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政辦推進都市農業發展規劃
時間:2022-05-23 08:59:00
導語:區政辦推進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加快推進都市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優化升級,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根據《中共區委、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都市農業的意見》,結合《市都市農業發展規劃》、《市總體規劃》以及市區農業各專項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及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區委“一二三四”總體發展思路目標和“兩區兩帶兩基地”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服務為農、產業興農、項目強農”行動計劃,把發展都市農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基本思路,充分發揮農業產業資源、農村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圍繞主城區、中心鎮、中心村(社區)三個層級統籌發展,做到與土地利用、城鎮化、生態、新農村相結合,突出“生態、安全、優質、集約、高效”五個要求,綜合開發農業的經濟、生態與社會等功能,加快實現路域美化、田野綠化、水系生態化、園藝標準化,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打造農業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都市農業體系,實現城鄉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新突破。
(二)工作原則
1、堅持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重原則。在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都市農業在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增添城市景觀、傳承地域文化和教育示范等方面的作用。
2、堅持市場運作與政府扶持相結合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組織推動和政策扶持,培育發展新型農業市場主體,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等各種要素發展都市農業。
3、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嚴格保護耕地和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正確處理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生態環境,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農村與都市、農業與非農產業、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4、堅持重點突破的原則。圍繞苗木花卉、生態觀光農業、高產高效農業、循環農業四大重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中心鎮、中心村因地制宜發展功能多樣、業態豐富、產業融合的都市農業綜合體系,加快路園林文化服務帶、河生態觀光帶、生態旅游開發區、山休閑觀光區四大區域開發,使之成為城市的新景觀、生態的新亮點和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三)發展目標
以農村殷實小康、構建生態和諧宜居城市、富強文明和諧幸福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升級,全面拓展農業功能,使城市增添新的景觀,生態增加新的效應,農業發展拓展新的空間,農民收入開辟新的渠道。到年,基本完成由城郊農業向都市農業的轉型,形成以苗木花卉業、生態觀光農業、高產高效農業、循環農業四大重點產業為主體,集安全高效農產品生產、科研示范、休閑觀光、景觀綠化、生態涵養等功能于一體的都市農業體系,以苗木花卉、智能溫控、生態餐飲娛樂為主的園藝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占到重點區域農業用地的50%以上,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生態優美、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休閑觀光型都市農業示范區。
1、生態功能目標。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業生態進一步加強,初步建立起涵養能力較強、生態景觀優美、空氣水源清潔、高效節能節水和農業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生態服務價值較高的農業生態體系。到年,全區生態公益林面積達到1.4萬畝,綠色長廊達到88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23.4%以上。到年,全區生態公益林面積達到1.5萬畝,綠色長廊達到112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完成所有城鎮、工業園環形寬幅隔離林帶。
2、景觀功能目標。都市農業在城鎮規劃、、管理中得以充分展現,都市農業的商務休閑、生活休憩、綠色生態、旅游觀賞、自然原生、歷史文化等各種景觀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到年,人均占有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到37%以上。年,人均占有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2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到38%以上。
