元。
區域合作步伐加快。與高新區合作建設的草堂科技產業基地快速推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2億元,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比亞迪汽車二廠、寶得自動化、基地加速器等產業項目開工建設;與市水務局合作共建的天橋水生態修復示范區啟動建設。灃渭新區覆蓋我縣大王、渭豐等地區,為我縣北部加快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六)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就業與再就業工程:全年開展免費技能培訓2.2萬人,落實就業補貼和創業貸款1100萬元,城鎮新增就業472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67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
社會保障工程:城鄉低保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累計發放低保金、醫療救助金、五保金4006萬元。五竹區域敬老院基本完工,中心敬老院主體竣工。城鎮養老保險擴面749人,醫保參保4.63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已全面啟動實施。4個扶貧重點村建設全面完成。
住房保障工程:落實農村危房改造1000戶,完成投資7786萬元。投資1295萬元,建成廉租房186套,面積9300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補貼82.9萬元,144戶城鎮低收入家庭住進廉租房。
(七)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科技事業持續發展。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科技計劃,9個項目列入省市科技計劃,55項專利獲得授權。縣級財政投入科技經費420萬元,扶持科技項目40個。
教育事業全面提升。積極實施校舍安全工程,投資1126萬元,對4所學校的12個單體建筑進行了整體加固;13所學校校舍安全工程正在按計劃實施(5所在建,8所正在招投標)。完成12所學校生活設施改造項目。人民路小學和龐光、玉蟬中心校建成投入使用。八中、渭豐中心校等第二批災后重建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小學適齡兒童、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均達到100%,高考二本上線2319人,職校完成招生2300人。免除中小學生教科書及公用費用3489萬元,為29458名貧困學生發放生活費、助學金1092萬元,為6819名學生申請貸款649.5萬元,19789名學生享受蛋奶工程。
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了第九屆民間鼓藝術節,我縣被授予“中國民間鼓舞之鄉”稱號。建成標準鄉鎮文化站8個,村級文化室10個,農家書屋70個,群眾健身工程45個。
衛生事業長足發展。投資6556萬元,改擴建3個縣級醫院和19個鄉鎮衛生院。中醫醫院住院樓和婦幼保健院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即將投入使用,縣醫院住院樓主體竣工,鄉鎮衛生院改造項目全部完工。在447個甲級標準村衛生室開展門診統籌,基本實現群眾小病不出村。落實491個規范化村衛生室補助資金626萬元。為547480名參合患者報銷醫療費用5099萬元,為43710名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
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水平不斷增強。人口自然增長率3.82‰,符合政策生育率99%。
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投資6000萬元的污水處理西廠已正式投入運行,投資6300萬元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已開工建設,完成污水管網工程投資4480萬元,建成管網21323米。全年共削減二氧化硫4959噸,化學需氧量減排1647噸,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5.5%,政策性關閉了熱電廠。
2011年,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下一步實現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綜合經濟實力不強,經濟平穩運行面臨形勢復雜。國家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信貸規模將緊縮,發展資金瓶頸矛盾更為突出。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增長緩慢。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投資結構不合理。
——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基礎不牢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糧食穩定增產制約因素多。農業優勢產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農民工就業困難等因素嚴重影響農民持續增收。
——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與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節能減排要求不斷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土地資源及環境約束強化。
——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任務艱巨。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百姓的面不寬、量不大,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還不高,低收入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
二、2012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目標
(一)2012年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縣委十五屆十次全會精神,深入實施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方略,突出一個龍頭,抓住三條主線,打造八個增長極(一個龍頭即縣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條主線即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社會管理;八個增長極即“兩園五區一基地”:灃京工業園、草堂工業園,渭河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草堂寺景區、濱河新區、天橋水生態修復示范區、灃渭新區,草堂科技產業基地),做強產業、做靚城市、做實民生,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而努力奮斗。
(二)2012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序號指標名稱單位2012年計劃
絕對值增速(%)
1生產總值億元12213
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20
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億元3.918
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00015