3、經濟功能目標。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高,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業機械裝備和科技支撐水平大幅度提升,農產品安全生產體系健全落實,都市農業綜合收益水平明顯提高。到年,全區農業增加值達到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770元。到年,全區農業增加值達到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600元。
4、社會功能目標。服務城市的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的科技轉化、旅游觀光、休閑娛樂、餐飲服務和農產品展示交易等功能得到有效開發,建成一批基礎完善、功能齊備、服務規范的農業休閑觀光園區。到年,全區農業社會服務人數占全部農業勞動力的比重顯著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
二、規劃布局
(一)發展重點
立足區域優勢資源,突出發展苗木花卉業、生態觀光農業、高產高效農業、循環農業四大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都市農業。
1、苗木花卉業。進一步擴大苗木花卉種植規模,重點發展城市綠化需要的大規格綠化苗木;發揮“南木北移”馴化基地作用,引進發展南方高中檔觀賞苗木新品種,經培育馴化后,向京津等北方低溫地區過渡種植,建成全國“南木北移”過渡帶重要的苗木花卉生產基地和交易中心;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規劃路園林文化服務帶、路十里畫廊。到年,苗木花卉面積達到2萬畝。
(1)沿路段兩側(北至路,南至鐵路)路園林文化服務帶,集中高中檔觀賞綠化花木產業基地,推進產業分工,拉長產業鏈條,進行集約化生產,重點桃園科技花卉生態園、花園等集高科技、高效益、生態景觀好、與未來園林化城市風格交融一體的現代新型農業項目,形成一批特色苗木花卉精品園區。
(2)沿路南延段路十里畫廊,在路兩側50米綠化的基礎上,沿道路兩側進行結構、土地調整,分片劃區,搞好配套基礎,重點發展觀賞苗木、花卉、金銀花及優質林果等兼具景觀和經濟、生態效益的觀光農業,以園區化為主,輔以餐飲、采摘、觀光等休閑功能,將十里畫廊打造成連接大街古商城與生態旅游的靚麗風景線。
2、生態觀光農業。依托我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明顯的山水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林果采摘、濕地觀光、臨水垂釣、植物公園、生態農莊、文化展示、創意農業等生態觀光農業。以都市文化為主線,以“山、水、園、林”為特色,以展示現代高科技農業和農村文明為主要內容,重點“三帶三山一湖”,即:路園林文化服務帶、河生態觀光帶、河濕地保護帶和、山、葫蘆山、湖。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方式,著力發展農莊經濟、園區農業、特色產業、人文景觀、農家樂、休閑廣場等多種形式的休閑觀光農業,以生態帶動旅游開發,以結構升級促進都市農業發展。到年,全區建成2個農業旅游強鎮,8個農業旅游特色村,10處農業旅游示范點。
3、高產高效農業。以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為支撐,加快推進區域化種植、標準化生產、企業化經營、產業化開發,重點發展籽種農業、精準農業、設施農業、唯一特色農業,發展農業科技園區和示范基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出效益,實現農業生產的低耗、高效、優質、安全。
(1)以北郊、開發區為重點,大力開展小麥、玉米高產創建活動,集成配套統一供種、配方施肥、精量播種、病蟲害生物防治等技術措施,提高農業機械化和集約化水平,300畝良種科技示范園、3萬畝糧食高產示范基地。
(2)到年,蔬菜生產按照“北菜南菌山特產”的總體布局,規劃建成周北萬畝設施綠色食品蔬菜生產基地、30萬平方米優質珍稀食用菌基地和周南5000畝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生產基地。設施蔬菜主要以西紅柿、苦苣等10個綠色蔬菜品種為重點,北郊鎮胥家、豐樂、鎮大柳行村等10個重點示范村;食用菌主要以平菇、雙孢菇、雞腿菇為重點,山、臥虎山、葫蘆山食用菌規模生產基地;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主要以毛豆、香椿等為重點,鎮彭陽村、平樓村等4個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示范基地。
4、循環農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型畜禽養殖業,實行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劃定畜牧生產禁養區、限養區。禁養區位于城區范圍,重點發展畜產品批發市場、配送中心等畜產品物流業;限養區位于遠離城市及村落的郊區,重點發展畜禽繁育、特種養殖、生態養殖等育種畜禽業和無污染或污染較小、效益較高的精品畜牧業。到年,牛、生豬、家禽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達到95%、80%、90%,糞便處理率達95%以上,生豬、家禽生產基本實現產業化。實施農村戶用沼氣、畜禽養殖基地大型沼氣工程,積極推廣畜-沼-菜、畜-沼-果生態循環模式,大力推廣應用太陽能。大力推進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多途徑收貯轉化作物秸稈,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減少因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到年,基本建成循環農業示范區。
(二)區域布局