5農民人均純收入元726016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3920
7實際利用外資萬美元1000
8實際引進內資億元17
9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
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11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達到省市要求
三、2012年主要工作任務
(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妥善處理加快經濟發展與優化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堅持不懈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1.強化項目建設,發揮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
高起點謀劃一批支撐力強、帶動作用大的產業項目。一是堅持不懈地抓好項目建設,保證項目接替有序。年內落實重點建設項目不少于80個,當年計劃總投資30億元以上。二是配合省市抓好西成鐵路、西寶高速南線建設工程。
2.扎實推進園區帶動戰略,拉動經濟快速發展
加強園區聯接互動,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園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推動高新區草堂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完善基地基礎設施,開工建設草堂科技產業基地水廠及供水網絡。加快比亞迪、基地加速器等項目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以上。做大做強灃京工業園。創新招商模式,做好入園企業的運行監測,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全年招引項目10個以上,實際進資10億元以上。完成工業總產值50億元,財稅收入60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以上。規劃建設草堂工業園。年內完成總體規劃編制,力爭啟動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草堂寺景區建設。繼續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加快民航空管中心、建科大新校區、亞太學院新校區等項目的落實與建設,年內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億元以上。加快濱河新區發展。加快濱河大道及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竹馨園小區、榮華水岸新城、西科貿新校區等項目建設,年內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億元以上。加快渭河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完善示范區總體規劃和詳規編制工作,推進福緣農莊、裕興現代農業示范園、海航配餐基地等項目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00萬元,招商引資4000萬元。開工建設天橋水生態修復示范區項目。綜合治理澇河出山口段堤防,修建天橋平原水庫,提高澇河防洪標準,改善澇河流域生態環境。
3.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嚴格保護耕地,加強土地整理和復墾,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實施新增糧食工程,確保糧食安全。投資6800萬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萬畝;投資85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萬畝。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35萬噸以上。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發揮渭河現代農業示范區作用,圍繞糧食、果業、畜牧、蔬菜四大產業,調整優化結構。新發展無公害蔬菜3000畝,設施大棚3000畝,戶太葡萄3000畝。積極推動養殖業小區化,加快30萬頭優質瘦肉型豬、百萬只家禽、萬頭奶肉牛3個“萬字號”養殖基地建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年內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培訓農民經紀人200人以上。
4.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構建優勢特色產業體系
堅持大項目支撐、園區化承載、大企業引領,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年內完成工業總產值230億元以上,增長25%以上;工業增加值60億元以上,增長16%以上。
扶持骨干企業,確保工業快速增長。發揮工業振興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發展產業集群,發展汽車配套產業。引導中小企業加快技術進步、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年內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戶以上;完成15個投資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技改擴建項目。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實施民營企業成長培育、創業創新、素質提升“三項計劃”,完善民間投資融資擔保制度,健全創業投資機制,引導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向工業實體經濟進入,促進民營企業壯大規模和轉型升級。
5.提升旅游商貿服務業,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提升商貿服務業,積極擴大消費。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增強消費信心和消費能力。加快城區專業市場和商業街的規劃、建設及改造升級,培育新的消費市場。穩定發展住房和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積極拓展旅游休閑、社區服務等服務消費,發展現代物流業。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社區商貿“雙進工程”,完善農村商貿網絡,農家店商品配送率達到60%以上。繼續做好家電、農機具、摩托車下鄉等惠民工程,促進農村消費增長。全年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以上。
進一步壯大旅游產業。理順旅游發展體制機制,開展秦嶺北麓旅游環境整治提升,全力打造秦嶺山水游、宗教文化游、綠色鄉村游三大旅游產品。加快農家樂旅游村建設,建成農家樂接待示范戶30戶以上。積極參加省旅博會、世園會等旅游宣傳活動,組織舉辦好紫荊花節、天然養生避暑節、設施瓜果采摘節、牡丹花會等活動,以會興游。全年接待游客155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收入1.3億元以上。
(二)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
1.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
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世行貸款項目建設,渼陂路、呂公路竣工,新城路、東城路、呂公路跨鐵路立交開工建設。啟動南北七號路城市大道工程。加快舊城區道路、人行道、給排水、城區綠化等市政綜合改造和主要街區兩側的低矮房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完善縣城供水網絡,籌建縣城集中供熱等綜合配套設施,完善城市功能。啟動農技中心、人民路小學原址等綜合開發。