結合城鎮化,統籌城鄉資源,積極規劃優勢項目向優勢區域集中,重點開發路園林文化服務帶、河生態景觀帶、生態旅游開發區、山休閑觀光區四大區域。
1、路園林文化服務帶。主要包括北郊鎮、鎮、青年路街道。沿路段兩側(北至路,南至鐵路),以路綠色長廊為依托,大力整合花木種植、體驗菜園、生態餐飲、旅游度假、文化展示、創意農業等服務產業,將農產品生產與文化、藝術創意結合,培育一批高文化品位、高附加值的創意農產品,提升農產品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重點齊魯會館、桃園科技花卉生態園、馬鞍山休閑莊園等重點項目,逐步把路苗木花卉長廊打造成輻射周邊、極具影響力的生態園林文化服務帶。
2、河生態觀光帶。主要包括北郊鎮、鎮、萌水鎮。以河提升治理工程及范陽河綜合治理項目為基礎,進一步加大綜合整治力度,抓好河道治理和沿河生態綠化,重點河濱河公園、范陽河濕地公園等工程項目,在河范陽河流域營造靚麗的城市景觀水系和濕地游園風景線。
3、生態旅游開發區。主要包括萌水鎮、鎮。緊緊抓住大開發的有利時機,以湖為中心,利用3-5年時間,依托現有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林、能源林、觀賞經濟林、保健藥材、果品采摘、山野采風等生態旅游產業,重點生態園、牧業生態養殖觀光園、金銀花種植示范園等重點工程,在四周全力打造集休閑、度假、娛樂、吃住、采摘、體驗、觀賞、購物、教科研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旅游開發區。
4、山休閑觀光區。主要包括鎮、鎮。山等生態園林基礎,進一步拓展生態景觀、體驗參與、設施園藝、旅游度假等都市農業功能,堅持園區化運作、景觀化,集中培育山生態旅游觀光園、葫蘆山生態園等精品示范園區,形成獨具特色的山地休閑觀光游,打造我區休閑觀光農業品牌。
三、年重點工程
堅持以項目推動都市農業發展,重點抓好五大工程。
(一)都市農業長廊工程
圍繞主要道路、水系兩側進行綠化、美化,統一規劃林帶,統一景觀樹種,統一綠化山頭,沿線全部實現秸稈利用,道路兩側可視范圍內的農田重點發展兼具景觀和經濟、生態效益的農業項目,都市農業長廊。林帶規劃寬度每側5至10米,有條件的加寬到20米以上,城市規劃區加寬到50米以上;區鎮道、鎮村道路及其它河流支流、溝渠,每側林帶寬度按照3至5米進行規劃設計;新建道路、新治理河道,實行道路、河道治理與林帶統一規劃,同步實施。東部重點或提升路、路、6條主要道路、水系的綠化,積極引進發展高中檔觀賞苗木花卉新品種、新項目,突出抓好桃園科技花卉生態園等新型農業項目,形成一批特色苗木花卉精品園區。南部重點或提升濱博高速段、路南段、張博路附線、范陽河4條道路、水系的綠化,突出抓好金銀花種植示范園、騰蛟梅花園等園林綠化示范項目,搞好配套基礎,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營造發展苗木花卉產業的新優勢,實現南部路網綠化景觀的全面突破。
(二)水系生態工程
加快推進水系造林綠化、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開發,加大水土保持和水資源保護力度,進一步改善水系環境,維護水系生態安全,一是全面完成河梅河大橋至張店交界處5.5公里的河道提升改造工程,以河道為軸線進行生態護砌、綠化美化,4處特色文化主題河段,3個主要交通橋節點生態園林公園,在仇套橡膠壩以上河道內依勢建造人工濕地一處,積極打造東部新區的生態景觀線,河濱河林地公園。二是加快推進范陽河濕地公園。以河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為基礎,抓好沿河河道整治和生態景觀,提升綠化水平,營造靚麗的城市景觀水系和濕地游園風景線。三是湖周邊生態綠化及環境治理項目。利用3到5年時間,對湖周邊進行高標準綠化,對周邊餐飲業進行規范整治,建成輻射力強的休閑娛樂區和近水宜居區。
(三)山地公園工程
以山地風光等自然景觀為主體,進一步充實文化內涵,提升發展層次,集度假、餐飲、觀賞為一體的休閑、旅游山地公園。一是抓好山生態旅游觀光園,加強綠化、美化荒山,整修道路,修復防空洞,集生態、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新型文化農莊,形成新的旅游亮點。二是進一步完善葫蘆山生態園,為附近居民打造一處集健身、娛樂為一體的休閑山地公園。三是加快鎮寶山生態園,有機農作物、優質果品種植基地和大型餐飲農家樂園,開發新的旅游資源。
(四)科技示范園區工程
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突出抓好生態園、桃園科技花卉生態園、科技生態園、牧業生態養殖觀光園、生態示范園、良種科技示范園、茶園、中國能源植物研發保護中心示范園、花木生態休閑園、騰蛟梅園等10大示范園區,使之成為農業科技創新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農業結構調整展示基地和招商引資平臺。
(五)精品農業基地工程
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突出抓好路苗木花卉基地、3萬畝糧食高產示范基地、萬畝設施綠色食品蔬菜生產基地、5000畝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生產基地、30萬平方米優質珍稀食用菌基地、奶牛集約化養殖、寄養基地、北郊鎮標準化肉羊基地、中慧葫蘆山肉雞規模養殖基地、萬對肉鴿養殖基地、萬頭自然養豬基地等10大產業基地項目,建成一批糧、牧、菜、花卉、苗木農產品精品基地。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提高管理效能。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眾多部門,必須靠強有力的組織領導,落實強有力的推進措施。一是成立都市農業發展領導小組,組建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分工負責、職責分明的工作機制。強化對現代農業特別是都市農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對都市農業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都市農業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通過加強協調,統籌解決。堅持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資源整合,強力推動都市農業發展。