2.完善小城鎮功能,加快城鎮化步伐
做好建制鎮的規劃,完善配套設施,增強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功能,營造宜居環境,提高經濟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快推進余下、草堂2個省級重點鎮和大王、祖庵等關中百鎮建設。統籌解決小城鎮布局、配套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等問題,加大政策和資金向小城鎮傾斜力度,統籌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引導群眾向城鎮集中,年內實現農轉居1萬人。
3.加快新農村建設
統籌移民搬遷、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資金,有序開展村莊合并,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著力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完成57個重點村建設任務。新建沼氣池1330口,改廁4500戶。
4.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發展保障能力
建設支撐縣內、輻射周邊的高效便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做好市二級公路網化段“四路一橋”工程。建設單村供水工程30處,新增農村安全飲水人數5萬人。提升電網能力,加快灃京工業園330千伏變電站建設,啟動余下變電站110千伏升級項目。
(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穩妥推進農民宅基地、承包土地、林地等經營權和使用權依法自愿有償合理流轉,增加農民土地增值收入。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及措施,增加農民政策性收入。積極引導、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就近就業和有序外出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2.擴大就業鼓勵創業
大力發展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開發社區就業和公益性崗位,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優化環境,強化服務,推進全民創業、家庭創業、自主創業。年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500人以上,勞動力轉移就業7.7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做好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教育資助等民政救濟工作,切實保障困難群體的正常生活。新增投資800萬元,建成廉租住房6000平方米。新農保參保率達到80%以上。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參合群眾受益率。投資680萬元,建設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
(四)加大投入力度,推動社會事業繁榮
1.加快科技事業發展
抓好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和科普工作。力爭6個以上科技項目列入省市科技計劃,培育市級科技示范園1個,科技示范村(鎮)1個,科技示范戶10戶。推廣應用新技術10項以上、新產品16個以上。專利申報量達86件以上。
2.推動文化體育事業繁榮
建設縣圖書館、文化館和農民畫珍藏館,全面啟動新體育場建設工作。建設3個鄉鎮文化站、20個村級文化室、190個農家書屋、16個農村健身廣場。開展公益電影下鄉活動,全年電影放映不少于6200場次。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任務。做好文物保護開發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3.推動教育事業全面提升
調整優化中小學布局,改善農村學校條件。落實國家發展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20所農村公立幼兒園。鞏固小學適齡兒童、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和初中畢業升學率,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擴大蛋奶工程覆蓋面。創建“平安校園”20所以上。
4.加快發展衛生事業
健全縣、鄉、村三級保障網絡,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應急處置工作。縣醫院住院樓、中醫院住院樓和婦幼保健院婦女兒童保健中心投入使用,加快森工醫院和濟仁醫院改擴建工程建設,完成鄉鎮衛生院災后恢復重建任務,推動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
5.狠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鞏固省級計劃生育先進縣成果,加大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工作力度。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符合政策生育率96%以上。
(五)深化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1.深化各項改革
推進統籌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的綜合配套改革,扶持創新型科技企業。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和企業改制,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做好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和重點鎮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和集體林權改革,促進現代農業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
2.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加強區域戰略合作,積極承接東部產業梯度轉移和市內企業外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年內新簽約項目20個以上,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引進內資17億元以上。
3.優化生態環境
完成大綠工程造林2300畝,全民義務植樹56萬株。加強重點行業節能降耗和污染控制,完成第二污水處理(東廠)和垃圾填埋場建設,開工建設第三污水處理廠(草堂科技產業基地)。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削減量達到省市要求。
4.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服務,堅持依法行政,暢通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提高行政機關辦事效率。著力解決行業不正之風和吃拿卡要等問題,切實保障投資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強拉強賣,強包工程等影響投資環境的人和事,全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 上一篇:黑龍江林業經濟發展策略
- 下一篇:旅游資源及發展視察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