二是在都市農業發展規劃基礎上,明確發展目標,細化實施方案,上下銜接,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分階段、有步驟地抓好規劃的落實。三是實行鎮村整體帶動戰略,進一步挖掘地方資源、技術優勢,突出發展旅游農業,帶動全區都市農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四是健全工作推進機制。進一步建立完善重點項目督查調度制度,并把都市農業發展作為新農村工作的突出重點,納入區委、區政府對鎮(街道)、部門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實施都市農業園區項目化管理,集中策劃一批都市農業園區項目,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力打造,率先突破。區政府每年篩選部分都市農業園區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實行區領導聯系、區直部門掛包都市農業示范點責任制。落實創建責任、創建任務、創建標準、創建周期,通過重點工作項目的突破帶動全區都市農業的發展。
2、深化改革創新,為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外部環境。一是完善政策支持機制。加快推進各項制度改革,在土地流轉、稅收、信貸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建立和完善適合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體制,為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土地流轉問題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區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進行土地經營權互換、租賃、轉包;積極引導群眾組建土地合作社,化零為整,連片靠攏,規模開發;積極引導群眾通過以地入股,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進行開發,促進土地向高效種、養規模大戶、龍頭企業轉移集中。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創新支持方式,通過采取貸款貼息、民辦公助、品牌扶持、以獎代補、產權改革、稅收地方分成返還、優先提供土地、政策性保險、信用擔保等方式方法,重點對都市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出口創匯、名優品牌創建、都市農業示范園區創建、農產品精品基地、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等方面給予獎勵支持,調動各方面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積極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開發都市農業,形成穩定合理、多元化的社會各方面投資和支持都市農業的新機制,擴大資金的來源。積極實施規劃招商、項目招商,借助外力把我區精品示范項目做起來;積極盤活存量資產,組建專業發展公司,引導農民以土地、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參股龍頭企業。同時,政府也要加快對支農資金管理機制的創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使資金產生良好的效益。
3、全面推進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科技進步是其根本的動力。我區面積相對較小,要成功地發展都市農業,必須走高科技支撐、高產值發展的道路,加快我區推進都市農業生產由傳統技術向高新技術的轉變。從總體上說,我區目前都市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還比較低,要下決心淘汰落后的傳統技術,引進實用的高新技術,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引導都市農業向高科技型經濟過渡。一是加強優良農作物、畜禽品種更新,引進、示范、推廣適合本區生產的各類優良品種,使主要農作物、畜禽優良品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二是加強先進農業適用技術的開發、引進,推廣新型高效栽培、優質安全生產、高效立體種養、肥藥科學使用、畜禽規模養殖等綜合配套技術,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三是提高基層干部和農民的知識水平,制定都市農業人才建設戰略,加大對都市農業生產者知識性、技能性培訓的力度,提高農民發展都市農業的本領和增收能力。四是進一步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積極轉化、推廣其農業最新科技成果,并通過共同申請和實施一批農業科技項目,提升全區農產品科技含量和農業科技貢獻率。
4、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農業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把全區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一是在思想觀念和指導思想上,對于全區四大主導產業,在做大規模的同時,必須圍繞內在質量、效益、科技含量做細每一個過程環節,獲得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扶持,積極發展“企業(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專業協會)+農戶”、“專業市場+基地+農戶”等形式,帶動農民增收。三是加強對流通領域的開拓,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促進全區農產品的流通和銷售。
- 上一篇:服務業酒店文化管理研討
- 下一篇:網民留言辦理經驗交流